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高職微課程的實踐出發,討論了高職微課程設計中的概念區分、提出了微課設計應包含“學情與學習者需求分析”、“學習目標設計”、“課程分解”、“教學資源設計”、“教學過程與支持服務”、“學習測評”以及“課程管理”等七大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并提出了微課程設計要符合現代教育技術理念的觀點,對師進行微課程設計與制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微課;設計;現代教育技術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課堂的教學模式已逐漸為人們所熟悉,MOOC與微課成為新技術手段下教學工作的重要載體。與MOOC相比,微課以其短小精悍的特點更加適合高職教學的需要。但在高職微課設計過程中,往往因為初始分析不全面導致課程吸引力差,甚至設計失敗,因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1 勿過分糾結于微課的概念
目前,對微課及微課程的定義,國內有各種不同意見,在微課設計過程中,教師住往會陷入“我作的是不是一個微課”、 “我設計的課應該叫MOOC呢還是就叫微課”這樣的問題中而遲遲難以下手,事實上,這些問題對于微課程的設計與應用并不重要,從微課發展的歷史上看,微課是教育信息化大潮下,借簽互聯網“微”概念,在MOOC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課程,帶有中國本土特色,具有短小精悍、在線開放的特點。因而,對于微課概念設計者不必太糾結,只要課程符合學習者的特點,能達成學習目標,方便學習者學習,能夠促進學生技術技能水平的提高,采用視頻等富媒體形式、可在線學習、短小即可。
2 理清微課程設計的要素及相互關系
在開展微課制作前,要有較為系統的分析設計,不能簡單的認為就是將平時的講課錄制成一段視頻就可以了,這樣制作出來的微課程往往是散亂、非系統化的。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將微課程的設計分為七個主要要素。
這七個主要要素分別是,“學情與學習者需求分析”、“學習目標設計”、“課程分解”、“教學資源設計”、“教學過程與支持服務”、“學習測評”以及“課程管理”。其中,“學情與學習者需求分析”、“學習目標設計”、“課程分解”、“教學資源設計”是整個教學設計的基礎,是資源設計、服務設計和評測設計的前提;“教學資源設計”、“教學過程與支持服務”、“學習測評”是主體;“課程管理”是對教學設計和實施的環節進行規范管理,是對各環節提供和服務以及運行環境的支撐平臺。
2.1 學情與學習者需求分析
微課程學習是一個開放或半開放的學習環境,針對不同的應用人群,要進行相應的設計,對高職院校而言,微課設計要考慮高職學生的教育基礎、相關知識,考慮學習者的需要、需求、學習習慣以及所處的情境進行設計。
2.2 學習目標設計
學習目標的設計要綜合考慮。對高職院校而言,應將價值觀教育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應在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基礎上注重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的關系,在學會課程核知識和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習興趣、學習責任,建立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寬容的人生態度,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2.3 課程分解
微課具有時間短、碎片化、泛在學習的特點,因而課程設計者首先需要對課程整體內容進行分解,在設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選擇實用性較強的教學內容;然后在選定的教學內容中進行章節層次以及知識點的梳理,以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需要解決的基礎問題為單位,將教學內容分解成“課程—章—節—知識點”的四級結構。
2.4 教學資源設計
在開始微課制作前,要做好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工作,一方面包括對傳統課程相關資源,如課程方案、講稿、教程等內容的整理工作,另一方面還應包括對相關資源,如網絡資源,參考書目的收集與整理工作。
2.5 教學過程與支持服務
授課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程、教學內容、學習者特點以及學習環境的不同,靈活地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的設計與組織應具備引導性、層次性、結構性、參與性、互動性、情境性、社會性,特別要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注意游戲性和簡潔性,采用合理、高效、多變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習者在更加接近于真實的學習氛圍中獲得知識。應包括學習內容和教學策略設計、媒體設計、學習活動設計等三個方面。其中難度較大的是學習活動設計。一般情況下,學習活動設計分為個體學習活動、人際互動活動和社會化聯通活動,做好這三個方面的活動設計可以有利于學習目標中的知識能力目標、過程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的實現。
2.6 學習測評
微課程的設計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者對微課程的應用大部分是在進行自主學習條件下進行的,所以身微課中的測評主要針對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課堂測試情況以及學習者作品完成情況而定。利用計算機測評系統,并利用學習分析技術,進行基于大數據的評價,并通過圖表、儀表盤與可視化面板等直觀地呈現評價結果。還應將學習者自評、師生互評與基于大數據的評價結合,實現主觀和客觀評價的結合。總之,通過學習者與教師之間、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及評價環節,達到為學習者提供一個開放、共享、不遜于真實課堂體驗的精品資源虛擬學習社區的目標。
2.7 課程管理
學習支持在開放課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小范圍開放的微課程系統中,可使用人工助學來實現,利用具有共享性和參與性的社交工具,如微信、QQ等,為學習者提供單點交流與群組互動的途徑,構建交流互動的網絡社區,形成人際互動與社會化聯通;另外,課程制作和維護團隊應定期組織課程與用戶的在線交流互動和線下師生互動,了解學習者對課程的需求,靈活動態地進行課程改進。在大范圍微課程中,由于學習者人數眾多,內嵌學習支持則顯得十分重要,如在線答疑與學習討論區、留言板等。
3 課程設計要符合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
符合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1)課程中的三個應用主體:課程建設者、管理者和學習者應擁有基于教育云的管理和學習空間,并廣泛應用云計算技術;
(2)學習界面應滿足不同應用終端的學習的需要,采用自適應技術,自動識別技術,合理調整學習頁面布局,保證在不同應用終端上,都能科學合理、簡潔美觀地呈現資源內容,便于學習者實現泛在學習;
(3)使用學習分析技術,利用學情分析管理系統,全面跟蹤和掌握學習者的特點,對學習行為、學習過程,對學習內容、作業測驗、問題及交流互動進行分析和評估,為學習者定制個性化的學習建議、作業及測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4)充分利用社交媒體軟件或微課程內嵌的交互平臺,支持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互動,支持課程主講教師團隊根據學習者的反饋進行答疑解惑等學習服務,開展學習社區活動;
(5)能構建資源內容動態進化發展的共享平臺,可以避免資源的散亂生長,形成認知網絡的合理生態系統。
作者簡介
王春航,男,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為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面為高等職業教育。
作者單位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