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霞
(廣西省欽州市實驗小學,廣西欽州 535000)
小學高年級民俗音樂教學的問題與策略
黎 霞
(廣西省欽州市實驗小學,廣西欽州 535000)
在小學高年級音樂教學中,民俗音樂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民俗音樂課程不僅能夠很大程度地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還可以加強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熱愛。本文就以一些教學實例,詳細討論小學高年級民俗音樂教學的問題與策略。
民俗音樂;小學高年級;策略
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當中具有許多燦爛的文化,而民俗音樂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我國的民俗文化,具有極其鮮活的民族特性,它不僅在中華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而且對世界音樂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在小學高年級音樂教學中,將民俗音樂灌輸到音樂教學中去,不但能夠很大程度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還可以加強學對于民族文化的熱愛,這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音樂是人類抒發情感的一種形式,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精神推動作用。
學生在小學時代如果能夠得到更多民俗音樂的熏陶,就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我國早在封建統治時期,就已經意識到了音樂教育對于社會的重要意義,因此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創建了音樂教育制度。所以對于現代社會來說,音樂教育一定要被視作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并抓好課堂教育。
第二,音樂教師具有普適性。教師可以把音樂課中那些乏味的學科知識,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示出來。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具有趣味性,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從而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主動地參與到音樂學習當中去,這樣就能夠很好地提高他們對于民俗音樂的了解。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民俗音樂的形式與環境在保持原樣的時候,流行音樂已經開始融合更多如電聲話筒、電吉他、電貝司等電聲元素的科技。流行音樂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時尚,展現了年輕人的一些情感觀念,歌曲的作詞、作曲都比較貼近生活,有些還是反映社會現實的,讓人感覺真實,而且很容易學,流行歌曲一學就會,不像那些民俗歌曲那么難學。
音樂的傳播深刻地影響著青少年欣賞音樂的內容方式和演唱需求。對于長期處于緊張學習狀態的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可以宣泄情感,使心理得到平衡,同時可以使精神飽滿,精力旺盛。絕大部分的同學都喜歡流行音樂,他們對音樂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受流行音樂的影響,他們對民俗音樂的興趣不高。現在小學高年級的父母,大多是80后,他們生長在流行音樂發展的年代,喜歡通俗、搖滾等音樂,民俗欣賞與熏陶缺少,大部分家長對自己孩子聽流行音樂都表示無所謂,更增長孩子喜歡流行音樂的興趣。
此外,學校音樂課教學課時每周2節,包括樂理、音樂家、古典音樂欣賞等民俗教學內容安排受課時限制,更難激發孩子學習民俗音樂的興趣。
和西方音樂不同,我國在采用民族調式時所創作的音樂帶有強烈的中國韻味,而這樣的韻味能夠牢牢地印刻在民族旋律當中。之所以具有這樣的效果,主要源于我國悠久的歷史底蘊所積累的音樂財富,能夠很好地代表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音樂體系。在我國的音樂歷史中,除了五聲格調,很多不同風格的調式也組成了豐富多彩的音樂創作模式。學習民俗音樂,聆聽民族調式,對學生充分體驗民族調式的魅力具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
比如,蒙古族在進行音樂創作的時候經常采用的民族五聲羽調式,能夠很好地表現出民族情感。下面根據音樂課程《嘎達梅林》來具體講解一下。
首先,跟著音樂畫出旋律線。然后,教師哼唱歌曲,引領學生發現:(1)整首音樂中的5個音符是民族五聲調式。(2)在唱第一句的時候要豪邁奔放;第二句則要唱得深情些。(3)在唱的時候,要確立莊嚴的基調,旋律呈“駝峰式”線條。然后向學生提問:羽調式是什么樣的調式?學生在認真欣賞完音樂后就會了解到是具有悲傷感覺的調式。緊接著教師還要問:《嘎達梅林》代表著什么音樂情緒?學生此時就會回答是憂傷的音樂情緒。最后,教師要對該首音樂進行點評:《嘎達梅林》大起大落的音樂旋律代表著蒙古族英雄勇往直前的精神,而且嘎達梅林這個人物形象通過如此大氣的音樂創作能夠永遠屹立于蒙古草原中,得到人民的無限愛戴。
蒙古族把勝敗寄托在音樂語言中,每一個旋律都能夠震撼人心。而學生在聆聽民族調式的過程中,還能體會到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在教學期間,教師要通過哼唱,來讓學生更加直接地了解五聲調式;根據旋律線,讓學生體會到旋律的跌宕;教師讓學生充分了解歌曲創作的故事,能夠很好地襯托出一種悲壯的氛圍,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和五聲羽調式相同的音樂情緒。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完美融合,就能夠展現出民族羽調式的魅力。
學習民族調式,不但可以讓學生掌握一種特殊的音樂語言,而且還可以加強學生對于音樂的認知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藝術創作能力。
我國非常豐富的民俗音樂文化,都是各個民族在日常的生活中所創作出來的,并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成為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內容。民俗歌曲擁有非常多的種類和風格,每一首民俗歌曲都能夠展現出當地的民族特色和對藝術的品味。比如黃土高原地區比較荒涼,因此當地所創作的民俗歌曲普遍帶有蒼涼的感覺;江南地區物產豐富,風景如畫,所以當地所創作的民俗歌曲就顯得婉轉動人。在我國的小學高年級語文課本中,納入了許多經典的民俗歌曲,怎樣在教學中充分地運用好這些歌曲,并讓這些對于學生來講具有陌生感的民族音樂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則成為教師重要的教學目標。
比如,《編花籃》這首歌曲,在曲風上就具有非常濃烈的河南韻味。整首歌曲在開始與結束的地方遙相呼應,輔以河南味道的偏音。如果能夠把這些特點灌輸給學生,也就等于讓學生領悟了歌曲的精髓。教師要以歌曲的整體為教學重點,利用識譜的方式教會學生如何演唱歌曲,并巧妙設問。
教師可以問學生歌曲中的哪句歌詞最有特點?然后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感受回答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緊接著教師可以對歌曲進行演唱,學生來進行模唱。
在教學期間,教師要引領學生采用戲曲的有關知識去對一些優美的歌詞進行賞析,并利用聆聽、模唱等形式,讓學生體會到民歌所帶來的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
只要充分地發掘出民歌所具有的風土民情,并掌握各地區所獨有的歌唱形式,然后教師在課堂上將音樂所具有的韻味展示出來,就能夠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民俗音樂的魅力與當地的民族風情,這就能夠提高學生對于學唱民俗歌曲的興趣。這對于深入挖掘民俗歌曲的多樣性、區域性,以及弘揚民族文化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從古到今,我國的民族樂器不僅具有動人的旋律,同時還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從古琴再到古箏,每次聽到樂聲響起,總能感受到富有底蘊的文化內涵以及人文精神,這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同時也展現出鮮活的民族個性。
教師要是能夠教會學生如何體會音樂旋律以及用樂器進行演奏,并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可以讓學生在學會演奏樂器的情況下更多地掌握樂器文化,并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而且還可以對民俗音樂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加深學生對于民俗音樂的情感。
如在《賽馬》一課中,整首歌曲主要是利用二胡,并采取豐富的演繹手法,比如跳弓、拔弦等,來演繹出激烈生動的賽馬場面。
教師可以自己演奏,然后讓學生欣賞并演唱,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賽馬》這首歌曲的旋律。緊接著,一步步解析音樂中的各種要素變化,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同樣的音樂旋律一共在歌曲中出現過幾次,而認真欣賞歌曲的學生就會準確地答出兩次。然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在第二次出現同樣旋律的時候,節奏有什么變化?此時學生就會回答:節奏比較緊密,能夠形象地展現出馬蹄疾馳的激烈場面。教師再問:同樣的旋律在第三次出現的時候,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學生就會答出聽到了馬蹄聲。那么馬蹄聲是如何演奏的呢?學生在反復思索后,就會想到利用拔奏能夠把音樂襯托得更加富有激情。最后,教師再帶領學生用嘴去模仿拔弦“噠”聲,進一步體會歌曲的魅力。
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加更多的音樂活動,并在教學過程中提高他們的想象力。此外,教師要激勵學生敢于說出自己對音樂的一些感受,這樣學生就會提高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豐富他們音樂鑒賞的經驗。教師帶領學生鑒賞二胡音樂,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中華音樂文化的豐厚底蘊以及具有個性的民族特色。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二胡所體現出的民族特點,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音樂其實離自己并不遙遠,而且也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利用二胡,讓學生感受中華民俗音樂的精髓,進而產生民族自豪感。
有了音樂的襯托,能夠讓舞蹈升華;同時,舞蹈也能夠作為音樂的回音,在舞蹈的配合下,音樂可以更好地展現出其自身的價值。中國的民族歌舞把歌舞樂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能夠讓其表現形式更加豐富,而且種類也特別多,可以充分體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例如《看秧歌》《十大姐》等民族歌曲,都很好地展現了當地的民族風情。
如《跳吧跳吧》這首歌,新疆的塔塔爾族具有能歌善舞的特點,所以這首歌曲處處散發著濃烈的歌舞音樂風格。塔塔爾族的民間舞蹈,不但匯集了周圍地區的舞蹈精髓,而且還能夠完全展現本民族的舞蹈特色。現在的小學高年級音樂教學非常重視音樂和舞蹈的融合,以及音樂的實踐教學工作。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深層次地發掘塔塔爾族的歌舞精髓,這樣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舞蹈律動能力,而且還可以親自體驗到民舞的節奏,如此一來,就能夠充分認識到該民族的音樂風格。
教師在教學期間,可以先讓學生欣賞一遍《跳吧跳吧》這首歌。然后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這首歌曲的風格具有什么特色?學生在欣賞之后,便能夠很直觀地體會到歌曲中歡樂的節奏,以及極強的節奏感。緊接著,教師可以再讓學生體會一下歌曲中含有的特殊節奏。接下來,教師就用手鼓來對歌曲進行伴奏,為學生示范,再讓學生自己跟隨音樂用手鼓為音樂伴奏。在課程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要讓學生去學習新疆舞蹈,并由教師詳細介紹新疆舞蹈三步一抬式的基本動作。
在教學期間,教師要引領學生感受塔塔爾族的音樂特點,讓他們能夠對該民族的音樂風格有一個具體的了解;然后再要求學生用當地的音樂節奏給歌曲進行伴奏,同時還要采用塔塔爾族的民族樂器來進行表演,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對塔塔爾歌舞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最后,激勵學生去學習塔塔爾舞蹈,從而讓學生真正走進塔塔爾族的歌曲以及舞蹈世界,從內心深切體會民族舞曲的魅力。
浙江豐富的地理文化資源,蘊藏了寶貴的民間文化,這其中就有許多的民間戲曲資源。湖劇是浙北唯一的一脈戲曲,并不想一直平淡下去,而是想靠著頑強的發展邁向成熟的道路。湖劇具有非常鮮明的地方表演特色,曾塑造過許多讓人難忘的藝術形象。不過,因為很多原因,湖劇的發展漸漸陷入了低谷,所以要想充分地展現出湖劇的藝術魅力,就要從教育抓起。在《京韻》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入當地文化“湖州三跳”來進行教學工作。如此一來,就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對學習民俗音樂的興趣,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想要發揚與繼承民間傳統文化,必須要所有人的不懈努力才可以實現。
將民俗音樂灌輸到小學高年級音樂教學中去,不但能夠很大程度地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還可以加強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熱愛。想要做好這方面的教育工作,教師就應該教會學生聆聽民族調式、學唱傳統民歌、品味民族樂器以及懂得如何欣賞地方戲曲。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相關工作者要通過積極努力,爭取制定出更為完善的方案,從而讓小學高年級的民俗音樂教學水平邁向一個新的高度。
[1] 陳鳳.小學中高年級音樂教學民族情感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5(10):99.
[2] 梁東靖.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革策略淺析[J].學周刊,2016(22):192-193.
[3] 彭霞郡.音樂教學呼喚民族的聲音——論小學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策略[J].浙江教育科學,2016(03):53-55.
[4] 李優優.小學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方法與探索[J].新課程:小學版,2011(3):28-29.
黎霞,1971年生,女,廣西河池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小學生德育教育研究,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