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慧
(江蘇省南通開發區中興幼兒園,江蘇南通 226009)
關注區域創設 提升幼兒活動質量
施 慧
(江蘇省南通開發區中興幼兒園,江蘇南通 226009)
在幼兒管理過程中,區域性活動是幼兒在指定的范圍內選擇相關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或感知新知識、新體驗的一種全新教學形式。區域性活動這一內容和形式極大地調整了學生的認知興趣,是幼兒認知能力得到全新發展的重要方式,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契合規律;實踐參與;強化方式;關注群體
在幼兒管理過程中,區域性活動是幼兒在指定的范圍內選擇相關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或感知新知識、新體驗的一種全新教學形式。區域性活動這一內容和形式極大地調整了學生的認知興趣,是幼兒認知能力得到全新發展的重要方式,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經指出:“幼兒的活動應該以生活為軸心。這其中,大自然、大社會都是幼兒活的教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在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創建以符合孩子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體驗為主要方式的活動內容。在主題活動生成之后,教師就應該進一步考慮:怎樣在活動的區域里進行環境的創設,形成溫馨而極富生活氣息的活動氛圍,讓每個參與活動的幼兒真正喜歡上活動區域的情境,契合“需要是行動的保障”這一心理需求。
如在進行以“小鬼當家”為主題的區域活動時,教師組織學生將“小鬼”的家布置得就像自己的家一樣:大廳中有柔軟舒服的沙發,房間里有溫馨柔美的窗簾、娃娃的小窗等,還將小寶寶用到的奶瓶、衣服等用品放入其中,形成一派生活氣息濃郁的場景。這些情境所需要的物品都是教師利用廢舊的材料完成的,不僅節約了資源,同時也非常具有實用性,給孩子們的區域性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有的孩子抱著娃娃坐在沙發上看書,時而還和懷中的娃娃進行對話,儼然一副家長的模樣;有的學生給娃娃沖奶粉,有的還給滾燙的牛奶吹一吹,表現出無微不至的樣子;有的還忙著給娃娃穿鞋子、系鞋帶,比自己吃飯還要起勁……孩子們一到下課,就鉆到教師精心布置的區域中來,玩得是如此投入,神情是如此專注,人人都忙得不亦樂乎……
幼兒園的孩子有著較強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更表現出較強的移情能力和一定的獨立自理能力。而教師在區域性活動中所創設的情境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的喜歡,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不僅契合了幼兒自身的年齡特點,同時也密切關注了幼兒內在的心理需求,讓幼兒置身于活動區域之后,有的玩,有的樂,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烏申斯基說過:“孩子是靠聲音、色彩、動作來思維的。”他們的認知體驗需要借助身體力行的行動才得以實施。因此,區域性活動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并為幼兒的發展和踐行搭建平臺。
如在教學“秋天來了”這一區域活動時,我們結合幼兒的特點設置了“娃娃撿落葉”的游戲:搭建一個可以上下拉動的籃子掛在半空。教師組織學生將落葉依照不同的大小、形狀和色彩放入到籃子中。很多孩子對于具有彈性的籃子極感興趣,在實踐活動中也明確地認識到各種葉子不同的色彩,形成了鮮明的認知。
在主題性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關注孩子客觀存在的差異性。首先,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學習與探索情況,洞察孩子們在活動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到的障礙,深入了解每個幼兒在思維特點、個性體驗和情感態度中的差異;其次,教師要深入了解哪些類型的環境對于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和活動熱情有著積極而有效的促進作用,并能根據幼兒不同的特點決定投放材料的類型和數量;最后,教師要能夠以動態發展的眼光,及時發現幼兒興趣點的變化,并能夠及時調整對材料的投放,從而滿足學生內在的認識需要。
如在教學區域的“喂食”活動中,教師為幼兒的活動提供了手工紙,這些紙張大小不一,有的撕開了一個小口,有的存在虛線痕跡。幼兒從原本隨意地胡亂瞎撕,到最后沿著痕跡撕,不僅更加契合規范,同時也充滿了兒童的創造性,讓幼兒在自主搭建的平臺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每一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豐富的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潛力。但要想讓這些關鍵性潛能充分地落實,教師就必須進行藝術化的點撥與引領。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思考,從孩子自身的認知特點出發,循循善誘,并及時捕捉孩子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潛能。
如在主題活動“冬天不怕冷”中,我們在活動區域為孩子投放了“吃火鍋”所使用的各種材料,比如鍋具、橡皮泥、食材、圍裙等。一到下課,就看到不少“爸爸媽媽”開始忙碌起來,他們用提供的皺紙撕成了長長的面條形狀,用柔軟的紙來包裹橡皮泥,做成形態各異的餛飩,用橡皮泥搓成了大小不同的魚丸、肉丸。在整個食材準備的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出極高的參與熱情,他們會比賽誰的面條長、丸子大、數量多,甚至有不少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為丸子起了花樣繁多的名字;有的孩子還嫌教師準備的材料有限,紛紛奔向教室的“材料箱”,從里面找出了各種自己認為形象的材料來豐富“火鍋”的“食材”。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一方面引領幼兒根據投放的材料,進行“烹飪火鍋”的制作,讓學生根據現有的材料進行組合活動,同時又鼓勵學生從教室的材料箱中取出工具,給予學生更為廣闊的認知空間和組合創造的契機,讓孩子們的計算、想象、美術等能力得到了綜合性運用,使區域性活動的設置和內容安排獲得了全面而深入的發展,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區域性活動都能夠與活動的主題進行深入連接。因此,我們需要對某一些具有學科傾向性的主題進行深入分析,讓每個教師都形成大課程觀的意識,從用更加整體全面的視角考慮問題。筆者在教室里設置了一處或者幾處所謂的“自由游戲區”,將其與主題區域活動加以區別,里面所投放的都是一些幼兒或者成人收集而來的廢舊材料,以供孩子們自主、自由地進行操作與玩耍。這主要在于每個孩子自身的最近發展區和學習準備狀態,都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在自由活動區域中所投放的這些材料可以讓那些能力相對薄弱的孩子,先行對材料形成粗淺的認知和體驗,同時為他們之后在主體性活動區域中,能夠靈活運用其中的游戲成分做好相應的鋪墊。
此外,我們還可以在幼兒活動區域中設置“寶寶心情屋”,將其創設成溫馨的情境,為學生購置沙發、梳子、鏡子、花朵等物品,當孩子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可以來到這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比如班里有一個名叫軒軒的孩子,在家嬌生慣養,遭遇一點挫折就哭鼻子,在區域性活動中,常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和其他的小伙伴鬧得不可開交。每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我都會拉著他來到“寶寶心情屋”,和他一起聊聊天、談談心,讓他的心情得到平復,直到他高高興興地離開。在這樣的過程中,他的心境有了明顯的好轉,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為心靈的修復與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幼兒教育需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需要,創設適合幼兒發展的、支持性的環境,讓每個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的有效互動中,大膽地探索;注重孩子的學習過程,豐富孩子在區域游戲中的體驗,為幼兒提供充分活動和表現的機會和條件。
[1]劉艷玲.引領幼兒自主探究的科學區指導策略[J].教育探究,2015(06).
[2]錢佳瑩.陶行知“愛滿天下”思想在幼兒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6(34).
施慧,1985年12月生,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幼兒教學與研究,幼兒園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