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
[摘要]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規矩意識對黨建工作的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形勢更為復雜多變,各種利益的驅動和外來思想等的沖擊造成部分黨員干部規矩意識缺失,出現政治立場不堅定、組織紀律渙散、違法亂紀等問題。究其原因,可以從主客觀兩個角度出發。主觀上講,一是黨員干部理論學習不到位;二是黨員干部的價值觀出現偏差。客觀上講,一是黨內的思政工作效果不佳;二是相關制度不健全;三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沖擊。
[關鍵詞]黨員干部 規矩意識 缺失 原因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0-0005-02
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的執政黨,一直長期高度重視加強黨的建設,每一代領導人都針對嚴肅黨規、黨紀,加強黨性提出過許多重要的論述。進入新的歷史轉型期,我國的政黨建設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這是黨所面臨的復雜形勢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高度自覺。從嚴治黨,黨要管黨,是新形勢下黨建的重要原則,構成了黨建的新常態。樹立規矩意識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的基本前提。“規矩是法治和道德的有機結合,德法相依,相輔而行,只有樹立正確的規矩意識,才能修身立德,贏得尊重和認可。”[1]對于黨政部門和領導干部而言,規矩意識就是對于黨章黨紀、政策原則、工作程序和個人作風等的遵循、履行和堅守,它是黨員干部的必備素質。“對一名黨員來說,紀律和規矩是高壓線;對一個政黨來說,紀律和規矩就是生命線。”[2]廣大黨員干部只有把規矩意識立起來,才能主動在思想上劃出紅線、在行為上明確界限,自覺做到明底線、知敬畏、守法紀,把從嚴治黨落到實處,才能真正提高黨建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從當前我國黨員干部隊伍發展的現狀來看,絕大多數黨員干部能夠自覺樹立起規矩意識,規范自我工作和生活作風,確保了我們黨旺盛的生命力和戰斗力。但與此同時,少數黨員干部受某些非無產階級思想影響,造成思想上信仰缺失、黨性不純;工作中目無組織、為所欲為;作風上為政不廉、奢靡浪費等規矩意識缺失的表現。剖析黨員干部隊伍規矩意識缺失的原因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綜合起來說,有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一)黨員干部理論學習不到位
當前部分黨員干部規矩意識缺失,思想土壤貧瘠,究其主觀原因,“思想貧困往往源自理論貧困,而理論貧困往往是不學習的結果”[3]。做一名合格的黨員干部,首先必須重視理論學習,包括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黨章黨規,跟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對共產黨員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科學理性的角度改造世界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黨章是黨內的根本大法,明確規定了全體黨員干部必須嚴格遵守的基本準則和行動規范,是黨員干部工作、生活、思想上的最高指導。黨規以黨章精神為根本,對黨員干部提出具體的、細化的行為要求和標準,為黨員隊伍規范自身行為提供了明確的參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是黨的理論、意志、主張在治黨治國、執政理政上的具體體現。”[4]時時關注、跟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避免黨員干部思想僵化、陳舊的有效途徑之一。當前,部分黨員干部正是因為忽視這些方面的學習或是在學習過程中敷衍了事,不研究、不領會,導致失去了思想上的重要堡壘,使得外來的誘惑和刺激侵蝕黨員干部的頭腦,出現思想政治素質低下、喪失基本的政治立場和黨性原則等規矩意識缺失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黨員干部“不學習”本身就是一件不守規矩的行為,而“不學習”又會成為更多不守規矩行為的主觀誘因,造成更大的社會危害。
(二)價值觀發生嚴重偏差
黨員干部規矩意識缺失的另一主觀原因在于其價值取向上的偏差及心理上的巨大變化,并由此產生諸如官僚主義、享樂主義等“四風”問題。從許多實際案例來看,有的黨員干部一開始過去在基層尚且能夠經得住誘惑,但在逐漸位高權重了之后,受不住施展權力帶來的快感和巨大利益的誘惑,便逐漸走上不歸路;有的黨員干部被“僥幸心理”“從眾心理”所左右,通過不光彩的手段提升政績,中飽私囊,甚至覺得犯點小錯誤并不要緊,只要自己行事小心,閉口不談就能萬事大吉;有的黨員干部喪失了對黨組織的敬畏、對人民群眾的公仆意識,不關心群眾利益,不關注民生要事,形式主義作風嚴重,甚至膽大包天,認為就算做了違法亂紀的事也能自己一手遮天,瞞天過海,搞得部門內外烏煙瘴氣。總結來說,黨員干部在價值觀上的嚴重偏差使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原則被這些人忘得一干二凈,取而代之的是“官本位”“權本位”“錢本位”等一些錯誤的價值觀充斥和侵蝕著某些黨員干部本就搖搖欲墜的思想意志,各種思想問題、作風問題便難以避免。
二、客觀原因
(一)黨內思政工作效果不佳
一是黨內對于思政工作不夠重視。思政工作作為一項軟指標,成效難以量化,因而被有的部門和機關看作是可有可無的,展開的思政工作大多只留于表面,對付了事,缺乏系統、科學的規劃,造成思政工作往往收效甚微。一些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開展工作的過程中缺乏熱情,懶散敷衍,不具主動性和創造性,重量不重質,難以實現具有建設性的工作,這也是當前思政工作的一大問題所在。
二是思政工作方式方法教條。有些機關部門仍舊沿用過去開大會,寫思想匯報等陳舊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法上沒有創新,一味灌輸,造成思政缺乏感染力和號召力,得不到共鳴,失去學習欲望。一些相關部門和人員不能及時把握動態,對相關工作的獲取信息的能力有限,導致難以開展行之有效的黨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黨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往往是教育者只“教育”,不尋求反饋。被教育者被動接收,并沒有參與感,因此也挫敗了他們的積極性。另外,黨政的各個部門之間也常常缺乏有效的溝通,“關起門來搞教育”,缺乏交流溝通的有效途徑,難以形成規模化的教育局面。
三是脫離實際。當前的黨員干部隊伍十分龐大,所受教育程度不一,所處地區情況不同,接受能力、學習能力參差不齊,這需要黨政機關及有關部門在對其進行教育時從實際出發,根據現實情況的差異展開更為受教育者接受和理解的思政工作。然而,實際工作中,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習慣“用大塊教育代替經常性思想教育”,不做區別,不下工夫。此外,思政工作中還存在教育內容難以與當前的最新形勢和最新變化相匹配的問題,導致教育內容與現實實際不符,失去參考價值。
(二)配套制度跟不上
首先,全黨規矩意識的鞏固與發展需要更多的制度進行支撐。中國共產黨根據長期實踐的經驗,“在民主革命時期創造性提出了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首位的建黨原理,極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5]。時至今日,這一基本原理仍然適用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然而,面對復雜多變的當今社會形勢,僅僅強調對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顯然是不夠的。要真正能夠實現全黨規矩意識的普遍確立,必須不斷把黨的規矩制度化。新時期以來,我黨就這個問題已經做出了諸多努力,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當前仍舊有許多黨員干部愛鉆規矩的空子,法律的擦邊球,導致管黨治黨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尷尬的局面,也難以起到震懾全黨不良風氣的作用。只有更多的“負面清單”被一一列出,更多的“禁止”和“不準”被明確要求,黨建才能轉變到經常化、規范化、固定化模式。
其次,當前已形成的制度中,某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化和完善。一些制度存在著“原則性要求多、硬性規定少,或有規定無罰則、有實體無程序,或看似硬性規定,實則留有‘后門程序”[6]或是條例、規定漏洞頻出,措辭模棱兩可的問題,這樣的制度難以真正約束權力的濫用問題,給某些手握權力的黨員干部留下了動歪腦筋的機會。其次就是制度在執行的過程中公開透明度有限,黨員干部的履職過程導致得不到強有力的監督,得不到監督的制度就形同虛設,一些黨員干部就會借此機會進行“暗箱操作”。長此以往,就會使得潛規則當道,明規則退位,制度成了皮球任人踢來踢去。最后就是制度在追責的過程中不夠剛性,懲罰力度小,難以達到預期的震懾作用。一項制度的高效運行,必須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造成制度的“籠子”不牢、不實、不密。一旦制度的籠子密度疏了,材料軟了,質量差了,就會出現“牛欄關貓”“紙籠關虎”等問題。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帶來的沖擊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并由此建立了與之配套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飛躍,讓中國走上了強國之路。然而,改革開放也使得中國當前的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等都在發生著不可避免的變化。在對外開放帶來機遇和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等錯誤思想,一旦黨員干部放松對錯誤觀念的警惕就會導致因思想防線的松懈,在逐利思潮下逐漸喪失理性,出現貪污腐敗,買官賣官、盜竊國家財產、生活作風腐化等嚴重破壞黨的團結統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違紀違法問題。除此以外,改革開放也導致大量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思潮、價值觀開始不斷涌入。使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經濟、政治、文化上占據了一定優勢。在這樣的大環境影響下,更應加強規矩意識教育,在前進過程消除不良因素,走向良性軌道。
【參考文獻】
[1]張健.黨員干部要切實樹立“規矩意識”[N].阜新日報,2015-01-26:6.
[2]回建.強化規矩意識 養成從嚴自覺[N].河北日報,2015-07-01:10.
[3]楊述森.關于領導干部理論學習問題的調查研究——以新疆溫宿縣為例[J].新絲路(下旬),2016(09):8+10.
[4]彭清華.重視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J].黨建,2013(06):16-17.
[5]劉靖北.制度化:黨的作風建設的治本之路[J].探索,2002(01):29-32.
[6]李法泉.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J].求是,2013(09):
34-35.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