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正林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北街校區,江蘇泰州225500)
小學語文低年級學生識字的途徑思路構建
冒正林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北街校區,江蘇泰州225500)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及人文素養的重要陣地。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其自身也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因素。在低年級識字教學時,既要保障識字的數量與速率,又要重視其識字的質量以及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文化思想。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途徑思路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識字個數的多少與閱讀的時間量密切相關,然而盡早學會閱讀又是學生學好語文課程的基本前提。當前,在低年級語文課堂識字教學的進程當中,依然存在一些妨礙低年級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現象。例如,輕視學生入學識字、教學方法單一、忽略學生漢字綜合素養的培養等,這些都對低年級學生語文課程當中識字階段的學習極為不利。本文通過針對低年級學生在識字過程當中的有關教學方法和相關經驗展開探究,以期為大家提供借鑒。
對于“快樂識字,培養興趣”這一教學途徑來說,可采取的方式多種多樣。然而要想讓學生長時間保持學習漢字的樂趣就必須豐富教學的途徑,積極引領學生改變識字形式,積極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這才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舉措。第一,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增加教學當中的樂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二,利用順口溜活躍課堂氛圍教學生識字。第三,采用小組競賽形式組織學生進行漢字復習。總之,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教師應該活學活用,積極豐富教學模式,使學生快樂識字,激發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好的導師,在開始上學時,教師就應告訴學生漢字的造型非常奇妙,它可以當作詩歌、畫卷、歌賦、故事、謎底甚至是玩笑去聆聽或者看待。這使得學生聽起來覺得非常有趣,開始有意識地將一些生字當作謎語或故事進行聆聽。這樣學生就擁有了更豐富的識字方式,比如采取兒歌、游戲、歌曲、動漫等。
長期以來,我們所秉持的識字教學方式,大多是教師采取不間斷的講授方式。學生只能被動式地聆聽知識內容,之后完全依靠學生反復地練習,達到識字目標。這樣所取得的效果使學生只學會了死讀書,讀死書,很難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對于相關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嚴重匱乏。對大多數字體的含義缺乏根本性認知,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激情,因此適當地創設情境教學可以讓廣大師生參與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效果得以提升,同時還有利于豐富課堂內容,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得以加強。
例如,有這樣一個教學實例出現在蘇教版二年級《狐假虎威》這節內容當中。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針對“狐、假、虎、威、尋、抗、膽、爪、借”等一些字進行比較,發現“假”字是多音字,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熟悉這個字的兩個讀音。學生甲回答:“我是采用組詞的方法來記憶,一個假期,一個真假。”學生乙回答:“我是利用不同的音調記憶的,四聲放假,三聲虛假。”教師說:“這種熟記方式非常好,值得同學們進行借鑒,請問其他的字還有什么好的識記方法,請加以舉例。”學生丙說:“爪特別像老虎抓后的痕跡,所以是爪。”學生丁說:“狐,狐貍和狗的大小差不多,都是反犬旁。”教師說:“這種識記方式很好。它既有利于牢記字的發音和形體,還可以更好地理解字的含義,這種方式值得大家借鑒。”總而言之,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既有利于幫助大家共同分享識字的樂趣,又有助于培養學生樂于思考自主識字的能力,同時也能有效地提升識字效果。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識字教學來說,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于新興事物的好奇心普遍較強。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地教給學生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使其強化記憶,進而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第一,利用規律識字。對于漢字來說,它的結構普遍具有規律性,只有對漢字結構規律引起充分重視,掌握漢字的筆畫書寫順序及其規則,關注獨體字作為偏旁的變形規律,才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分析字形的習慣。這對于降低錯誤率,增強記憶極為有利。第二,運用各種感官幫助學生記憶。在漢字的記憶進程當中,可以充分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感知,耳聽、口讀、手寫、眼看等都可以,這遠比單一的記憶效果要好。第三,充分運用科學方法進行教學。比如,聯想記憶法、辨析記憶法、歸納練習法、歌訣記憶法、直觀形象記憶法等都可以。因為漢字形象性較強,如果教師能夠因勢利導,積極鼓勵學生讓學生充分聯想,那么識字將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
例如,在使用規律進行識字時,如果知道“樹”是左中右結構,是從左到右依次書寫的書寫規律,那么學生在書寫時就不會將“樹”錯寫成“村”或者“對”的筆順。在利用感官記憶漢字時需要重視一筆一畫地按照楷書書寫規范進行書寫,讓學生明確每個漢字的書寫順序,需要先從整體上看清字的形態,之后依照漢字的示范規則,一筆一畫地進行書寫。同時,在書寫的時候還可以用嘴去讀,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記憶漢字的書寫順序。又如,在利用歌訣記憶法進行漢字教學時,可以編寫順口溜,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記憶。比如“池”可以編寫成“也在水邊”,這樣讓學生聽起來比較形象也利于記憶。
規律識字,是指教師進行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時應該教會學生利用漢字的書寫規律去認識漢字,學會歸納總結從中明確漢字的讀寫規律,久而久之就會提升對于漢字的認知,做到觸類旁通。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課程教學;第一,利用偏旁或者部首可以讓學生將相近的詞進行歸類,然后對其部首進行分析,正確認識部首的內涵,進而為其理解同部首字的字義奠定基礎。第二,利用形聲字進行教學可以由形狀定義,由發聲得知音節,對于漢字來說形聲字所占比例較高。在低年級漢字學習時,學生所能接觸到的漢字大多是形聲字,且普遍采用以事為名的規則。第三,教會學生利用易錯字進行分析。對于易錯字的形成原因來說,既有心理因素,又有慣性因素,但究其本質來說,還是由于學生對于漢字構成的規則及底蘊模糊不清所造成的。在教學時,教師應該針對典型的錯誤進行分析并指出一些合理性的改進建議。
例如,在利用漢字偏旁進行教學時,通過歸納可以發現在小學教科書當中,帶有三點水的字超過120多個,而單立人、木字旁等約在90字左右。比如,以手作為偏旁的漢字中,通常被稱作“提手旁”,它是以手字的變形結構作為偏旁,原指手掌五指,這是一種象形結構,大多與手或者手的動作有關。如:“推”“拉”都是指用手進行的動作等。又如:在利用形聲字進行教學時應該重視“形”的運用,它可以指出字的意義屬性,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加減偏旁或者換偏旁的形式,讓學生以掌握字義為突破口學習漢字。在進行“木”的教學時,若加“木”則為“林”指“樹林”,若加“寸”則為“村”是指“村莊”等。
對于形聲字而言普遍存在一定的構詞規律,在課堂教學時應重視在直觀認知的基礎上,啟迪學生自覺歸納形聲字的構成規律,之后引導學生去活學活用,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一種關于漢字認知的聯系體系,對于漢字的學習十分有利。
在進行小學教學識字時,必須講究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積極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豐富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學會規律識字,懂得如何才能觸類旁通,這對學生的進一步成長非常關鍵,希望教師引起重視。
[1]劉輝,田進龍.小學語文“讀”與“寫”能力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4(16).
[2]楊薇.小學語文教學淺悟[J].吉林教育,2016(11).
冒正林,1966年出生,女,本科學歷,現任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北街校區語文教師,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