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東華
課堂提問ABC
文|卞東華

好的課堂提問是引發學習活動的強烈刺激信息,具有激發學習欲望的作用。它可以使學生定向思考,關注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它能引導學生發現、分析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完善學生的智能結構;它能讓學生得到充分的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能使師生溝通思想感情、交流反饋信息;能發揮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學作用;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加快教學的進程。在語文教學中,提問要注意以下幾點。
課堂提問既不能過于淺白,沒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艱深,讓人難以琢磨,無從下手。其難度應以較高水平學生經過思考或討論,或稍加提示點撥可以答出為上限。
教學《失街亭》時有人設計“諸葛亮為什么揮淚斬馬謖”,這就過于簡單容易,缺乏啟發性,多數學生會以漫不經心的態度對待,對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力的培養沒多大價值。如換一種方式,向學生提出“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對蜀軍有怎樣的重要性,何以知之”之類的問題,那學生的反應或許就會大不一樣。這樣富有啟發和難易適中的提問對培養學生研讀文本的習慣,形成分析歸納、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教師要按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教材內容的邏輯層次由易到難、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問題的難度。
某教師講《變色龍》一課,提問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學生回答“善變”。教師接著問“善變的明顯特點是什么”,學生回答:“一是變得快,一瞬間對狗的態度變了五次;二是變得蠢,愚蠢的理由和荒唐的邏輯。”教師又問:“奧楚蔑洛夫‘善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宗’是什么?”學生答:“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質。”最后,教師提問,是什么因素促使“變色龍”一變再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變色龍”這一形象。經過短暫討論,學生回答:“左右奧楚蔑洛夫反復無常的因素是將軍的威勢”。作者諷刺的鋒芒指向一般靈魂卑劣的“變色龍”,而且也指向造成這種社會病態的根源——沙皇專制的反動統治。這種提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利于鍛煉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我是你的十億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一語是理解的難點,也是體悟朦朧詩特點的重要語句之一。若泛泛地講朦朧詩的特點或詩句的理解要領可能也有一定的效果,但若就此句設問——“這兩句話矛盾嗎,從字面看兩句分別是什么意思,如果進一步深入還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學生探究與思考的欲望,進而引發其關注貌似矛盾的關鍵句子。這不僅引導學生關注此詩,加深對詩的理解,還在于讓學生在對詩的探求過程中悟到讀詩的要領,跨進詩的大門,形成感悟詩的能力。
教學《荷花淀》時,若問“荷花淀的女人們為什么‘言不由衷’”,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時若問“別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別有趣,他的‘怪’表現在哪些地方”,這都能較好地切中文章緊要處,能引導學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關鍵,從而很快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有老師教《項鏈》時精心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中的“也”能否刪除?你最喜歡哪一段描寫,你覺得哪一段心理描寫最能打動你的心?瑪蒂爾德有哪些優點、有哪些缺點?假如在你今后的生活中娶到像瑪蒂爾德這樣的女人做妻子的話,你覺得是件好事還是壞事?請問可愛的男生你今后愿意取瑪帝爾德這樣的女人做妻子嗎?內心深處是否也有瑪蒂爾德類似的虛榮心?……這樣的提問可以說是問到了正處于花季雨季時期學生心靈的深處,是對高中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的好機會。
對于理解或鑒賞性材料的提問,要盡可能突破“標準答案”的窠臼,讓答案具有多維性,力爭引起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獨立精神。教學《失街亭》時若問“為什么說街亭失守是馬謖的過錯”就顯得機械刻板,僵化了學生思想。若改問“街亭失守是誰的過錯”,學生靈感的火花就可能被點燃,見解就可能豐富多彩,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培養學生辯證客觀思考問題的良好思維品質。有老師為《警察與贊美詩》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怎樣看蘇比用故意犯罪的手段爭取到監獄里過冬而不愿意接受慈善機構的施舍的做法?你是怎樣看蘇比的‘靈魂高傲’與‘好逸惡勞’的?這二者同時出現在蘇比身上矛盾嗎?”這樣的提問既緊扣了教材,又給予了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創意的空間,對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和提高大為有利。教學《品質》一課老師提問:“文章最后有這么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請問老王的不幸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樣的提問討論總結,促使學生回看課文,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請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就能較好地品味出老王艱難的生活狀況。
提問要科學,指向要明確,切忌單求課堂的熱鬧。某教師講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有對春天山、水的描述,為讓學生理解春天里河水的“水漲起來了”,就提問學生“冬天的水是怎樣的呢”,這個問題就不夠明確。教師的意思是想要學生答“冬天水枯了”來反襯春天水漲的描述,由于問題不夠明確,學生可以答“冬天水冷”“冬天水結冰了”等,不容易一下想到“冬天,水枯了”。
有老師教學《祝福》時問:“迎春祝福祥林嫂不能參與祭祀,在她捐了門檻之后,四嬸一句‘你放著吧,我來拿’將她永遠釘在十字架上,她的最終結局就只能在一片熱鬧的祝福聲中悲慘地死去。這熱鬧的祝福更強烈地反襯了祥林嫂的遭遇,那么,祥林嫂究竟是如何死去的?”這一問題著眼于問祥林嫂死的方式,從課文看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倘若因學生的答案各異而就此展開討論,那不過是將注意力分散到無意義的事情上罷了,因為就《祝福》而言,魯迅先生要揭示的并非祥林嫂死的方式而是她死的原因。祥林嫂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不管怎樣死,并不改變這一性質,如果離開了這一點去談她的死,實在是難免有與教學目的脫節的嫌疑,這樣的提問是不足取的。
教《守財奴》一文,可以設問:面對精美的梳妝匣,葛朗臺、其妻子和女兒三人各想到什么?葛朗臺想用刀撬匣奪金的行為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葛朗臺是怎樣一個人?這樣的設問就比較明確。通過一處設疑牽動全篇,為學生理解課文開辟了通道。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