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利
(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讓語文味彌漫語文課堂
張利利
(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始終圍繞語言文字展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讓語文課堂具有文化氣息,洋溢濃濃的語文味,從而讓學生在情感的激發和實實在在的品味語言中遷移語文能力,形成審美視角和創造藝術的能力,豐蘊自身的語文素養。
語言文字;語文味;表達運用;語文素養
全國小語學會理事長崔巒先生在閱讀教學研討會上強調,語文課“要上出語文的味道”,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語言應是課堂學習的重頭戲。的確,語文教學理當是一個指導學生接觸語言、學習語言、生成語言、掌握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應當圍繞“語言”展開,給學生一個純粹的語言實踐時空,與之無關的其他活動只能是課堂的調味劑和附屬品。語文教學,應該以本體性語文內容為主要目標,并且聚焦語文知識、語文學習方法和語文學習技能,只有這樣,才能上出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貼合本課學習的導入設計,可以迅速將學生帶到文字的王國,盡情品味語言,洋溢情感,抒發見解。一般狀物類的以及與某些物品相關的課文,我們都習慣借助一些唯美的圖片、視頻,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激起心中的那份審美意趣。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有意無意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別方,錯失了一次語言實踐的機會。
其實,這樣的導入方式在筆者看來就是一種“偽語文”“非語文”的導入方式。語文課堂教學要教出語文味,必須凈化語文教學環境,給學生提供貨真價實的語文材料,讓學生學本真的語文,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詩意。比如在學習《第一朵杏花》(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2課)一課伊始,老師往往會給學生呈現一幅幅美麗的杏花盛放圖。有的老師在讓學生欣賞之后直接發問:“杏花漂亮不?你喜不喜歡這樣的杏花?”這些與語言表達無關的淺思維發問,帶來的也是學生的粗略觀察和簡單表述。也有的老師圍繞語言表達實踐發問:“你看到了怎樣的杏花?它的花瓣是什么樣的?葉子呢?能不能連起來向大家完整地介紹介紹?”這樣的過于注重狀物描寫的精細發問,雖然有了語文味,卻偏離了課文主題,讓學生的有意注意偏離了方向。合理的談話,當是結合本課主題自然發問:“你看到了怎樣的杏花?頭腦里閃過哪些詞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與杏花有關,在氣象學家竺可楨爺爺眼里,杏花又有什么樣的意義呢?請大家自由閱讀課文,稍候我們來交流你的發現。”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明確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語文教學要教出語文味,關鍵在于教師要從語文本體出發,少一些“非語文”材料的花哨,多一些語文的東西。語文的東西是什么?就是語文文本的標題、作者、寫作背景、主要內容、文章體裁等等。教師只有植根于文本的“語文味”,悉心揣摩和研究語文的本真意蘊,才能找到富有語文味的導入方式。
語文教學的預設必須重點關注兩個基本點:文本與學生。對于文本,當前我們語文課堂教學還比較偏重課文的人文價值,著眼點放在課文寫了什么、給我們怎樣的啟迪或者抒發了怎樣的感情。至于關注學生,則更能體現教師的生成性教學智慧。在僅有預設而無生成的課堂上,真正的語文味是難以飄散出來的。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本特質,引導學生在讀、思、議中生成語文味。
比如教學《天鵝的故事》(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6課),我們老師常常這樣發問:“獵人斯杰潘老人給作者講了什么故事?你的感受是什么?”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閱讀課文,自然只會關注情節,貼標簽式地說上一點贊美之詞:在一年初春,寒流突然到來,一群天鵝面對冰封的湖面,想到了用身體來破冰的方法,他們很團結,很勇敢。而指向語言實踐的具有語文味的課堂,絕不應該只關心寫什么和表達什么,而應該是引領學生細細感悟怎么寫,為什么這么寫,這樣,才能真正去學習語言、學習表達。江蘇名師薛法根校長在一次公開課上是這樣設計的:我們知道,每一個故事一般都會包括起因、經過和結果這三部分,獵人斯杰潘老人給作者講的天鵝的故事,你能分別用一句話簡潔地說出來嗎?當學生把握不住重點,絮絮叨叨時,薛校長就耐心啟發,讓學生自己嘗試自我修正,不斷補充完整。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互相取長補短,最后將故事概括得極具個性和文學味:湖面結了冰,一只天鵝奮不顧身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撲打冰面,眾天鵝紛紛前來幫忙,終于齊心協力一起破冰,捕食到了食物。極具耐心的語言表達指導,讓課堂有說、有練、有法,學生在老師指導、同伴互相啟發中錘煉語言,既鍛煉了表達能力,又知道了認真傾聽、善于學習、表達嚴謹等習慣的重要意義。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語文的方法,喚醒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感受語文之美感、語文之詩意,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之趣,讓語文課堂散發出文化的氣息。感受蘊含文本中的人文關懷,理解文本中的人文內涵,體驗文本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等,提升學生高遠的人生境界。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先生說:“‘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寫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只讀不寫抑或只寫不讀都不是本真意義上的語文。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做批注,展開豐富的閱讀小練筆。“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也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捕捉到很多的讀寫連接點,讓學生有所模仿、有所倚靠地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聯系實踐。不過,并不是任何練筆都是有價值的,我們當根據學生學情和學段要求,合理設置富有語文味的隨堂練筆。
如學習了《愛如茉莉》一課(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6課),有老師模仿王崧舟教學《與象共舞》時擬題指導,讓學生說說“愛如……因為……”,讓學生放飛想象完成這樣的比喻,只是實現了愛的豐滿和強化,依然停留在感情層面。而這一課真正成功之處是作者抓住細節——媽媽住院前念念不忘爸爸的餃子、爸爸顧不上愛吃的餃子直奔醫院、爸媽在醫院里執手而眠等,讓愛濃得化不開。因此,我們也應從“細節見真情”上去指導學生放飛想象,盡情回放,寫出充滿情感的文字。學生的生活感受當然是五彩斑斕的:他們會憶起自己生病時媽媽在床邊守護的細節等具體事例。
語文味是語文課堂的靈魂。華南師大、南師大特聘碩士生導師程少堂在2014年發表的《建構一種新的教學法:語文味教學法》一文中說:“語文味課堂既要創造真、善、美、樂相統一的育人氛圍,又要以語言、文章、文學、文化為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用語言創造美的藝術作品。要將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擴展開來,著眼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教材課文中“了解語言的生成規律”,逐漸“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并形成一定的學習語言的能力。當下的語文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既不能瞻前顧后,也不能邯鄲學步,而要從語文學科的“語文味”出發,去偽存真,教出語文的本色,教出自己的特色,這是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1]王新穎.閱讀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廣西教育,2017(05).
[2]王宏亞.依據體式解文本 以讀促寫增實效[J].基礎教育研究,2017(02).
張利利,1988年10月生,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中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