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義+傅思泉
摘 要:文章從加強大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意義出發,基于當前大學語文教學現狀,提出了基于“大學語文”課程的大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途徑。
關鍵詞:“大學語文”;綜合素養;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3-0077-02
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將母語教育納入大學教育,并將其歸入必修課加以保障。“哈佛大學的Expository Writing(闡釋性寫作)課程和普林斯頓大學的Writing Seminar(專題寫作研討)課程都是學校唯一面向全校本科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1]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也面向全體本科學生開設了類似的漢語教育必修課程。
從1978年至今,各大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已經發展了30多年,其間雖有探討和爭論,但目前仍未成為必修課。高校“大學語文”課程被邊緣化,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本文將以大學生的人文教育為基礎,探討如何改進“大學語文”課程,尋找多元化的教學途徑,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加強大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意義
“人才”的培養,包括兩方面:一個是“人”的培養,一個是“才”的培養。“人”的培養先于“才”的培養。當前社會,各種不良現象影響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出現了很多負面事件。
(一)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
21世紀以來,中國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傾向于學習實用性技能,卻忽視了人文素養的培養:“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2]近年來不斷出現的大學生犯罪事件,如藥家鑫案、復旦大學投毒案等,使得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成為社會熱點話題。
(二)當代大學生工作能力的缺乏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代大學生雖不是“弱勢群體”,但也不是“天之驕子”,很多大學生尚未意識到這一點,既未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又未具備各項實用技能,導致畢業后成為“眼高手低”和“好高騖遠”的社會人士。緣于此,不少企業招聘時并不看好大學生,甚至認為本科生不如專科生。就“大學語文”課程的培養目標而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兩個重要方面,但很多教師沒有強化這兩方面,很多學生也并沒有注重培養這兩方面的能力,而這兩種能力恰恰是大學生工作后所必需的。
(三)傳承文化是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以往漫長的歲月中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質生活的總和。就大學生而言,更應該肩負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大學生應該充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在此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肩負起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而這種文化大部分是以“大學語文”課程為載體呈現出來的,或者是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得到總結和升華的。
鑒于現實的社會需求和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可謂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二、當前“大學語文”教學現狀
就課程性質而言,“大學語文”在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引導大學生人生的良性發展方面,更是意義重大[3]。但是,目前“大學語文”課程卻尚未形成這樣的功能。
(一)“大學語文”化身“高四語文”
素質教育的提法已經出現了好多年,但具體實施中,很多方面仍然存在“應試教育”的影子。當前“大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仍然沿襲初高中語文的教學模式,導致二者基本沒有差異,內容重復,氣氛沉悶,教學手段單一,教學策略不當,教師照本宣科,教學效果普遍不好。這使得“大學語文”的授課效果與授課初衷(培養大學生對優秀文化、文學精品的鑒賞水平和表達能力,提高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漸行漸遠。
(二)“大學語文”教學目的“五花八門”
當前,很多高校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還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有的作為文學鑒賞課;有的作為公文寫作課;有的注重培養審美能力;有的注重培養交際能力;有的是“大雜燴”,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4]。不同教學目的導致了教學形式和課程發揮空間的迥異。
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因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最終使得“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不均,教學方式呆板,班級規模太大,師資力量不足,教材內容陳舊”[5],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大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途徑
基于前人研究,結合筆者教學實踐,本文提出如下五個方面的策略,以消除當前“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局限性,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課堂教學與課間教學的結合
長久以來,教師普遍認為課堂才是教學的時間,實際上,課間也是可以有效利用的教學時間。筆者在“大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多次嘗試在課間播放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教育短片,以期讓學生在心理方面產生一定的共鳴,從而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例如,筆者在講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課時,曾播放網絡微視頻《天堂午餐》[6],引導學生體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的主題,效果良好。即使課間播放一些幽默視頻,也利于放松大腦,激活神經,利于下節課的開展,提升課堂效果。
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和實施教學的主要場所,所以也是教師應該主要關注和利用的地方,同時,教師還應該利用課間和課后的有效時間,“見縫插針”式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和教育。課堂為主,課后為輔,主輔結合,提升效果。
(二)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的結合
綜合素養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單獨一門課的事情,更不是單獨一次課的事情,而是需要長久的培養與熏陶。所以有必要利用課內課外結合的教學方式。“大學語文”的課內教學以課本為主講授與課文相關的知識;課外教學則是以任務或作業的方式進行。
例如,筆者在近幾個學期的教學中,要求學生每個學期課外閱讀至少三本的人文作品,并針對所讀書籍撰寫提交讀書報告;或要求觀看經典的人文電影,提交觀后感或進行討論;還就某些人文話題進行交流與討論。
這種課內與課外雙向互動的教學方式,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總之,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認識“美”,鑒賞“美”,學習“美”,從而提升綜合素養。
(三)教師授課與學生自學的結合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會學”遠遠比“學會”重要。
“大學語文”也應該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引導的關系:教學過程應該逐步實現從依賴教師教學向學生獨立學習轉化。教師的職能由教導向指導轉化,由指導向引導轉化。要求學生多閱讀,勤思考,不懂就問,注重交流,從而廣泛提升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弱化教師的教授作用,提升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以期形成歷來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知識學習與技能提升的結合
人文知識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實際技能有利于學生在社會立足,二者的結合,才是大學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學語文”課堂,需要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的人文知識,諸如諸子百家、詩詞曲賦等文學知識,同時也需要鍛煉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充分顯示“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
在實際的“大學語文”授課中,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技能結合起來,一方面,講授文學常識;另一方面,教授一些寫作技巧,尤其是應用文的寫作技巧。這樣,既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又充分提升了學生的工作技能,符合個體發展的需要。
(五)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的結合
傳統的教學,注重理論的講解與傳授,內容雖然豐富,但形式比較單一,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下,教學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現代教學,則吸收了很多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在科技時代,“大學語文”教育可以取得二者的有效結合,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的現代教學要素,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微課、慕課等等,從而使教學更加多元化,提升教學效果。
總之,當前大學生的綜合素養確實有待提高,而“大學語文”課程無疑是承擔起這一任務的重要課程之一,加強“大學語文”課程的改革,探尋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有利于發揚以育人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融入社會的實際技能,也有利于整體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五個“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習型、思考型、實踐型的綜合性人才,也有助于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新華網:大學語文現狀:91所高校僅三成將其設為必修 課[EB/OL].[2016-05-30].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3-11/25/c_125754251.htm.
[2]劉國棟.淺析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J].學習月刊, 2014,(22).
[3]蔣雪艷,付成波.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與大學語文教 學[J].中國成人教育,2007,(3).
[4]滕馳,董義連.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教 育的改革與實踐[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8,(11).
[5]新華網:大學語文被指“五宗罪”教學質量不均內容陳舊 [EB/OL].[2016-05-30].http://edu.people.com.cn/n /2013/1125/c1053-23650498.html.
[6]搜狐視頻:天堂午餐[EB/OL].[2016-05-30].http:// my.tv.sohu.com/us/75375390/534016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