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起民+石林芳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教育現代化的步伐也越邁越寬,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的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其標志是多媒體教學和網絡化教學的廣泛應用。當今的學校教育中不光城市學校早已普及多媒體教學,就連農村學校也已基本實現了“班班通”。
關鍵詞:課程教學;合理使用;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有其獨到的優越性。它的應用對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創設逼真的教學情景、再現知識點、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擴充課堂容量、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等。但是從本人備課、上課、聽課、評課的實踐中,也發現了多媒體課件應用中的諸多問題。多媒體課件如果設計不好、應用不當往往容易出現:讓技術喧賓奪主,教師成了“放映員”或“解說員”,課堂成了教師的技術展示課;學生在眼花繚亂的圖文聲像中迷失自我等負面效果。如何才能讓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發揮其優勢,克服一些負面影響,關鍵在于課件的設計和運用要恰到好處。
一、課件的設計與制作應做到主題明確、思路清晰
教師應認識到,多媒體雖好但也只是現代教學的一種手段而已。它不能脫離課堂而存在,不能脫離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我們要讓多媒體更好地為課堂服務、為教學服務。教師在備課時應明白每一節課都應有明確的主題、清晰的思路。制作課件時應該圍繞主題、突出重點和難點,切忌搞圖片、資料的“大雜燴”。例如,初中語文課中《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一篇科普說明文,我在聽課中發現有不少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把課件制作的花枝招展、紛繁復雜,又是圖片又是視頻反映春夏秋冬的物候現象,用大量的科普知識來解釋影響物候的經度、緯度等因素,儼然就是一堂地理課。而對于說明文的說明方法、語言特點、文章結構則是一帶而過。很顯然這就是沒抓住主題。再如,初中歷史課《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一課中,其主題是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及秦朝在我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課件的設計制作就應該選取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度量衡、開疆拓土方面的資料。課件設計應該以“秦始皇的功與過”這一思路貫穿全課。如此一來知識點就能脈絡清晰,課堂也能行云流水。
二、教師引領與多媒體展示有機結合,既不能“人灌”,也不能“機灌”
我們總是批評“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但多媒體廣泛應用后許多教師又鉆進了“機灌”的怪圈。一些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課件不顧學生的反映,把課件當成流水賬,按自己預先制作的幻燈片順序用鼠標一直往下點。一節課下來教師沒寫一個字,沒說幾句話,教師只充當了“放映員”角色。這樣運用多媒體是典型的“機灌”。一節課完了,學生該記的沒記著,該思考的沒思考,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功底也得不到體現,教學效果自然不佳。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者而不是撒手掌柜,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者、指導者作用。教師的語言、教態、情感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著巨大作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藹可親的教態、整潔漂亮的板書都能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因此,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不是老師撒手不管,任憑計算機牽著學生走。而教師應該時刻對課堂進行宏觀調控,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強大交互功能引導學生自學、思考和分析,這樣才能做到人機結合,相得益彰。
三、合理把握多媒體的需求時機,避免學生由“接受者”到“觀賞者”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將這兩者有機結合,形成和諧、融洽、活躍的課堂氣氛。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特別注意學生的學。如果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后,不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原先傳統手段的師生交流、合作討論都會在聲、光、圖、像的展示中湮滅。學生不是課堂的主人,而是成為仿佛置身課堂之外的觀賞者。學生只會停留在對精彩畫面的欣賞上,而對實質性內容不留意,時間長了就自覺不自覺地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不應該把學生看成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要把學生看成是有目的、有能力選擇和塑造自己行為的人。”事實證明,我們在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從授課類型和教材內容等實際出發,靈活運用。同時,還要從初中生的學習規律、心理特點出發,科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另外,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設計一些人機對話類型的討論題、思考題。通過師生互動、學生討論、多媒體展示,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也會感到有張有弛,精神飽滿。所以,“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用什么先進的教學手段都必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總之,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僅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不能也無法完全代替傳統的教學方式,但它能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更加負責,使老師的教學更為高效。我們堅信,只要在課件的設計和運用中更多考慮學生的需求,注重靈活性和實效性,任何學科都將從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中獲得益處。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