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長欣
摘 要:高效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率的課堂模式,教師要用自己的思想處理不同的知識點,不能照本宣科,要讓學生產生興趣,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和交流;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教學時要講究方法,用最有效的辦法達到目標,同時在高效課堂中學生也能很有效地鍛煉自己的能力。
關鍵詞:高效課堂;合作學習;交流;分組討論
高效課堂的特點是“三高”,分別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在多年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要達到這“三高”,就必須在原有的教學模式上加以改進。
一、構建高效課堂的幾點建議
1.備好課
教材只是學生學習的資料,并不等于適應所有的學生以最直觀高效的方式學習,所以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材料與教材中的知識相結合,更加形象、具體、生動,也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強的圖片、視頻等,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感興趣的東西接受能力更強。
2.教師應了解一些學生的認知規律
初中生在一堂課上高效率的模式是“預習+展示+測評”。所以在課前要先預習,通過預習,學生可以對本節課的知識有所了解,并且可以直接將簡單的知識點找出來,然后再設置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的難易程度應該層層遞進,最好是所有學生都能通過獨立思考和結合教材完成。然后,學生展示成果,如果有展示不全面的地方,可以讓其他同學修改或補充,切忌教師過早地給出答案,因為課堂的主體應該是學生。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常見的學習形式已被廣泛地引入課堂,并形成了新課程課堂的標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時要注意討論的問題必須有價值,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思考的基礎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互相補充,取長補短,才能充分體現小組學習的優勢與必要性。
3.生生互動、組組互動
初中生思維相對活潑、發散,他們有時想問題的角度是與我們成年人不同的,所以,這一輪由學生提出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各組進行討論、交流,既幫助學生解答了問題,又能拓寬學生的視野。但這時要注意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可能太難或太偏,不適合初中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盡量遠離這些方面。如生物這門學科,與生活相關的問題有很多,這類問題既聯系實際,又相對容易解釋,同時又能讓學生把剛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若提出的問題是不需要思考的,教師可將這個問題寫到黑板上,留做課后作業,如:蘋果腐爛是由哪一種細菌引起的?學生可以自行回家查資料,在查資料的過程中還能收獲新的知識,這種學習才是自主的,而且又掌握了學習方法。
4.教學方式多樣化
視覺的刺激留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所以我們要多利用視覺的刺激來強化學生的學習。如,教學《水中生活的動物》時,首先要了解魚的結構、呼吸器官和運動器官,很多學生一想起魚,多數都是擺在盤子里的樣子,沒有呼吸,也不運動,即使看到過活魚的同學也未必仔細觀察過,所以,最好在課堂上讓學生觀察小魚,可以每組一個魚缸,兩條小魚,這樣不僅觀察直觀,而且增加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對于初中生來說,動物是可愛的,近距離地觀察小魚也可以使他們更愛護動物,保護動物。
另外,動手實踐也非常重要。曾經聽過一位資深教師的課,學生都準確地說出細菌的結構后,他發給每組學生一些顏色不同的橡皮泥,讓他們每組做一個細菌的結構模型。學生自己動手做模型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同時又能收獲知識,這便是高效課堂的魅力。而且自己動手實踐過,記憶知識的牢固程度明顯更高。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方法還有很多,關鍵看知識內容更適合采用哪種教學方法,很多方法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高效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在快樂中以最有效的方式學習。
5.反饋很重要
最后要讓學生在不看書的基礎上能說出本節課都學了哪些知識,如果能說出,并且說得準確,才是真的學到了知識。老師還可以出幾道簡單的測試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運用。
二、構建高效課堂的意義
高效課堂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自主學習,主動吸收知識,若老師強行說教,學生沒聽進去也是枉然,所以以學生為主是必要的。而且將教師從原本的課堂模式中解放了出來,真正享受學生尋求知識的渴望。對于自主能力強的學生要表揚,為學生自主學習樹立榜樣。
三、打造高效課堂存在的不足
1.初中生剛入校門,以前的學習習慣都不一樣,所以有些習慣不太好或者性格相對孤僻的孩子在分組里就會不跟大家交流,只是別人說什么,他就聽什么,從來不表達自己的觀點,有問題也不及時提出,這對他能力的培養和好的性格的養成沒有太大的促進作用,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孤獨感,小組內的學生也會覺得這種學生難交流而疏遠他。這種孩子在高效課堂中就感受不到高效課堂的優勢。
2.學生自我約束力與控制能力明顯不足,所以,對他們的要求,他們也只能短期保持,過一段時間就忘記了。現在的孩子普遍比較懶惰,在學習過程中會自動放松下來。所以以學生為主體這一過程的道路是漫長的。
3.有時分組討論,學生就停不下來,最后時間超過預設時間。學生的思維跳躍性強,這就增加了教師掌握課堂的難度。
高效課堂改革是一個大趨勢,在這條路上縱然充滿艱辛,我們也要攻克難題。我們選擇了教書育人這條路,注定做重復的工作,但要做得更好、更出色,必須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創新!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