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摘 要: 自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以來,取得了許多顯著效果,多媒體技術的優越性體現得愈發明顯,但與此同時,存在應用上的硬傷,引人深思。本文從多媒體輔助教學實踐的效果及注意事宜兩方面展開探討。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教學實踐 多媒體 思考
多媒體是在網絡信息時代下應運而生的一種創新的教學手段,是通過計算機實現的集文字、聲音、畫面、圖形、動畫于一體的技術。多媒體把課本中的理論知識搬上熒幕,豐富了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是教育改革實行多年的一項重要成果。
1.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效果
1.1創設教學情境,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傳統語文教學是在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下感染學生,帶動學生情感,使他們投入文章情境中,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漸入佳境,更是對語文老師教學基本功的嚴峻考驗。多媒體的廣泛運用,讓學生情感的激發更為方便迅速,通過畫面和背景音樂的渲染,在視覺、聽覺的雙重刺激下,學生很快進入課文情境,理解文章背景,體驗作者感情,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及優秀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價值。如在《七律長征》的教學中,僅憑老師一人的語言講解,對于出生于21世紀,生活優越富足的小學生來說,很難體會到戰爭年代人們生存之艱難,也難以理解為什么革命先輩們要歷盡千辛萬苦去長征。基于小學兒童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老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將萬里長征的影音資料組織整理后,在大屏幕上給學生展示,重現真實的歷史,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情境中想象長征路之險,理解課本內容,體驗革命先烈的無畏、奉獻精神,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2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一堂課的時間有限,很難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理解課本知識,掌握教學重點。多媒體的輔助,節省了課堂上老師介紹作者和課文背景等“講”的時間,可直接通過視頻、圖片進行課堂導入,讓學生最快地對課文內容有大致的了解。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整合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信息資料,并進行提煉和總結,把最精華的部分呈現給學生。如在講解《長城和運河》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長城、運河的歷史、地域,重現建筑外貌,老師在課前應提前準備好相關資料。在正式講解課文之前,利用多媒體展示長城和運河的莊嚴巍峨,再配以慷慨激昂的背景音樂渲染教學氣氛,給學生最直觀的視覺沖擊。在學生對課本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老師應拿出短暫的時間讓學生回味,在腦海中重新想一遍長城和運河的雄偉壯觀,然后進行接下來的教學。課堂的最后,老師可以用“配樂朗誦”的形式,帶領學生齊讀課文,升華學生內心情感,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思考
2.1準確把握多媒體特點,避免教學的盲目性。
可供選擇的多媒體教學資料有很多,老師應立足于教學目標,結合教學方案、教學內容,在認真研究語文教材的基礎上,整合最適合課堂教學的圖片、影像等,科學地設計教學方法。一切以學生掌握教學重點難點為根本目標,切忌為了應用多媒體而刻意拼湊課件,讓多媒體教學手段流于形式。其次,老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應精益求精、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如果涉及動畫視頻,則動畫播放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讓學生過度興奮,難以把握課堂教學節奏。
2.2嚴格控制多媒體技術的使用頻率。
說到底,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并非教學的全部。任何教學方法都應把握好“度”的問題,適時適度、恰如其分,才能發揮出多媒體的最大優勢,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最終結果只能是本末倒置,失去語文課堂教學的意義。如何適度地運用多媒體,需要老師認真研讀教材,規劃語文教學流程,把握教學進度。不可否認的是,多媒體的確給小學語文課堂注入了新鮮的生命力,讓學習氣氛變得輕松活躍,但是考慮到小學兒童生性好動愛玩、缺少耐心、不能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老師不能把多媒體課件制作得過于花哨鮮艷,以免讓學生分心。
此外,不能讓多媒體取代師生互動,充滿瑯瑯讀書聲的課堂才能稱之為課堂。無論運用怎樣的科技手段,都只是對語文教學的“錦上添花”,老師應在多媒體課件中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很多老師因為多媒體的引入而遺忘了傳統語文教學,忽略了自身在課堂中的地位和作用,無論何時何地,“老師”這個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角色,都是任何科技手段無法取代的。所以,要注重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在傳統教學的同時,多媒體教學更能錦上添花。
3.結語
如今,多媒體已經成為小學語文課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如何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又該如何避免多媒體的濫用和亂用,是值得每位老師認真思索的問題。只有專業、科學、適度地運用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才能在實踐中邁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何青華.多媒體輔助優化小學語文教學[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4):185.
[2]杜春香.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應用的實踐與思考[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4):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