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達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沂北中學,江蘇連云港 222200)
階梯循環教學是指教師圍繞教學重點,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和內容,捕捉學生學習的關鍵點,對學生進行循環式講解和體驗,促使學生在學習新內容時與舊知識自主進行關聯,形成溫故知新的學習意識,從而穩步前進,達到提高學生數學運用能力的目的。階梯循環教學中,教師可從課堂導入、聽課學習、習題練習、思維實踐引導等方面開展教學,通過逐層遞進的教學策略,增強學生認知的深刻性,幫助學生形成知識主動構建意識,以構建良性循環的課堂教學生態,提升教學質態。
階梯循環教學主要體現在階梯和循環上,階梯代表著教學的層次性,而循環則體現的是針對同一內容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呈現,增強課程的吸引力,不斷輸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外在刺激,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預期[1]。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依據教學重點,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識構建教學鏈條,通過問題串的循環呈現,幫助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從而將學生的學習引入既定的軌道,以降低學生知識理解難度,提高學習成效。
例如,在《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教學中,需要學生通過繪制和分析反比例函數圖象,探索其具有的性質,以提升學生探索能力。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以上一節課學過的反比例函數為基點,讓學生繪制反比例函數y=5/x,y=-5/x,通過回顧,讓學生回答如下問題:“當k>0或者k<0時,反比例函數圖象的分布特點如何?并通過圖象分析兩個函數之間的異同點。”學生通過分析和討論回顧了上節課的內容,并為本節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其后,教師引出問題:“我們以前在學習一次函數圖象的時候,還研究了其具有的性質,那么反比例函數是否也具有和一次函數類似的性質呢?”從而順利地過渡到新課學習中,讓學生帶著對問題探究的欲望進行新課學習,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教師通過這種環環相扣問題鏈的構建,按照以舊導新、以舊促新的邏輯順序開展教學,有效地將所學知識與學生原有的知識構建聯系,借助不同的提問做到對同一知識的循環呈現,從而有效地降低了學生學習函數的難度,提高了學習成效。
階梯循環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產生不斷學習和循環的體驗,具體體現在課堂學習中,需要教師通過興趣點的循環激發,吐故納新,循循善誘,保持學生不斷學習的行為和熱情,將學生的學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以達到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從立體層面識別簡單物體的三視圖,以及掌握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形成立體空間意識。教師先是通過多媒體播放配有音樂的古詩《題西林壁》,讓學生形成從不同角度看到廬山景色不同的概念,達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其后,教師從不同的拍攝角度(正面、上面、左面)展示中國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圖片,誘發學生自主探究從不同側面看到物體之間的差別,并結合圖形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相關內容進行自學,嘗試從中總結三視圖的特點:主視圖,是從正面看,看到的主要是物體的長和高;左視圖,從左面看,看到的是物體的寬和高;俯視圖是從上面看,看到的是長和寬。從而為學生畫出三視圖提供理論上的指向性。最后,教師出示三棱柱立體圖形,讓學生通過畫出其三視圖,幫助學生構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對應關系,從中掌握三視圖的本質和規律。教師通過多媒體、學生自主探究、畫三視圖等多種教學形式,捕捉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中不斷加深和夯實對三視圖概念的理解,既培養學生強有力的空間感,也為學生立體圖形的學習奠定了思維基礎。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所學的數學公式、定理、運算法則、幾何性質等最終都要通過課堂練習才能掌握。教師可通過設置具有梯度化、層次化的課堂練習,增強課堂練習設計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導向性,讓學生在循環解題中掌握所學知識,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
例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課堂練習設計中,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準確求出解集。教師設置了如下練習:(1)用數軸表示2≤x≤5;(2)求-3(x+4)>-4(x+2)的解集并用數軸表示出來;(3)2x-3<3x+1的最小整數解是方程1/3x-nx=5的解,求n2-2n-11的值。可見教師在習題設計上按照循環且遞進的原則,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設置練習內容,即在題目(1)中讓學生用數軸表示不等式,是將數轉換成形的過程;在題目(2)中除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又循環式地鞏固數軸表示不等式的練習;而在題目(3)中,除了鞏固題目(2)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外,還溫習了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實現了題目內容之間的串聯。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循環練習中,達到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題步驟、形成數形結合思想的目的,鞏固了課堂教學成效,實現了教學效益的最優化。
初中數學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和思維品質的提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多樣化、新穎化的教學形式設置具有層次性、梯度性的思維訓練,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鍛煉和發展,達到推動學生思維螺旋上升的目的。
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過程中學習證明的思想方法,教師首先通過展示三角形,讓學生獨立思考畫出與之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探究這兩個三角形的特點,即在對應邊、對應角上存在怎樣的關系,從中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按照角、邊的元素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即滿足一條邊對應相等或者一個角對應相等是否全等?滿足兩條邊、兩個角或者一條邊、一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學生通過畫圖、觀察、分析得出滿足一個條件,或者兩個條件的三角形均不一定全等。那么滿足三個角、三條邊、兩邊一角、兩角一邊是否全等?最終,學生使用同樣的探究方法,推導出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通過畫圖、仔細觀察、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針對逐層梯度化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在探索中學會分類排除和證明的思想方法,有助于之后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和三角形相似條件。
階梯循環教學有效地解決了學生課堂學習理解不全面、方法運用不靈活等問題,而這里的循環并不是方法、內容、題目練習的簡單重復,而是針對知識不斷加深和拓展的循環學習和體驗[2]。即學生每一次的學習和體驗都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收獲,達到逐層加深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規律、運用數學思想的目標。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開展階梯循環教學,促使學生在循環遞進中實現學習能力和思維發展不斷增值的目標。
[1] 曹季鋒.初中數學階梯式教學研究[J].中華少年,2017,(17):120-121.
[2] 胡祥澤.階梯循環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17,(0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