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映紅
(江蘇省如皋市高新區實驗初中,江蘇南通 226500)
腦科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嘗試
許映紅
(江蘇省如皋市高新區實驗初中,江蘇南通 226500)
初中英語教學需要理論研究成果支撐,腦科學作為前沿的研究,其對包括英語在內的語言學習有積極作用。語言學習中,學生的腦神經細胞、突觸都處于高度激活的狀態,利用快速的聽說讀寫或非智力因素的刺激,可以讓這種激活狀態得以保持。不斷學習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可以讓教師走在教學研究前沿。
初中英語;英語教學;腦科學
在英語學科教學研究的重心落在課程改革與教學方式上時,關于腦科學的研究悄然崛起。西方教育發達國家以及鄰國日本關于腦科學的研究方興未艾,其中不乏研究人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大腦作用發揮的機制研究。在筆者看來,借鑒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以使初中英語教學獲得新的理論支撐,是一線教師應當關注并嘗試的。
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有一百多億個神經突觸,每一個思維的瞬間大腦都發生著數十到上百萬個化學反應。就英語語言學習而言,我國學者研究指出:“有效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大腦皮層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且中樞神經能夠有效地分配左右腦的工作,其中如果右腦處于被控制的興奮狀態,那右腦就可以主動高效地處理英語信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常不會從腦科學的角度去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分析,這是因為理論不夠,分析工具也不充分。但是從學生個體尤其是英語學優生的學習結果來看,卻可以獲得大量的間接經驗。比如說在初中英語語法中,常常會出現語法概念名稱不能顯著表征語法意義的情形。如學習“情態動詞”,大多數學生不知為什么對于表示能力的can/could會被稱為“情態”動詞,這種概念的理解障礙,實際上是很多學生理解相應的語法內容的重要因素。但英語學優者則會迅速化解這一障礙,他們能夠跨越這一障礙,順利地實現對相關語法的加工。筆者曾經對所教兩個班級近50名學生進行過調查,發現他們并不太關注概念本身,而是將注意力放在can/could詞匯本身,同時通過例子來理解這些詞匯及語法的運用。比如說在對He can speak good English./Sandy could swim across the river when she was young.的例子列舉中,理解can/could是分別表示現在與過去的某種能力。
這樣的結果可以認為這些學優生在意向機能與語言信息處理的方面異于一般學生。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的腦機能是相似的,但為什么在學習中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呢?這與學生的學習機制有關,而這個學習機制往往又是受教學方法影響的。
要想讓更多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充分發揮大腦的語言信息處理與記憶功能,那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做出一些改進。以下兩個方法被證明是有效的方法:
一是提高聽說讀寫速度的方法。聽說讀寫是初中英語學習的四個基本技能。傳統教學中,關于這四項技能的教學往往帶有一種“慢”的節奏,這固然起到了“鞏固基礎”的作用,但實際上也抑制了學生在相關技能運用中的右腦活躍程度。基于腦科學理論,讓這些技能的培養與運用“快”起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比如說讓學生快速地“聽”。筆者曾經嘗試在Abilities(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7)的教學中,以正常速度兩到三倍的速度播放關于四幅圖片的對話內容以及Reading中的What a brave young man!學生一開始是不適應的,但也是興奮的,快速播放意味著學生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而注意力本身就是受大腦支配的;而一兩次聽不懂之后,反而容易激發學生聽的欲望,這實際上是動機的激發,其也是受大腦支配的。這種速聽訓練往往強調記憶性而非理解性,其實際上對學生的聽覺直覺的培養很有好處,而腦科學研究則認為,速聽可以讓學生的大腦神經細胞排列更加緊密,也可以讓神經突觸被更多地激活。類似于此的還有快速地“讀”的訓練。聽與讀都是信息的輸入,在高速度的背景下,學生的大腦處于高度活躍的狀態,從而使得學生的信息加工機制高速運行。
這種快速訓練的方法堅持八字原則:間斷實施,長期堅持!事實證明,的確是有好處的。
二是非智力因素刺激法。腦科學揭示的是學習過程中大腦發揮作用的機制。研究表明,當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等非智力因素受到刺激時,會對大腦的活躍程度產生影響。從教學經驗來看,很多傳統的教學訓誡其實也具有這樣的意味,比如說傳統的“親其師,信其道”,就是因為“親”這一非智力因素發揮作用,使得學生在知識建構的時候能夠更好地納入教師的教學之“道”。而英語課堂上,教師的個人魅力、幽默的語言,尤其是基于對英語及其教學的深刻理解而展現出來的英語教學風格,往往是吸引學生參與英語學習、激活思維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可以考慮轉換教學方式,讓學生聽的對象不僅是朗讀,還可以是英語歌曲——尤其是將學習內容放到學生熟悉的曲調當中去,很受初中學生歡迎。筆者在教學中常常跟學生一起做的事之一,就是跟學生一起進行英語填詞,根據某一英語篇章的結構,去尋找學生熟悉的一些歌曲,結合起來之后就可以成為學生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這樣學生就可以對這一內容進行另一思維角度的加工。事實證明,當學生在完成這一工作的時候,他們會重點研究英語課文的結構,而自己學唱的時候,也會重點關注一些詞匯或句子,這樣的精加工過程,客觀上促進了學生對英語課文的理解,而其亦是由非智力因素刺激下的大腦活動來支撐的;還可以讓英語學習情境帶有一種情緒刺激的作用,讓學生處于感動、焦慮等情感的刺激下,這也能刺激學生大腦的活躍程度,從而實現英語知識系統構建的高效益。
以上兩種方法筆者在嘗試中經常使用,所帶來的教學結果常常是令人驚喜的,有時候不僅學生能夠沉浸其中,就是筆者也能夠入境,從而讓自己對教學內容,對學生提高了熟悉程度。
在嘗試的過程中,筆者也不跟學生說明這是腦科學的嘗試,只從學習過程的高效與結果(成績)的提升角度,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暗示,這就使得教學進入了一種良性循環的情境。至少筆者明顯感覺到學生的詞匯記憶不再那么機械了,語法的理解也注重理解了,這些都可以理解為腦科學指導教學的積極成果。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英語教學也在有意無意地關注學生的腦力活動,也在有意無意地摸索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大腦活動規律(有時是以思維的概念來代替的)。而只有當我們明確地建立了腦科學研究的概念之后,才會發現原來很多一部分原有理論或實踐,都是可以歸到腦科學這個領域中來的。比如說英語學習是最注重記憶(memory)的,而記憶與腦科學是密切相關的,科學家在研究學習記憶的腦科學機制時,從大腦皮層到大腦再到胼胝體,從前腦到丘腦再到下丘腦……都是試圖通過對大腦結構尤其是負責記憶的功能區的研究,來找到更好的刺激大腦皮層以促進有效記憶的方法。而且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將初中英語教學中常規的促進記憶的方法,放到腦科學視角下時,可以更好地判斷那些方法的有效性。
當然,這畢竟是一個相對前沿的理論,筆者的實踐也只是基于理論理解的皮毛,所做出的一點點嘗試。其中肯定存在理論與實踐不對應的地方,而這些改進,還需要建立在進一步學習與實踐的基礎之上。但可以肯定的是,關于腦科學理論在英語學習中的研究,一定是英語教學方向,英語教師提前面對,就可以走在教學研究的最前沿。
[1]劉文利,肖瑤,劉蘭芳.腦科學研究對學好第二語言的啟示[J].人民教育,2016(7):53-58.
[2]吳剛.腦科學研究的教育意涵[J].全球教育展望,2001,30(5):14-20.
許映紅,1976年3月生,女,江蘇如皋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中學英語教學與研究,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