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玲
(江蘇省泰州市許莊中心小學,江蘇泰州 22532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小學語文第一學段(1~2年級)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由于識字任務艱巨,僅僅依靠教師的簡單講解,難以順利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為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同時通過有效識字教學策略的運用,提升識字教學效果。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幾點有效的識字教學策略。
事實上,漢字構字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在組織識字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漢字構字規律入手,引導學生高效學習漢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漢字構造規律,則能夠在遇到生字的時候,進行自主識字。這種依據漢字構字規律組織識字教學的模式,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促進識字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的效果。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還有助于促進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形成[1]。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識字7》的教學中,針對“人,從,眾”;“木,林,森”這兩組字,教師可以先不講解這些漢字的具體讀音,而是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組字的構字特征,讓學生自主找出識字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發現這兩組字的構字特點,即:第一組漢字都包含有“人”這個字,而第二組漢字都包含有“木”這個字。此時,教師可以乘勝追擊,引入會意字的特點,并且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拓展。在教師逐步引導下,學生了解了形聲字、會意字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學習漢字,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識字效果。
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形聲字和會意字時,沒有直接地教學生漢字的讀音和寫法,而是先引導學生觀察漢字的構字規律,使得學生能夠觸類旁通,提升漢字學習效果。由此可見,依據漢字構字規律進行識字教學,能夠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實踐證明,基于字理開展識字教學能夠讓小學生對漢字的特征及本源意義進行感悟,從而深入理解漢字的規律。
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在學習一些比較抽象的漢字時,往往不知所措。對此,教師可通過趣味識字教學法為學生降低識字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從而強化對漢字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識字4》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苗,瞄,描,喵,貓,錨”這幾個,設計有趣的識字教學環節,以增強課堂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感到識字學習不再枯燥無味,而是有趣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鼓勵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和記憶這些漢字。例如,在記憶和理解“瞄”這個字時,有的學生造了一個句子:我和小伙伴躺在草地上,用眼睛瞄著天上的太陽;而有的學生則將“瞄”字與小貓叫的聲音結合……在這種開放性的課堂上,學生覺得漢字活動非常有趣,積極性高漲,學習效率也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每個漢字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需要融入一定的語境當中,其含義也會跟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因而,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識字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漢字融入一定的語境中,讓學生根據語境,把握漢字的音、形、義[2]。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草原的早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針對“‘啪!啪!’響亮的鞭聲打破了黎明的寧靜。”這段話中的“鞭”這個漢字,教師就可以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引導學生準確理解這個字的含義,從而降低漢字學習難度,強化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與記憶。筆者在結合具體語境進行“鞭”這個字的教學時,通過先讓學生反復閱讀相應的段落,然后讓學生從書本上的插畫中了解這個字的大致形狀;最后,再引導學生分析“鞭”這個字的意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從“鞭”字的“革”這部分了解到鞭子是由皮革制成,而從“便”這個部分,則了解到:鞭子為人們提供的便利及鞭字的類似發音。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引導學生識字,能夠降低識字難度,強化識字效果。
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結合語境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鞭”這個字的授課方式,實現了音、形、義的有機結合,使得學生覺得漢字非常有趣,從而激發學習熱情,促進識字能力的全面提升。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加以運用。組織低年級識字教學,教師也需要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在引導學生進行漢字的理解與記憶過程中,還需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漢字應用到實踐活動中。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練習二》的教學中,針對“‘三八’婦女節的時候,你最想寫一句什么話給媽媽”這個習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之前所學的漢字,運用到寫話中,以檢驗學生的識字學習效果,同時達到鞏固所學漢字的目的。筆者在這部分教學中,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師:“同學們,媽媽每天是不是為我們做了很多事呀?”生:“是。”師:“那在媽媽的節日即將來臨的時候,你們最想對媽媽說什么呢?”生1:“我想說,媽媽我愛你。”生2:“我想說,媽媽您辛苦了!”師:“那請你們把自己想對媽媽說的話寫下來吧,注意運用我們剛剛學過的漢字。”
上述教學案例中,筆者將識字教學與寫話教學相結合,以期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學過的漢字,同時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寫話能力,到達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語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語文與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低年級識字教學活動中,應該注重采取生活化教學方式,或將漢字融入生活場景中組織教學,使學生在識字與生活之間建立聯系,從而激起對識字的興趣。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漢字,增加識字量,這樣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思維,強化識字教學效果。
在引導低年級學生識字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閱讀面的拓展,通過增加閱讀量,達到增加識字量的效果。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加強觀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漢字。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觀看電視的過程中,利用臺詞,增加識字量;或者可以通過觀察商店貨品的名稱進行識字。事實上,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漢字,只要留心,就能夠學習到很多在課本上沒有的漢字。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每周識字比賽”“識字園地”等活動,以調動學生的識字熱情,促進識字能力的提升。
生活中處處存在漢字,如零食包裝上有漢字、商場大樓的墻壁上有漢字……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從生活中積累漢字,增加識字量。
識字教學是低學段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識字教學要走出枯燥化的誤區,要基于學生的學情開展教學,在組織低年級識字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識字氛圍,激發學生的識字熱情,提升識字教學效果。
[1] 程曉紅.以字理為基礎的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4.
[2] 張彪.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主體參與教學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