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的職能范圍也從線下延伸到線上線下兩個平臺?;ヂ摼W時代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浪潮,還有角色多樣化、多元化和個性化等潛在變量,需要每一位青年教師順應時代的變化,把控創新方向,以完善自我、發展自我。而目前高校青年教師所承擔的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之職外,還承受著科研、社會服務、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本文通過研究高校青年教師這個群體,思考高校青年教師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青年教師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青年教師作為“新鮮血液”在我國高等教育的舞臺上發揮著不可小視的作用。據統計,青年教師占全國高等教師比例高達62%,其成長關系著我國高校未來的發展。對外經貿大學的學者廉思在《工蜂:大學青年教師生存錄》中這樣描述:“當青年成為大學教師,兩個群體的交集構成了高校青年教師——這樣一個極為特殊的群體,從大學教師的角度講,他們是思想、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的構造者、闡述者與傳播者,他們長于思考,敏于觀察;而青年教師的特點又使他們富于熱情和激情,對社會現實常持批判主義態度,對社會未來常懷理想主義情懷”。然而,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他們處境又是如何呢?
1 高校青年教師之困境
1.1 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學生教育困境。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網絡的無縫連接,讓正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享受到網絡帶來的豐富資源、便捷、及時之外,也往往使信息識別和分辨能力不高的學生迷茫,失去方向感。同時,大學生也呈現個性化、思維多元化發展,這使高等教育的難度不斷提高。高校教師不僅需要資深的學識外,更要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輿論動態,引導學生擴展知識,提升自己。
1.2 自我提升壓力。
高校青年教師自入職培訓那一天起,不斷從人事處、科研處聽到論文、課題的重要性?!奥毞Q之劍”迫使青年教師被動投入到科研之中??蒲斜臼侵柑角蠓从匙匀弧⑸鐣⑺季S等客觀規律的活動,是對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活動。科研不能盲目的進行,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學問本是“慢工出細活”,而現在的科研風氣有些急于求成,現今高校職稱指標系統卻容不得你“十年磨一劍”。如某高校職稱指標如下:“五年內不能從講師升為副教授,就得離崗走人,不再續聘”。若職稱不晉升,便“飯碗”不保。使得很多高校青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沒有教學為基礎的科研,往往不夠深入,創新性不夠,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學術旨趣。
1.3 職業倦怠
面臨科研經費短缺、職稱晉升受阻、工資待遇偏低、群體認知下行等困擾,很多高校青年教師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職業倦怠。在2015年麥可思與騰訊教育合作進行的一次大學教師職業倦怠調查中,80%的青年教師表示曾經在工作中有過精疲力倦,其中14%的青年教師表示這種精疲力倦的感覺一直存在。這種焦慮,職業倦怠不自覺的通過課堂傳遞給學生。在此情況下,如何跟學生有思想交流,又如何承擔“傳道授業解惑”之責。
2 青年教師自我發展之路
2.1 合理規劃
高校職能定位可以概括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作為高校青年教師在入職的那一天起,就應該合理規劃,有效平衡。首先應盡快了解學生的生長和發展環境,站穩三尺講臺。新形勢下,高等教育已從“終結”教育轉向終身教育,青年教師應盡快適應互聯網時代學生個性化、思想多元化、信息便捷化帶來的教育變革思潮,除了傳授專業知識外,更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持續更新知識的能力以應對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其次,在站穩三尺講臺的基礎上,教學與科研有效結合,相互促進。最后,充分了解本院校的相關政策,及院校的發展規劃。在此基礎上,明確自我發展規劃,把自己的發展規劃同院校的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
2.2 充分開展有效教學
教學是一門藝術,該過程既是知識傳遞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知識探索和再創造的過程。有效教學,可以啟迪心智,開發腦礦。如何開展有效教學呢?有效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然后尋找問題的原因,接下來提出假設,解決方案,最后進行求證。這同樣也適用于科學研究。有效教學的模式按照理論依據大致分為3種,分別是:“以學為主”理論;“干中學習”理論;“啟智教育”理論。其中,“以學為主”理論為依據的教學模式有:自主學習AL,合作學習CL, 探索性學習IBL,計算機輔助CALL,翻轉課堂 flipped-up class, blended 互聯網+MALL, MOOC等,以學定教,以學評教,學以致用等。以“干中學習”理論為依據的教學模式有:難題法PBL、項目型PBL,任務型TBL,研究型 IBL,先行后知,邊行邊知,行中知,知行+思行 等。以“啟智教育”理論為依據的教學模式有:方法教育,思維培育,認知思維層級,最近發展區,個性化知識體系建構, 成果導向outcome-based, performance-based, 體驗模式process-oriented, experiential 等。作為新時代的高校青年教師應跟上時代步伐,以廣角、多層次、新焦點來設計新型有效的課堂教學。努力把自己從一個別出心裁的教學設計師打造成精雕細磨的教書匠,再到先鋒弄潮兒。
2.3 明確學術研究方向
作為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應根據自身的專業方向、興趣愛好盡快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融入到學校的學術團體中,在此平臺下,選擇專業方向中的關鍵和重要問題持續不斷的開展研究工作。所謂“十年磨一劍”,科研在于積累,因此應最大限度的避免因一時的需要或急功近利的輕易改變研究的方向和研究興趣。
信息時代的高校青年教師要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身上的重擔與責任,通過規劃、踐行自己的發展之路,塑造高校青年教師這個群體,重塑他們的職業自信,讓文教之火代代延續。
參考文獻
[1]鐘秉林.互聯網教學與高校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5(09).
[2]顏正恕,徐濟惠.線上線下一體化“互聯網”個性化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05).
[3]鐘秉林,方芳.“幕課”發展與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5(12).
[4]廉思,工蜂.大學青年教師生存實錄[J].教育,2012(12).
作者單位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浙江省紹興市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