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甦
(江蘇省南通市小海中學,江蘇南通 226000)
基于“互聯網+”的時代背景,當下的高中國畫教學也必須實行轉型升級,將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手段緊密結合起來。因此,用“創客教育”的理念深化高中國畫教學,讓國畫展現出歷久彌新的魅力,成為擺在我們每一位高中美術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想象、思考和判斷力,讓學生接觸廣泛的工具、材料和表現方式……,要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國畫教學應當成為高中美術創客教育的課程載體。
生活是國畫欣賞與創作的源頭活水。在高中國畫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入生活、體驗生活、表現生活,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國畫寫生,但這種寫生必須注重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因而舍棄光影、明暗等,而采用平光,抓住物質的本質,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計白當黑、以虛代實等。國畫不是憑空設想出來的,而是從生活中感悟出來的。國畫中體現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物我和諧”的自然之境。
相傳,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草書書法之道,也就是說藝術的靈感、啟示來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到校園、郊外、社區去體驗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去觀察、體驗。學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發現生活、捕捉生活的細微之處,善于感悟自然、領悟自然的真諦。在學生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基礎之上,教師不妨讓學生先用鉛筆寫生,在寫生中更加細膩而深刻地認識對象、把握對象、刻畫對象,白描、速寫皆可,由此提高學生具象造型的能力。
例如教學《移情草木——花鳥畫》,引導學生畫歲寒三友、梅蘭竹菊。如在引導畫《荷》時,為了讓學生形成“不專以形似,獨得于象外”的效果,筆者將學生帶到學校池塘邊,觀看層層的荷葉、含苞待放的荷花花朵,等等。學生通過觀察,形成了對荷花的本質認識,荷花的俯仰曲直、荷花枝葉的穿插重疊給學生的創作莫大的啟示。由此,許多學生的荷花作品表現得生機勃勃,部分學生的作品中還透露出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志向。在國畫創作中,如果人人只求臨摹,畫得千篇一律,那么就與國畫的創作的旨趣——“寫心立意”“張揚個性”等相悖了。正如齊白石所說,“似我者死、學我者生”。
作為中國傳統的畫種,國畫講究繼承。一個人,如果沒有深深地揣摩、研習過大師及其作品,他的畫畫得再好,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國畫藝術是能夠追溯源頭的,縱觀中國書法史、中國美術史,我們可以看到,每一位大師的國畫創作都是繼承中的發展,歷史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空中樓閣式的“創新”,那樣的創新說白了恐怕只是隨心隨欲罷了。真正的創新建基于繼承民族文化、領悟民族精神之上。因此,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夯實學生的美術根基,積淀學生的學養,不僅包括深厚的美術學養,而且包括豐富的哲學、美學、文學、人類學、宗教學等學養,只有這樣,國畫學習才能“形神兼備”,才能走向自主的創造。
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解讀大師的作品。如學生在學習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時,對于簡約的畫面——幾只蝌蚪在湍急的泉水中游動,然而透過畫面,我們卻分明能夠聽到青蛙的聲音。如此,學生才能深刻領悟齊白石大師“留白”的藝術。在解讀作品的基礎上,讓學生描摹大師的作品,在描摹過程中,不斷啟發學生,讓學生的臨摹從“形似”走向“神似”。這不僅是學習藝術大師國畫創作技巧的過程,也是與藝術大師進行潛在對話的過程,更是和自我內在哲學、宗教思想、人文關懷理念進行交流、碰撞的過程。中國畫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除了上述的“天人合一”思想之外,還有諸如“靜穆”思想、“含蓄”思想、“充實”思想等。只有領受了內在的思想、情感,才能領受國畫的內在本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國畫的神韻對學生來說才不是一種束縛,而是具有一種解放和舒展作用。在臨摹大師的藝術作品過程中,技法能夠很快地被繼承,但內在的氣韻則需要學生慢慢體會、慢慢揣摩,甚至需要學生不斷玩味、永遠品味。
在學習大師、創作臨摹的過程中,學生從寫生開始,逐步走向寫意,如梅的高格、竹的高節等。不僅僅寫意畫是如此,工筆畫也是如此。在學生創作國畫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讓學生的用筆生動、大膽、肯定、靈活,以便讓學生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中國畫非常注重技法、墨色。古人云,“墨法之妙,全從筆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對于高中生而言,用筆的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地提高。常見的傳統用筆方法主要有“中鋒”“側鋒”“偏鋒”和“散鋒”等;運筆的過程有起筆、行筆、落筆的過程;而在筆的提按行動上,則有輕重頓挫、快慢緩急、順逆轉折等各種變化。在用墨上,有“墨分五彩”之說,即所謂的“焦、濃、重、淡、清”五個濃淡色階。筆不離墨,墨不離筆,常見的用墨方法有“焦墨法”“潑墨法”“積墨法”“破墨法”等。
當然,對于高中生而言,他們還學習了西畫的構圖、色彩等,這對中國畫的技法而言,無疑是一種充實與豐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沉溺于傳統的勾皴點染,而應當鼓勵學生大膽用色,如濺滴法、拓印法、指印法、潑寫法、揉搓法、撒鹽法等各種表現方法。同時,作畫的工具也應當較之傳統有所突破,比如除了筆外,還可以采用木棍、手指、海綿等,讓學生了解和創生水墨技法的各種表現可能性。如此,學生創作的畫面不再呆板、僵化。在構圖方面,除了傳統的四平八穩的構圖方式外,還可以讓學生嘗試用斜三角形、倒三角形等進行構圖,突破學生創作的固化思維,引發學生的想象。不僅如此,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國畫進行裝飾,不僅注重點線面構成原理,而且隨著自己的主觀愿望,將變形、夸張、抽象、修飾等裝飾畫的表現手法融入其中。這樣,學生的創作才更加靈動、更加上手,往往能夠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信息技術互聯網時代,高中國畫教學還可以借助電腦的繪畫功能,運用電腦的復制、翻轉、拉伸、扭曲等功能,豐富表現形式,讓國畫產生特殊效果。如筆者指導學生參加學校舉行的國畫作品選拔賽中,就運用了Photoshop軟件中濾鏡菜單下的程序來做特殊效果,如肌理效果、幻影效果、漸變效果、風速效果等。這些效果,是手工所無法表現出來的。運用相關軟件,讓學生完成在色彩、構圖、肌理、墨韻等方面的突破,能夠對國畫創作進行創新,形成令人驚異的作品。
國畫創作貴在創新。高中美術國畫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臨摹大師,而且要引導學生在掌握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勇于創新,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對創作進行有效的突破,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開發課程資源,讓學生充分發揮自我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只有這樣,國畫教學才能成為學生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才能成為啟發學生智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為學生日后的人生奠定知識、思維、能力和品質的基礎。
[1] 丁海青.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5(22).
[2] 林開重.高中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美術教育研究,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