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民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東廈中心小學,福建漳州 363305)
抓好預設與生成 促進有效性教學
周漢民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東廈中心小學,福建漳州 363305)
精彩的課離不開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來自于精心的預設。預設生成是相輔相成的。本文介紹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以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預設;生成;有效性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談到實施數學教學方案,要將預設轉化為行之有效的教學實際活動。在這一教學活動過程中,師生雙邊的互動,經常會生成新的教學資源。這需要教師及時靈活把握,因勢利導,科學調整教學預案,力求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對于課堂教學,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要求教師精心預設,實現精彩的互動。預設和生成是相輔相成的。可是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時仍會按照自己制定的預設進行,忽視了學生自然生成的動態結果,導致課堂機械而乏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在進行預設時,要注重課堂的留白。沒有留白的時間,就沒有思維碰撞的機會。要想達成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結合,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課前預習、問題鏈和教學機制。
小學生學習自覺性不強,大多數學生沒有預習的習慣,上課時根本不知道這節要學習什么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將學生引進學習主題。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這樣的課堂流程荒廢了課堂的前奏,剩下的就是學生注意力的疲勞期,學習效率大打折扣。所以,布置好課前預習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很多教師課前預習只是簡單的口頭布置,沒給出具體的預習目標、內容,這對學習自覺性差的學生來說毫無意義。故,教師應該就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預設預習計劃,要求學生書面完成,這樣才能落實預設計劃。
如教學《側面積相等的圓柱體的研究》,課前布置預習內容如下。
課前準備:長11.45厘米、寬8.41厘米的長方形紙幾張。
動手操作:(1)卷底面周長11.45厘米、高8.41厘米的圓柱形。(2)卷底面周長8.41厘米、高11.45厘米的圓柱形。(3)將紙剪成兩張大小一樣的紙條,貼合卷成不同樣的圓柱形,看誰的卷法多。
認真思考:這些圓柱體之間有何聯系與區別呢?這節課將要學習什么內容?會有什么結論呢?寫出結論。
采用這樣的課前預設,布置預習要求,要求學生操作,從操作過渡到理論,新課伊始就能快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主題,省了引入時間,省了制作圓柱體的時間,促進課堂迅速生成,提高學習效率。
預設是教學實施的基本線索,也是生成的前提條件。精心的課前預設,能給學生找到有效的學習起點,為學生所學知識相互鏈接構建了腳手架。在進行預設時,教師把教學目標細化,有助于在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收放自如,并呈現出各個活動之間的邏輯關聯性,為生成提供天然的養料,讓有效生成來得更自然些,也為高效教學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教師要上好每一堂課,必須設計教案。教師要特別在意自己的教學設計:理念必須前沿;創意必須新穎;學習必須主動;效果必須突出;內容必須豐富;手段必須前衛;思路必須清晰;方法必須靈活。
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核心教學設計如下。
激活起點能力:兩位數加一位數口算、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口算。
達成使能目標1:能連加口算——35+10= 45+7=…
達成使能目標2:能把兩位數分解成整十數和一位數。
師問:剛才我們把兩個口算算式合在一起,你發現了什么?35+10+7=……35+17=……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上面的現象說明了什么道理?誰可以舉例說明,如何將兩位數分解成整十數和一位數呢?誰可以將所給的兩位數,分解成整十數和一位數呢?可以說說兩位數加兩位數,怎樣口算的方法嗎?請你大聲說你的口算過程。
本案例體現了三點:第一,將教學目標設計成提問。提問能使教學目標變得具體化,突出了教學活動的目的性。第二,將教學提問設計成活動,活動使教學提問活化了學習形式,這是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第三,將教學活動蘊含于教學目標,突出了教學目標的導向性功能。
提問是師生互動交流的原生方式,提問給了學生的思考工具,在思考問題過程中,升華了學生的思維層次。教師通過提問的形式,可以了解學生的認知層次,支配學生的回答模式。同時,問題的量要適度。一個教學目標只能包含帶兩至三個問題,過多問題容易使學生迷茫與煩躁,達不到課前的預設,阻礙了學生思維發展,對課堂生成產生了干擾。
教師如何利用信息資源調整自己的教學環節與結構,達到師生的同步發展,是由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教育機制藝術所決定的。在課堂教學中遇到預想不到的情況,教師要騰出空間給學生,引導學生,為生成創造條件。互動生成的課堂,教師要迅速做出判斷,處理各樣的信息。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入研讀教材,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水平。
如教學《認識角》,新課伊始立即出現“險情”。
問:請看多媒體,那是什么圖形?(三角形)問:為什么要叫三角形呢?(它有三個角)師:那三個角分別都在哪兒,可以指給同學們看嗎?(學生指到了角的頂點)。另外一個學生大聲說:他指到了角的頂點。“頂點?什么是頂點?”學生紛紛議論著。這時候可真讓教師不知如何才好。
互動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動態生成。
問:那請你根據圖介紹什么是頂點。(指著角的頂點,解釋說:這是角的頂點,而不是角。比畫角的兩條邊,在兩條邊之間畫個弧形,這就叫作角。又說:角除了有頂點外,還有兩條邊;“角”可以用“∠”表示……)
同時,教師巧用生成來彰顯靈動。
問:從這位同學的發言中,大家對角有什么樣的認識呢?生1:錯將角的頂點當成角。生2:角有1個頂點,兩條邊(指出了三角板的頂點和邊)。生3:角有1個頂點和兩條邊,清楚了角的樣子。
問:角是什么模樣,能將角畫到黑板上嗎?生1把三角板緊貼黑板,畫出了1個角。 生2(上臺):角是有大小的。(拿出不同大小的角,一一展示對比)
理想的課堂,應該有著異樣的聲音。學習了《認識角》這課之后,發現異樣聲音的課堂跳動著探求節拍,生成的課堂流淌著學習的愉悅,課堂自然成了師生生命經歷的陣地,隨時獲取想不到的、嶄新的課堂教學風景。當超越預設而鮮活豐富的課堂生成時,教師該怎么處理呢?教師尊重生成的事實,大膽張揚學生的個性;敢于調整課堂結構,完美綻放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引領學生探求學習,力求生成與預設達到和諧統一。教學中不約而來的生成資源,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維,根據教學目標,順學而導。
葉瀾教授曾說過:教育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激情的行程。預設與生成這一辯證的統一體,讓教學不再照本宣科,應該抓住并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引領學生尋找解題通道,達到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成與預設的和諧統一。教師的引領只是一點退讓,一個迂回。只有如此,才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綻放學生的思維火花,課堂自然會變得鮮活生動,流淌出生命活力,涌動與成長了師生的生命。
[1] 潘子紅.實踐“預設”與“生成”的統一[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4).
周漢民,1963年5月出生,男,福建省云霄師范學校畢業,縣級優秀教師,德育標兵,小學校長。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