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蘇丹
摘 要: “師生之間的關系決定著學校面貌”。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既是實施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又是內容和任務。
關鍵詞: 新課程 師生關系 個性 探索
高中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化學教學要體現課程改革基本理念,尊重和滿足不同學生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掌握最基本化學知識和技能,了解化學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p>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知識權威和單純知識傳授者角色框架中走出來,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改變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教學方式過于統一的傾向,關注和尊重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給學生提供廣泛自我展示空間,鼓勵并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
一、營造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欲望
1.興趣教學是使學生產生主動探索欲望的前提
“強扭的瓜不甜”?!疤铠喪健苯虒W正如強扭之瓜,不可能甜,學生的興趣在這種教學方式中被強制地壓制著,不能完全發揮主觀能動性。這種教學方法產生的后果是學生主動學習欲望不強,學習能力低,學習方法落后。這就是我國與國外教育方式的差距,也是我國高科技人才少,高科技領域相對落后的原因。這種“填鴨式”教學方法已經逐漸被淘汰是教學方法改良的結果,也是教育注重個性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2.以“民主式”教學保證學生探索欲望
所謂“民主式”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放下為人師表的架子,成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尋找和發現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以平等的心態實施教學。
良好的師生關系并不復雜,一方面是教師對學生的愛護和關心,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信賴。教師務必做到以生為本、以愛為本,多一點尊重和信任。教師對學生應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急躁;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指責。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要把學生的地位放在首位,把學生作為與自己平等的人對待,努力體現自己的愛心,才會有師生情感的共鳴;才會有教和學的同步;才會有師生角色的互換;才會有師生教學的互補。
3.將鼓勵作為激發學生探索的動力
適度表揚和鼓勵能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被欣賞的愉悅體驗中奮發、崛起。不容懷疑,每一個學生都有閃光點可以挖掘,關鍵是怎樣挖掘、何時挖掘。對學生而言,被人欣賞特別是被老師欣賞無疑是一種幸福,是一種被點燃的信任。而教師欣賞學生是一種境界和美德,是一種沙里淘金、發現綠洲的快樂。在新課程理念下,現在課程目標要求開放式,從而要求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努力增強師生交流與互動,一方面可以改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學生而言,在與老師交流過程中,學生總是力求適應,被老師接受、喜歡和欣賞,總是傾向于與老師處好關系。當處于和老師良好關系之中時,他們會感到對外部環境的勝任,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有足夠自尊和自信,從而以積極態度學習,在課堂上表現出高漲的熱情。
二、培養釋疑意識,適時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疑問是探索的開始。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正是從提問題開始探索發明之旅的。正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培養學生提問釋疑習慣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的前提。因為學生提問習慣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有一個逐漸養成的過程。
首先,給予學生提問機會,使其敢于不懂就問。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引導學生漫無邊際、無拘無束地提問,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根據問題情境或圍繞本節重點、難點、關鍵處提出問題。通常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先讓學習吃力的學生提出較為簡單的問題,然后讓有能力的同學提出較為復雜的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本節的重點或難點就要予以解決,不讓學生把疑問帶出課堂。當學生問的問題距教學內容較遙遠或超出其應掌握的范圍時應讓其課后再探討。
三、典型引導,是學生主動探索的捷徑
個性當中存在共性,利用共性充分發展個性。在教學實踐中任課教師要和班主任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班會或其他時間安排學生交流學習經驗,以供全體學生借鑒。借鑒其在個性化學習過程中探索出來的好經驗、好做法,及時加以推廣,使相當一部分同學學習捷徑,避免走彎路,實現共同進步。
在當代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和角色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教師不僅要精通教學內容,熟悉學生,更要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高超教學藝術和良好溝通能力,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和教學資源。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多樣化,允許學生發展不同,采用不同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發展創造條件。
新教材的特色化,學生的自主選擇才更有方向、更有成效,為學生學習方式提供豐富的選擇機會。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山東科技出版社,2004.
[3]吳星,主編.走進高中新課改《化學教師必讀》.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教育部師范教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