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威++毛江一
摘 要: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然趨勢。基于對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現狀的調查,在分析現有問題的基礎上,參考美國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的先進模式,提出打造高校轉型發展的新增長點、營造特色創新創業教育校園文化以及建設“開放貫通式”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機制等建議。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融合發展
2012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的通知(教高廳[2012]4號)對于創業教育教學提出了基本要求,推動了創業教育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建設。2015年6月,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視頻會議上表示:“要努力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由‘兩張皮向有機融合的轉變。”上述政策和表態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應用型高校主要著眼于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強調實用性、實踐性以及技術性知識的傳授,這一辦學定位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科學深入發展,應建立在科學處理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個要素關系的基礎上,兩者應積極尋求有機融合,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的意義
1.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開展
在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被賦予了為社會培育大批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創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責任。在這一目標指引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尋求專業教育作為依托,在專業教育中培植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方向。首先,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著重培養受教育者思維方式方法的“生成性教育”[1],各參與主體在活動過程中探索和發現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等,這一過程的實現必須通過與數學、物理、生物等傳統學科或交叉新興學科教育的結合來完成。其次,創新創業教育著重于培養能夠發現和解決社會“痛點”和實際問題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而社會“痛點”和實際問題的發現與解決必然也要基于專業知識和能力,從這一點上來說,創新創業教育也無法脫離專業教育而存在。最后,從學科發展的角度看,在日益強調分工協作的背景下,已經沒有哪一種學科能夠在“獨善其身”的情況下獲得長遠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完善與進步必然也要建立在與其他各類學科知識的結合之上, 沒有學科知識支撐的創新創業教育必然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總之,創新創業教育應該積極尋求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并在融合中進一步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
2.有利于專業教育的科學建設
從整體上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經歷著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過程。這一發展過程前后相繼、融合,已經成為高校管理者必須高度關注的三個重要方面。最初,專業教育來源于西方工業化生產方式,是工業時代的烙印,是“標準化、可復制與批量生產”等特征在教育領域和人才培養中的突出反映,它突出強調每個專業人員依靠經驗獨立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問題。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伴隨著社會分工協作體系的日益變革,生產實踐領域的問題變得愈加復雜化和具有挑戰性,傳統的專業教育日益暴露出“忽視人文、過于刻板”等缺點,突出強調個性化、人性化與創新性的通識教育逐步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各種通識課程的開發日益興起。而到了新時期,隨著一系列新的、更為復雜的問題的出現,創新創業教育吸引了更多人的興趣和關注,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新寵兒”。通過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結合,將進一步激發傳統專業教育的新活力,促進其全面變革,以培養出既有專業知識又能充分協作,且能夠創新性地解決問題的高級人才。
3.有利于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系統改革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總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正在積極謀劃,深入推進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整體上看,創新創業教育正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的突出體現,尤其對重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校而言,應積極迎合這一變革,搶抓發展機遇,強化對創新創業教育科學性的認識,做創新創業教育的踐行者與開拓者。
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具有全局性、超前性、系統性的復雜工程,涉及辦學理念、培養方案、經費配套、機構設置與人員管理等多個方面,需要高校管理者具有一定的超前思維和認識高度。從教育目標的達成來看,創新創業教育自身是無法完成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型人才的艱巨任務的,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尋求與專業教育在課程、師資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但目前,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還存在著理念、機制以及條件等方面的障礙和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
1.尚未樹立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的理念
目前,部分高校管理者還未充分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的必要性,有的高校甚至脫離專業教育而搞創新創業教育,過分強調創新創業教育的功利性價值,這既影響了對創新創業教育深刻內涵的正確認識,也對專業教育的長遠發展不利。“與一般意義上的創業活動不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邏輯起點和鮮明特色在于創新人才的培養。”[2]脫離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內涵和創新源泉。因此,高校管理者應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校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站在教育教學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高度審視創新創業教育,用創新創業教育引領專業教育,用專業教育涵養創新創業教育,實現兩者的互相促進、融合發展。
2.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的機制尚不完善
所謂“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的機制”是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過程中涉及到的相互關系的處理原則、功能及作用的發揮機理等。目前,由于創新創業教育整體上尚未進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制度安排,大部分高校仍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臨時性、服務性的活動進行考慮,導致其嚴重脫離第一課堂和專業教學,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開展缺乏基礎。例如:大部分高校尚不具備建設創業學院或創新創業教育中心的條件,許多高校還沒有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這都影響了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的持續深入推進。
3.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的課程、師資以及硬件等條件有待建設
首先,從課程體系建設來看,由于受課程數量、師資以及硬件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一些高校還不具備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中的條件。例如:首先,在筆者所做的一份調查中,顯示一些高校只是在高年級(一般大三或大四)設置了針對就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的則是將經濟管理學院的部分商業課程設為選修課,或者將二者進行綜合,這一課程設置方法不利于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的深入推進。其次,從師資方面看,由于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發展的時間較晚,導致相關師資嚴重缺乏,許多高校臨時抽調商業管理課程的專業課教師來頂替,有的則由學生工作人員或行政人員擔任授課教師,這一安排無法滿足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深入開展。從長遠來看,還需要通過培養一部分兼具學科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意識的高素質人才,建設校內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專業與創業結合的復合型師資體系。最后,部分高校的硬件條件無法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需求。以北京為例,許多高校存在辦學空間緊缺的情況,要在極為緊張的辦學空間中專門辟出一部分區域給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無疑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
如何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美國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始得較早,其在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方面走在前列。在現有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模式中,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代表的磁石模式、以康奈爾大學為代表的輻射模式和混合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磁石模式是以商學院或管理學院為核心,對外開放相關課程,以吸引全校學生參與創業教育,如麻省理工學院是由斯隆管理學院負責。輻射模式是指各個項目分散于學校的各個學院,由位于各個學院的創業教育中心或項目中心負責,創業教育滲透到每一個學科領域中。混合模式則是對上述兩種模式的結合。
上述三種模式各有優點、缺點:磁石模式具有專業性的優點,但過于中心化的設計容易導致忽略下屬學院參與的重要性;輻射模式滲透于各個專業領域,卻容易導致專業性過低,影響創業效果;而混合模式則同時兼具兩者的優缺點。從當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的實踐來看,應該結合各自高校辦學特色,因地制宜選擇發展模式。尤其對廣大應用型高校而言,更應在突出特色方面下功夫,充分挖掘現有優勢,借助校外平臺和資源,打造適宜于自身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新機制。
1.開展整體設計,著力打造高校轉型發展的新增長點
當前,隨著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逐步推進,各個高校都處在轉型、升級發展的新階段,現有應用型高校應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方面進行更多探索,走在前列。高校領導者應將創新創業教育擺在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和推進高校轉型升級發展的新高度來看待,結合辦學特色和優勢,整體設計,全局推進。現階段,應積極尋求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在培養方案制定、優秀師資引進與培訓、配套資金預算以及工作機構設置等方面體現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以制定完善的培養方案為例,高校應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導向,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要求,突出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要通過明確創新創業教育部門職責、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以及設置固定的創新創業教育學分等方式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到大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2.基于辦學優勢,營造獨具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校園文化
“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數量很多,高校不可能都去走傳統精英大學之路,應該貼近社會實際。”[3]也正是基于這一認識,越來越多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已經逐漸轉變發展觀念,從片面求大、求全到突出獨特的辦學優勢,走一條特色型發展道路。未來,將有近半數高校要轉向應用型高校,在這一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更應突出自身優勢,結合自身學科及科研特色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以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注重將自身在機器人研發與制造、先進制造與光機電一體化、信息技術以及知識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通過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項目、實培計劃項目以及開展各類創新創業學科競賽等方式發現和培養一批優秀創業項目,進而重點培育和孵化,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先后培育出腦電波輪椅、家庭服務機器人、猛犸瀏覽器以及keep等一大批優秀創業項目,有的項目已經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從應用型高校的發展歷程上看,多數高校都有基于自己辦學歷程和行業背景的辦學特色,如有的高校在電子信息方面處于行業領先;有的在出版印刷方面極具特色;還有的高校在藝術人才培養方面具備特長。高校管理者應緊緊依靠這些辦學特色和優勢,營造與社會大環境相融合而又獨具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校園文化,幫助學生敢于創新創業,樂于創新創業,并且能將專業學習和創新創業結合起來,形成互相促進,良性互動的局面。
從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的現狀看,當務之急是開設明確以核心課程為中心,配套課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完善協同創新機構設置,探索與學校辦學實際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和機制。
3.整合教育資源,建設“開放貫通式”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機制
從資源整合的角度而言,應用型高校應積極打造校內、校外兩個資源整合平臺。從學校層面講,可以探索建設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機構(如創新創業教育中心或者虛擬創業學院)。條件尚不成熟的高校,可以先期成立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小組或工作小組,統籌全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各個院系也可以分別建立自己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心或相應組織。值得指出的是,這些組織不一定要“另起爐灶”,可以結合已有機構來開展工作(如可以和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項目領導小組、本科教學工作委員會或大學生“實培計劃項目領導小組”等組織結合起來)。
同時,由于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有別于專業教育的特殊教育形式,對外部條件的依賴性較強,除了積極整合校內資源外,還應注重積極拓展校外資源。從美國、英國等國家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歷程來看,社會經濟和商業環境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是刺激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如哈佛商學院從1947年開始開設創業教育課程,但到1968年也才發展到四所學校增設創業教育課程,創業教育發展緩慢。至20世紀60年代,參加創業教育的高校和學生數大幅增加,最重要的驅動因素之一是硅谷地區成功的創新創業使得大學創業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
從目前的實踐來看,為幫助高校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各級地方政府在積極推進基于“校地、校企、校所”的協同創新,如北京市努力構建“一街三園”高校大學生創業園孵化體系,即“中關村大學生創業一條街”以及中關村、良鄉和沙河高教園區三個市級大學生創業園,為大學生創業免費提供場地支持和創業咨詢、輔導、培訓、融資等全方位服務。同時,借助于 “一街三園”建設,北京市積極打造“貫通式”的人才培養試驗項目,搭建人才培養的“立交橋”,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這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都是極為有利的條件。應用型高校應緊緊抓住這一契機,積極參與其中,以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兆信,王志強.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2] 李家華,盧旭東.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
[3] 潘懋元.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務處)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