黃夢琪
摘要: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幾個基本素質。
關鍵詞:語文教學;活力教學;教育規律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58-02
經過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當看到,由于大家對新課程尚處于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筆者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么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可拋棄!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1.主體性
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帶動學生積極性。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從小語學科本身的特點來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崔巒同志說過:強調學生的"學"不是說教師的"教"可有可無。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雖然要以學生學習為重,但是如果教師的指導不得力,學生的學就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肯能使學生走彎路。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功能是非常重要而又必須的。
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決定于課堂教學者的綜合素質和方法。課文只是個例子,充其量只是個典型的例子。語文是一門工具性、應用性和教育性特強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學要以課文為例子,以小見大,是學生根據一篇小小的文章,學到大的知識。例如在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中,作為一名教師,在起到主導作用的同時,還要講究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既要立足于課本,又要放眼課外,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課外生活緊密結合。比如在學習課文《離開南極,不帶滴水片石》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文中所敘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課外閱讀中查找的有關資料和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分別談談目前我國乃至世界的珍稀動物的處境,以及如何保護珍稀動物?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中,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增強學生對語文這個科目的興趣。
2.激情高
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淚,讀者才會受感動;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這個過程若缺乏審美熱情,閱讀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著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學習。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教師要啟發學生產生"閱讀期待",須對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時的匠心,力爭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激昂處還他該激昂,委婉處還他該委婉。……"教師進入課堂要以飽滿的精神,將文章中的情與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講解之中,洋溢于講臺之上,再反轉過來如水似地流到學生心中,喚起學生的情思,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師一起去體會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當然,教師要煽情,要動情,也不是任意地讓感情泛濫,要以自己的獨特、真摯、強烈、坦蕩的情懷與學生見面,扣擊學生的心弦,使自己、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鳴。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1)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2)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唇、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3)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4)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閱讀量的達到。(課外閱讀量,課程標準有個"不少于"的界定。應當說,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這些,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級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說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某種意義說,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說、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通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并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銳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要導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筆者在平時,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光這樣的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采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次。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勇于創新,大膽嘗試,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形成一種在自學自練的基礎上相互幫助,共同進步,使語文教學課滿堂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