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蘭
摘 要: 教育首先應該給學生松綁,每次改革浪潮襲來,基本上都是變著戲法給孩子們身上再加上幾道繩索,關鍵是評價制度未變,所謂的素質教育只能是趕時髦式、應景式的空談。
關鍵詞: 自由成長 素質教育 以人為本 幸福教育
記得有一首老歌: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回頭來看,這首歌唱出了真情實感。你想啊,老百姓飽受反動派的壓迫,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突然一天,身上的多少道繩索全部松綁了,天一下高遠了許多,空氣一下清爽了許多,老百姓一吐積郁,一下置身于一個清明的世界,渾身的筋骨全都舒活了,他們不載歌載舞才怪呢!
再看看時下的教育,我們給孩子們身上綁上了多少條繩索?孩子從幼兒開始,幾乎所有人都一股腦地向他們灌輸文化課,家長看重分數,老師追求分數,上級部分更是以分數論成敗,孩子很小就變成了作業的奴隸、考試的機器,他們生活在一個充滿高壓的悶鐵罐里而不能自救。于是,有許多幼小的生命不堪重負,過早地開始扭曲、變形,生命的快樂他們享受不到,成長的自由他們抗爭不來;他們失去的不只是尊嚴、興趣、個性,更失去生存的空間。我常常說起應該給學生松綁,有人反對說,綁著他們都不學,松綁了恐怕更不學了吧?是啊,綁著他們都不學,正是因為綁著他們才不學,在不少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學業簡直是太可怕了,所以他們費盡心思想逃出來鉆進他們的圈子里。顯然,捆綁式教育把學生的天性過早地給扼殺了。
國人談教育改革、談減負、談個性發展好多年了,但是口號喊了不少,實質性的東西并沒能改變多少。近年來,人們似乎認識到學生自主意識的重要性,于是就搞“高效課堂”,學生每天的作業更多了,幾乎所有課程都有了打印好的作業(導學案),難怪有人唱道:“最早出門的人是我,最晚回家的人是我,最辛苦的最可憐的人,是我是我還是我。”每次改革浪潮襲來,基本上都是變著戲法給孩子們身上再加上幾道繩索,關鍵是評價制度未變,所謂的素質教育只能是趕時髦式、應景式的空談。前幾年我就說過,應試教育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反人性的東西:不尊重人,不尊重生命,把活生生的人當成了考試機器,把學校變成了考試機器的鍛造廠。在這樣的形勢下,素質何以提升、創新何從培養?
我時常把眼光投向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的國家地區,發現他們也重視語言、數學和科學教育,但他們的眼里不只是這些,更注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閱讀、體育、藝術、社會實踐活動、旅游(胡錦濤同志還曾邀請芝加哥一所中學的學生來中國西安、海南等地旅游)等在青少年學生生活中占了相當的比例。據說在美國,中國武術在寒暑假里是很吃香的,孩子們學了這些特長之后,還經常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表演、比賽。他們的孩子閱讀量很大,傳記、科幻、推理、動物故事、歷史、家族史等五花八門無所不讀;不僅閱讀,還要寫閱讀報告,他們把自由閱讀當做語言學習的重要環節。在這些國家,每1萬人里就有一支樂團,學校當然更在其首。音樂學習拓寬了孩子們的思維,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品位和能力,孩子們可以在寬松的環境里學習,在自由的空氣里成長。一個民族能否強大,能否有創造力,孩子是關鍵;孩子們有了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睿智的頭腦,是教育的功勞,也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我也特別羨慕我國東部教育發達的地區,那里的孩子有相對自由的成長空間。北京市的學生早上七八點上學,下午四點多放學。每年由政府出資給每個中小學生500~600元,用于學生體育、藝術等方面的培養。山東有些學校校本課程豐富多樣,每個學生都能在學校里找到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江蘇如東的中學在中考前還組織臨近畢業的學生去校外實訓基地學習裁剪、縫紉、雕塑、制陶、烹調等技能,壓力很大,但是學校懂得如何給孩子們減壓。在我國,東部的自然條件比西部好多了,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東部人的生存能力比西部人強。浙商可以把銀行建在蘭州,但甘肅人很難在浙江建成自己的銀行。何以這樣?教育的差距。東部更注重青少年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遺憾的是,西部人近些年學習東部,只看到了一些皮毛,而真正關乎教育本質的東西卻給忽略了。我們習慣于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而不敢創新,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有哪個學校有點創新便被視為“花里胡哨”。不少被別人放棄了的東西往往讓我們給撿拾起來視為珍寶,盲目讓我們走了多少彎路,也讓我們不斷落后。
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呢?我認為應該研究教育的本質,真正以人為本,創設幸福教育、快樂教育,把學校變成青少年成長的樂園。為此,我們必須走出應試的窠臼,變革我們的觀念、解放我們的思想,創新我們的教育方式,進而解放我們的學生,給他們創設寬松的、能夠自由成長的空間。我想,只要教育者的眼光高遠了,我們的孩子便會天高地遠、縱橫馳騁。如果想讓我們的下一代真正成為扛起民族復興大任的脊梁,我們必須給他們松綁,解放他們的精神,讓他們釋放出更有生機的青春活力,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間、燦爛的陽光下經受鍛煉,健康地成長。
在應試的棍棒懸而不落的背景之下,教育者的眼光更需要轉移到青少年的健康方面,關注他們的心理、生理和品行。如何讓他們更健康呢?需要我們研究他們的年齡、性別、興趣、思想、個性等,尊重他們、滿足他們,這是引導他們健康成長的前提。學生健康了、快樂了、積極向上了,應試自然會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