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揚
教學能力的高低,是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山區青年教師是山區教學的直接承擔者和主力軍,深入分析其教學水平的實際狀況,探索提升山區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具體策略,對于提升山區學校的教育質量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山區初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剖析
當代山區青年教師,大多有著較扎實的學科功底,職前教育適逢教育改革浪潮,接受過先進教育理念的洗禮,他們一般是懷著激情與夢想走向山區教師工作崗位的。然而工作一段時間后,他們大多深感困惑。
1. 課改理念無法轉化為教學行為
如何貫徹新課程理念是困擾山區青年教師的問題。由于受山區學校長期以來形成的封閉守舊教學文化、生源素質、學校條件等的限制,青年教師的課改理念,在具體貫徹實施中大多會碰壁,困惑得不到及時疏導后積壓。逐漸地,他們會遵循學校老教師的做法,在教學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沿應試教育的路走,課堂表面氣氛活躍,卻多流于形式,活動缺乏明確的目的,學生所得有限。山區青年教師面對課改理念與現實狀況的糾結,大多迷惘,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他們的專業發展缺少有效的支持與引領。
2. 教學綜合技能發展失衡
這里的教學綜合技能,關注的是教學設計能力、課堂實施技巧、教學測評能力,其核心是學科教學知識的運用,即如何把知識與技能有效地傳遞給學生、落實教學目標的能力,它是基于對教材、學生全面解讀后作出的平衡作為。山區青年教師多注重課堂設計,具體知識的傳授技巧,對學生的基礎、課堂學情的關注度不足,對教學效果的測評形式單一,操作較僵化。關注力的長期偏差導致教學綜合技能發展失衡,且并未為廣大山區青年教師清晰地意識到。
3. 教研能力提升后勁不足
受制于傳統教研模式,山區教師之間主要是通過互相聽課、評課的形式來進行學習,訓練研究能力。由于同儕之間熟知,專業水平相當,教學行為趨同,山區教師沒有從研究的角度來評課,泛泛之談,流于形式,評課時會因害怕影響人際關系,總說好的地方,這使得教研活動并不能達到互相啟發,促進專業成長的目的。此外,由于校本教研制度不明確,或落實不到位,很多山區青年教師教研意識不強,加上學校教研形式僵化,教研實效差,使得不少山區青年教師長期得不到較高水平的專業指導,教研能力的提升后勁不足。
二、提高山區初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策略
1. 提升學校文化領導力
山區初中的學校領導層要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加強校園文化的改造創建,提升文化領導力,為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創設良好氛圍。校長要確立起專業發展意識,積極參加各類培訓,加強自主研修,轉變教育觀念,增加領導力,為青年教師作出專業成長示范。中層領導以身作則,帶頭讀書反思,做課題,開展行動研究,引領其他教師的成長。學校要調動資源,創設豐富包容的校園文化,設定融合學校發展與教師成長的美好愿景, 賦予教師的工作以理想與現實意義,以文化引領教師走專業發展道路。體現教育生命力的校園文化將對山區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近年來,我校立足山區教育實際,基于生源結構與質量、正果鎮當地“善德”的人文資源等教育生態環境,開展了創建“奮進教育”特色校園文化工作,以文化領導力引領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我校以“正德、敏思、果行、奮進”為訓,樹立“敬業勤業,精教樂教”的教風和“奮發自強,勤學樂學”的學風,設計統一的文化標識——校訓、校徽、校歌,努力營造“奮而自強,進而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首先,以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為抓手,打造“奮發向上,合力共進”的校園風貌:建設“青春活力運動場”“環校跑校園綠道”,將主建筑物分別命名為“正德樓”“敏思樓”“果行樓”“奮進樓”,四條主校道命名為“共進路”“漸進路”“奮進路”“和進路”,打造校史室,展示學校的辦學歷史、辦學理念、辦學特色、辦學成果、師生風采,在校園營造起進取氛圍。其次,把“奮進教育”特色文化的創建滲透在德育、教學、班級建設、家?;拥裙ぷ髦?,學生朝氣蓬勃,好學奮進,教師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積極上進的校園文化氛圍,對青年教師發揮了引領作用。他們積極申報各級課程,在實踐中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方法,打造“高效課堂”,探索“小組探究學習”教學模式,開展學科特色教學試驗,多篇具有創見的論文獲得了不同級別的獎項。自創建“奮進教育”特色校園文化工作以來,我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2. 加強落實校本教研
校本研究的歸宿是教師的自我成長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聯系山區學校的實踐,加強校本教研,落實相關制度,通過個人學習、共同體研討、集體研修等方式,引領山區青年教師走自主式專業發展道路,乃當務之急。我校在加強落實校本教研制度時,著重抓好以下兩方面工作。
第一,構建學習型教研組。它是支持和幫助教師個人學習和相互交流的小組, 是教學研究的平臺,它強調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和多元性,學習內容的實踐性,學習氛圍的構建,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型教研組能有效推動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正果中學把建設學習型教研組納入校本研修的規劃中。首先是完善圖書資源和電子信息資源的配置,為學習型教研組的建設提供物質保障。同時,以年級科組為單位,組建學習型教研組,定期開展研究活動,并把學習活動與成果上傳學校網頁“教師學習型社區”,搭建起全體教師互動交流的平臺。更為重要的是,以任務為驅動,開發鄉土課程,實施彰顯正果鎮本土特色的校本教學,編寫校本教材。歷時三年,我校三個年級的《正德 敏思 果行》校本特色教材的定稿,凝聚了學習型教研組全體成員的努力成果。學習型教研組常承擔各級公開課,開展課題研究,目的是磨煉青年教師的教學技能。我校的實踐表明,集“做學研”為一體學習型教研組,既充分發揮了傳統教研組“傳幫帶”的優勢,又注入信息技術、行動研究等專業成長的時代元素,有力地促進了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第二,構建校際學習共同體。校本培訓并不意味著局限于校內研修,還指利用區域資源,拓展教師研修途徑。校際學習共同體是指以本區域內教研實力較強的學校為基點,由若干學校組成教師學習共同體,定期開展不同課題、不同形式的專業學習,它整合了“專家引領”“同儕互助”“自我反思”的優勢,克服了校本研修因學習資源同質而造成的效益減少這一缺陷,實現了更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可為山區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注入更多的源頭活水。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校際學習共同體,是提升山區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
為了增強校本教研的實效,我校與兄弟學校初步建立起校際學習共同體,常舉行學習交流活動。如圍繞“會考學科的教學”這一主題,與廣州市曉園中學、清遠市清城區飛來峽鎮第一初級中學和清遠市第二中學開展了交流學習活動,合作學校就畢業班的備考工作、教師的教學技能等方面進行了經驗交流,達到資源共享、和諧共進的目的。實踐表明,校際學習共同體,為山區青年教師創設了更廣闊的溝通平臺,激發他們坦誠地交流、反思、吸納,達到專業成長的目的。
3. 實施自我導向學習模式
人都具有自我再生、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潛能。創設合適的制度與環境,發揮教師這種潛能,其專業發展可走上內生式道路。自我導向學習是廣義的自學,它強調個體的自主學習,即自行確立學習目標, 自找學習資源, 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場所、學習策略,評價學習結果。其學習內容源于生活、工作的實踐需要, 任務明確, 學以致用,符合成人學習特點,每個教師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自我導向學習的整個過程,使每個教師成為專業學習發展的主人,體現了學習者動機較強、獨立思索的特點,激發了專業發展的責任感和成就感,故能促使教師克服困難和障礙, 效果較為持久,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
我校建立起相關制度,鼓勵青年教師自我導向學習。例如對積極提升學歷進修的教師補助學費,撰寫教學反思上傳學校網頁的,成為期末評優加分的指標等。這些措施有力地激發了青年教師自我導向學習的熱情與行動。其次,創建良好的環境,引導多形式的自我導向學習。我校已與相關高校合作,搭建起供教師進行遠程學習的平臺,提供了多層次、多形式、多類型、多樣化的網絡學習課件和學習資源庫,充分調動起青年教師的自學熱情,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以不同的方式記錄學習成果,學校對自學行為進行獎勵。我校還積極創建書香校園,營造師生共讀的氛圍。每學期伊始,我校都召開全校性的“教師閱讀與專業成長”的研討會議,列出必讀與選讀書單,包括相關的教研雜志,要求撰寫閱讀心得,期末進行總結分享。校長與中層領導帶頭分享閱讀感受或困惑,為教師確立榜樣,以營造自我導向學習的專業發展氛圍。
我校的自我導向學習由于尊重山區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意愿,關顧他們的學習需要,強調了學習者的主動性、獨立性和責任感,正持續有效地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了他們的教學能力。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