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辰
(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江蘇蘇州215600)
生活應當成為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一片沃土
唐辰
(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江蘇蘇州215600)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老先生給我們留下的一盞教育明燈,它就像閃爍在茫茫大海中的燈塔,為我們撥開了生活的迷霧。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點亮心中的這盞明燈,發揮好生活這片肥田沃土的營養價值,讓學生在生活中快樂學,在生活中快樂用,即將生活引入課堂,又將英語帶入生活。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痹趯嶋H英語課堂中,我們要打破照本宣書的教學陋習,改掉就教材說教材、就語篇講語篇的英語教學習慣,既要根植于教科書,又要緊密聯系我們所面對學生的生活實際,讓語言有溫度、有生氣、有活力,讓學生的英語學習有想象力、有創造力。我想,這也是素質教育下培養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最得力有效的途徑。接下來,我將從陶先生的生活教育出發,結合自身的課堂教學經驗,從生活鏡頭、生活話題、生活展臺三個切入口,聊聊自己躬身實踐的幾點心得,希望能夠讓生活這片沃土滋養我們的課堂,豐富我們的教學,讓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茁壯成長”。
陶行知先生在《談生活教育》中指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边@為我們明晰了生活與教育之間的內在關系,也為我們的實際教學指明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善于以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源展開教學,讓課堂生活化。其實,翻開譯林版小學英語教學,從一幅幅生動的插圖中,從一個個有趣的對話里,從板塊的設計到色彩的跳躍,我們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只是,在教學中,不少教師忽略了教材在設計中的共性作用,過分依賴教材,忽視了我們所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為了避免這樣的“脫軌”,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平臺,捕捉更加具有感染力的生活鏡頭,以鏡頭嵌入教學,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刺激他們表達的欲望。
在譯林版小學英語Unit 1Ilike dogs這單元時,我在課前預設中,嘗試從like和dog這兩個角度著手,捕捉生活中學生飼養小動物或是與小動物玩耍、游戲的真實鏡頭,以此激發學生對小動物的真實情感,引領學生從生活走進課堂,走進我們本單元的教學主題。為此,在課前,我利用微信群聯系家長與學生,記錄生活鏡頭,并借助微課制作軟件,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合在一起。在教學導入環節中,我就巧妙利用這個微課視頻,讓學生在生活鏡頭中尋找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并以小組為單位,填寫教師事先分發的動物卡片。在這個小微課中,學生各抒己見,爭先恐后地分享自己與小動物之間的故事。大家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一下子就熱鬧了起來。
在這樣的生活互動中,學生很快就融入課堂,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生活情感,調動了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同時也給我們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礎與話題基礎??梢?,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以捕捉生活鏡頭的方式,轉化教學內容,以更立體、更具沖擊力的視聽教學方式,調動學生。
對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對話占據著絕對分量的比重,在課堂中,如何有效地發起對話、開展對話就顯得至關重要了。話雖如此,在實際課堂中,我們卻常有“不會聊天”“不知道怎么聊天”的無奈感,很多時候,即便我們給出話題,學生依舊不為所動,我們只好尷尬地自圓其說,對話也就有名無實,無法真正開展起來了。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發起課堂對話呢?我認為,既然教學應以生活為中心,那么我們也該從學生的生活入手,以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導入教學,進入主題,創作具有討論意義的課堂對話。
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7At weekends這單元時,在Fun time板塊的教學中,在play agame這個環節,教材以游戲地圖的形式,呈現了這個活動。為了讓學生玩得更加盡興,說得更加盡情,我對這個游戲進行了“升級”,在傳統的說話練習基礎上,加入生活元素,以做游戲的小組活動形式,制造話題,發起對話。在課前,我將教材中的這幅地圖以彩印的形式打印了出來。在彩印之前,我還把這幅圖從電子教材中提取出來,進行了稍微變動,在教材原有圖片的基礎上,預留出一些空白的地方,以留白的方式,為學生的思維創造留出空間。在這個游戲前,我發起了“What doyou doat weekends?”的話題討論,通過呈現生活圖片,引發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與分享后,鼓勵他們拿出自己的彩筆或蠟筆等,以簡筆畫的形式,豐富我們的游戲地圖。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不閑著,而是借助電子白板,與學生一起繪圖,并用投影一邊活動,一邊展示個別小組的活動成果。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學生有了更多討論與發言的機會,而且他們討論的內容貼近生活,話題也就變得更加寬廣了。
小學生活潑好動,而且好勝心強,喜歡表現,喜歡得到表揚。在課堂上,我們如果不給他們活動與展示自我的機會,又怎么能叫學生坐得住呢?陶行知老師的生活教育理論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在英語課堂中,我們要多給學生創設一些語言應用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堂中既能夠活動,又能夠展現自我,適當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在實際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學生語言個性品質的培養,有意識地通過探究性的小組活動,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并在學生實踐與活動的基礎上,利用活動課、課前課后的碎片時間或者學校的課間活動,搭設以生活為背景的展示平臺,讓小組的成果匯報從干巴巴的語言,變成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展示。
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中的fun time時,我就將教學實踐與生活展示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借助生活,感知四季與月份的變化,通過游戲,強化自己的語言表達。在Draw and say的探究活動中,我在畫和說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做的環節。在活動中,我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課前準備的彩色卡紙、泡沫板、剪刀等美工用具,參照教材圖片,設計一個屬于自己的“四級轉盤”。在制作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設計月份小名片,在月份小名片的設計過程中,識記月份的英語表達。在這個活動中,不少小組還給轉盤加上了指針,讓轉盤不僅色彩鮮艷,還能靈活地動起來,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口語交際的積極性。在他們動手的過程中,我及時地邀請動作快、想法新奇的小組,上臺展示,讓學生邊做邊學習,邊做邊思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意識。
英語不該成為沉默于教科書中的文字,而應該活躍于學生的生活中,成為學生日常交際的工具,成為學生表情達意的媒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借助生活這片沃土,活化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英語學習體驗,在生活情境與生活實踐中,帶給學生更加寬闊的學習天地,帶給學生更具新意的語用活力。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時刻追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這盞明燈,在課堂教學中的道路上,始終保持以生活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 汪雨.讓學生走進生活,融入生活——關于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06).
[2] 王雪.用中學,學中用——淺析小學英語生活化教學[J].學周刊,2015(06).
[3] 張艷琴.淺談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6(12).
唐辰,1988年生,女,江蘇張家港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中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