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桐
摘要:時下青年學生對網絡話語的廣泛訴求和涉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話語面臨滯后、失語等危險。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進入高職學生熟悉的文化語境中,就必須重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重組理想的話語情景,消除信息交匯阻力,促成話語融合,最終實現話語范式的轉換。本文結合作者從事一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開展學生德育工作的經驗展開研究,初步厘清網絡社會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的轉換機制,力爭為我市廣大高等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 范式 話語重構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046-02
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當代青年網絡化生活已成為普遍共識。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接受、加工新鮮事物的速度較快,融入網絡社會的程度也較深。作為一種無法剝離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背景,網絡中興起的“求異”風潮使傳統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表現于話語權出現了轉移和重新分配等。“盡管他們還在不斷言語,但無人聆聽,沒有對話……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出現了集體失語狀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擺脫現實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為亟待攻克的難題,對于網絡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追問,必須由話語范式轉換來回答。
一、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釋義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承認的工作話語概念、本質的共同約定,以及教育施與過程中的理論、觀點、方法的共有信念,構成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特定范式,包括對“說什么”“為什么說”“如何說”等問題比較一致的看法。在一定時期內,每個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都以其獨特的形態穩定存在著,但任何一定時期的范式都有一些因無法解決而堆積的問題。網絡咨詢的發展帶來的問題已經堆積到影響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程度,這一現實困境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范式轉換,其理論自覺也正在自動重構新的話語范式體系。
二、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依據和根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本體存在論視域下的語言觀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提供了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感性意識和實踐意識決定人的存在體驗和領悟意識,而體驗與領悟是話語經驗的必然通道。在話語經驗中,事物不是一個語言規范的描述對象,也不是客觀科學判斷對象(即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只能壓制而不能抵消來自網絡社會的話語經驗所產生的真實體驗),而是人的“在場性”。現代西方哲學的有關學者在談及話語范式轉向的時候,也不約而同地反對離開對語言的考察而直接斷言思維和存在的關系,這就也從一個側面證明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如不進行創新和發展,完全有可能在話語信息的傳遞中形成交流障礙和溝通障礙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實際工作中,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解讀現實的敏感性趨于弱化,更不用說拆解撲面而來的各類思潮了。我們被自己構建起來的話語范式束縛,無法延伸到被教育對象所在的場域中。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必須與廣大高職學生的感性存在與感性活動緊密結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感性活動的存在論為出發點探討教育話語,是我們研究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的理論依據。
三、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基本內容
(1)內容選擇。在網絡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從內容的選擇上,必然要以馬克思主義立場分析當今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問題,構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語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新體系,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敘事綱領性。
(2)內容依據。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體系,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則為支撐和依據,對社會教育資源、輿論素材進行歸納提煉,形成感性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語言。
(3)內容來源。廣泛傾聽社會發展實際所產生的各種思潮,融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話語資源,通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提煉加工,在現代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融入更多公民社會理念,創構出具有時代價值和符合當代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
四、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工作機制
調查發現,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多數教育話語只是作為知識而不是作為思想被受教育者接受,多數學生生活在網絡社會影響下的真實或虛擬場景中。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話語范式和語言內容上進行創新,同時對這個創新提出一定的良性運行機制作為保障。
(1)移植機制。橫向采納和融合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的新途徑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的轉換主要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現代轉換,橫向移植心理學話語、倫理學話語、美學話語,發揮其現代性、時效性,不失為一種事半功倍的方法。但前提要深刻了解被移植話語的指涉,找到話語之間轉換的契合點,否則會導致混淆概念的話語系統混亂。
(2)中轉機制。建立不同話語之間的中轉場所,將書面文件話語、理論學術話語、政策指導話語經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技術加工和處理,轉換為具有一定現實語義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變抽象為具體、變共性所指為個體共鳴。但要注意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特色、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內涵,否則會造成教育與認知的沖突,出現“話語斷裂”,給被教育者帶來指導思想的混亂。
(3)分流機制。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話語權不是來自于話語表意系統本身,而是受單獨個體在社會權力結構中所處的地位支配的,是不以教育工作者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因此要建立強勢話語引導、弱勢話語為主的“分散對話”工作范式,師生在話語交往中相互尊重,分流強勢話語的傳播霸權,消解“話語強迫”“話語替代”“話語單一化”造成的非良性話語共生造成的影響。
(4)互補機制。促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構成要素間的互補,就是使話語語境、話語預設、話語內容、話語間性之間合理布局、相互作用。可以建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在場”的話語語境,基于適當的話語預設,選擇一個或多個話語內容,以合適的話語形式明確話語交往中的主體間性與各自立場,展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的有效協調和
良性互動。
(5)平衡機制。縱觀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歷程,政治話語、學術話語、經濟話語、道德話語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占比例是不平衡的。如革命時期,政治話語和意識形態話語占有大片空間。但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正負兩面的各種觀點和意識概念扁平化擴張而來,且自身流變較快,不易警覺,在話語空間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他們的理想訴求,但要注意的是,平衡不是均等,要將各種話語按比例劃定發展空間,使其合理競爭、協同發展,以期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不斷地進行對撞反思。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目標體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而網絡社會帶來的教育環境重構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場域向網絡場域過渡的必然性。網絡時代作為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必然主動放大與其相適應的感性愉悅空間,這給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現代轉型帶來緊迫感。如何理解、適應和應對不斷變化、發展著的高職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環境、完成話語范式的轉換,對于兼具學科性與意識形態性雙重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而言,無疑是重要而緊迫的現實性任務。
參考文獻:
[1]田鵬穎,趙美艷.思想政治教育哲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2]劉影.流行語變遷與大眾文化傳播[J].編輯學刊,2009,06.
[3]王衛東,冉杰.當代語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