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雅勤
(蘇州吳江區平望中學,江蘇蘇州 215221)
應用“以學論教”思想 打造生物實用課堂
傅雅勤
(蘇州吳江區平望中學,江蘇蘇州 215221)
高二學生會考生物科目所面臨的狀況是:時間緊、任務重。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以高明廚師的境界,設計出一節節模式不同、精彩紛呈的課堂,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堂中充分展現自我,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
高中生物;以學論教;學習效益;實用課堂
升入高二的學生即將參加生物會考,但此時他們的學習基礎差,學習能力弱,面臨著“時間緊、任務重”的狀況,且本學期要完成必修2的知識的學習及必修1、3的復習,需要學生“記背算”的知識點多,時間又比較緊張。因此,在學生的心目中,生物是4門會考課程中最難的科目。
帶高二會考班的教師基本是高考會考兼班。如果教師對這些實際情況估計不足,把這部學生當成心目中理想的高考個體,分不清哪些是會考需要學會和掌握的,哪些是高考要求理解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就會出現嚴重的高耗低效的現象,學生學得苦,老師也教得累。我認為,當前生物教學的關鍵就是“以學論教,提高課堂教學的實用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以其千變萬化的態勢,構成了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實用的課堂應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以高明廚師的境界,設計出一節節模式不同、精彩紛呈的課堂課型,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堂中充分展現自我,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
教師通過課堂教學要教給學生什么,目標一定要明確。為此,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在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認真備課,并結合已有的教學實踐經驗做好課堂預設及處理方案;務必按照學業水平測試考試說明,確立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以及對測試內容中測試要求的“ABC”三個層次一定要有所側重,不能一碗水端平,否則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忽略了重難點。
比如,在講解必修2“遺傳的基本規律”這個重要知識點,當涉及“自由組合定律”時,高考、會考的難度一定要區分開。針對會考,對出現兩對相對性狀時,只要求一般學生會寫個體基因型及其形成的配子、理解性狀分離比以及自交分離比,會計算一定的比例問題即可。因此,教師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課堂上必須突破的“關卡”?!瓣P卡”突破了,課堂效果自然來。
“關卡”突破了,如何把教學重難點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需,則成為課堂教學的關鍵。為此,在布置預習任務時,教師首先應當要求學生把自己在預習時產生的疑問寫下來。當然,為了避免無效提問,教師應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有時學生質疑關注點較偏,不足以體現教學重點,教師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路,回到教學重點上。
對于會考班的學生來說,既要進行新課的學習,還要不斷地復習鞏固,那么在“新舊知識結合點”上產生的問題,最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例如:學習“減數分裂有關DNA、染色體、染色單體變化”知識前,先設置“有絲分裂各物質的變化”這一問題,將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有絲分裂”的基礎上分析得出減數分裂當中DNA、染色體、染色單體的變化規律。
因此,問題情境創設,必須基于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教材內容全面科學的分析,才能找到“結合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創設問題情境應能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懸念,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進行有效學習。這對于時間有限的會考班來說,既能明確本內容的問題所在,也能根據教師提問步步深入學習。
生物會考班的學生認為生物就是死記硬背,結果背了一段時間后,發現背完后很快就忘了,效果極差,特別是對課本中一些重要實驗的步驟、注意點及結果分析總是記不清。針對這一現象,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從思想上對生物實驗重視起來,同時在時間較緊張的情況下,讓學生花一節課的時間重新親手做一遍實驗。這是復習最有效的方法。
比如“細胞的質壁分離及質壁分離復原”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一個重要實驗。實驗的原理是: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放在一定濃度的溶液中,就可構成一個滲透系統,從而可以發生滲透作用。滲透系統建立的條件為:具有半透膜,且半透膜兩側具有濃度差。教師可以創設兩個研究性學習情景:第一,比較兩種溶液的濃度大?。坏诙?,要求學生測定某植物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兩個實驗情景作為問題提出后,學生設計的方法必然涉及滲透作用原理,通過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的程度來估測細胞液的濃度。
又如:在“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這一實驗中,分別做80℃、37℃、0℃三個對照實驗。理論上,在37℃下,淀粉溶液與淀粉酶的試管滴加斐林試劑變成了磚紅色沉淀;而80℃、0℃下無顏色變化。但實驗分析發現:很多同學的實驗結果是三支試管都變成了磚紅色沉淀。教師組織學生對這一現象進行認真分析:一大部分同學總是從加入的物質是否準確上考慮,始終找不到原因。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釋疑:實驗中加入物質的順序大有講究,三支試管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因首先放在三個溫度不同的水浴中,再加入淀粉酶最后滴加斐林試劑,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溫度這個變量。這樣出錯的學生就很快找到了原因:在實驗中,他們在三支試管中首先加入了淀粉溶液和淀粉酶,再放在三個溫度不同的水浴中,這時在溫度發生變化前三支試管都已發生了反應,導致滴加斐林試劑都發生了變化。
實驗過程中,教師應深入每一個小組,具體掌握學生的操作細節,了解整體情況,收集小組反饋信息,了解實驗過程中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和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對實驗操作中每一個同學提出的問題都給予關注,讓全體學生和教師共同來尋找答案。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參與實驗設計,又親手做了一遍得到結果,這樣的記憶應該是非常深刻的。
在教學中,對于要了解記憶比較多的內容,我們要找出知識間的共性與個性,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妙用生物記憶口訣記憶,這樣就可以使學生記得快。比如,在《細胞增殖》一課中植物有絲分裂過程中的六個環節很難記憶且容易混淆。這時我們就可以用五句口訣概括其整個過程——間:染體復制加合成,前:膜仁消失現兩體,中:形定數晰赤道齊,后:點裂數加均兩極,末:膜仁重現新壁出。
高中生物學理論起點高、難度大,記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們可以把其變換一下形式,根據知識之間的關系,進行一下加工整理。對于要學生記住的一個問題,首先是給學生一個“骨架”,再提示學生填上“肌肉”和“皮膚”。諧音記憶法就是如此。比如,在人教版生物必修1“微量元素”的記憶中,需要學生記住六個,可三年學習下來一大部分學生還是記不住,我們就可以用諧音記憶法記住。Fe、Mn、B、Zn、Mo、Cu,諧音為:鐵猛碰新木桶。
總之,每堂生物課總會有成功之處,教師要做善于教學的有心人,堅持每節課后把成功之處記錄下來并長期積累。這樣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學經驗自然日益豐富。無論課堂設計多么完善,教學實踐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難免會有疏漏之處,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等。教師應在課堂教學后查漏補缺,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以免重犯,從而實現下次教學的有效性。
[1]楊海春.以學定教,以教導學教學模式[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任紅艷,李廣洲.理科“問題解決”教學的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3(12):39-42.
[3]蘇鴻.高效課堂.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傅雅勤,1982年生,女,江蘇蘇州人,從事高中生物教學研究,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