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威名
[摘 要]為了進一步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執行力和政府公信力、加大績效管理的力度,全國各地相繼建立了機關績效綜合管理信息平臺。該平臺的建成和使用,有力地推動了政府的績效管理工作由被動的事后監督,向事前、事中的動態監督轉變,極大地落實了政府的各項中心工作,有效的轉變了干部的工作作風,建立了新型的機關績效管理機制和政務信息交互平臺。本文通過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政府績效管理工作的情況,運用信息化的手段檢測了過程督查的實踐成果,并對政府績效過程管理和信息化督查問題進行了研究,以期對當前績效管理改革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績效管理;過程督查;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42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2-00-02
1 政府績效考評引入過程管理的探索
政府績效的過程管理是指圍繞行政的目標、任務,對任務實施進行全過程的監督控制。由于各地政府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不一,取得的成效也不盡相同,其大致可分為3個方面。第一,專項督查。由行政任務具體實施的牽頭單位或責任單位根據職能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專項工作的檢查,以傳統化模式的常規檢查為主,其屬于部門內部的自查。第二,察訪核驗。績效管理實踐中誕生出的創新手段,由績效管理機構牽頭,組織若干考評小組對各部門的工作目標采取隨機抽檢的方式,深入核實,對自評報告弄虛作假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最終形成“倒逼”工作機制,“倒逼”各部門實事求是地報告工作績效,并驗證其真實性,在驗證過程中確定成績、發現問題、部署整改,形成良性的監督循環。第三,網絡信息化監控。在過程管理階段,通過信息化系統在線制訂工作計劃,填寫工作紀實,并上傳完成工作的文件、圖片或影像資料的證明,將每個部門工作的完成情況記錄在案,隨時可查,落實了一種常態化、平時化的監督管理機制。
2 績效考評日常過程管理和督查檢查的現狀
政府績效管理工作經過多年對過程管理和督查工作的積極探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果,推動了政府績效管理制度的縱深發展,但實際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第一,理論成型滯后。在實踐中,許多城市都結合了各自的特點,創造出既具體現代理念,又具有地方特色的過程督查管理手段,如:數字城管、兩重兩問、電子監察等。與這些鮮活而豐富的實踐相比,相關的理論研究則表現出了明顯的滯后性。目前,國內對督查檢查的理論研究大都停留在一般原則和具體途徑上,沒有及時梳理、總結,并形成有特色和個性的機關績效督查檢查模式,因此,難以發揮出對過程管理的指導作用。
第二,體系設置不科學。一方面在制定時缺乏與督查對象和組織人員的溝通,缺乏廣泛參與,不能反映督查對象的需要與愿望,組織人員參與度少必然會引起督查體系制定過程中動力的不足,督查結果和反應數據往往難以服眾;另一方面,督查標準制定不符合部門的實際狀況,缺乏基于工作內容和部門崗位性質分析的科學細致的責任分解,常出現督查組人員不掌握一手數據,上級下達的任務不清,任務分解到基層的情況不明,報送進度情況不實等情況,最終為了應付達成年終績效的標準,采取弄虛作假、謊報數字的行為,敷衍監督檢查,無法真實地反映任務完成的情況。
第三,結果運用不充分。絕大多數開展過程督查的誤區在于為了檢查而檢查,為了結果而檢查,這往往會弱化甚至是忽視了督查反饋和問題改進的環節,一方面導致部門單位只知道成績分數,不知道存在的問題,缺乏必要的整改;另一方面,很少將績效反饋的結果運用到績效指標改進的環節,沒有糾錯機制,沒有從源頭上去解決某些指標不切合實際的問題,忽略了對該年度績效管理工作的審視,進而不能為下一年度績效管理工作服務,難以體現績效管理工作的“倒逼”特點。
3 創新督查檢查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督查執行技術手段的力度
3.1 傳統督查檢查模式的改進方向
制度化。督查工作需要統籌指導,當前絕大多數的地區和部門,以自行探索為主,內容設計和評估構建等幾乎都是基于政府自身的需要而定,沒有客觀的衡量標準,缺乏統一的工作規劃和政策依據。在基層,績效管理的督查工作更是帶有很濃的隨意性和主觀性,容易受到人為的操控。督查質量往往取決于督查組成員的個人意志和素質水平,因此,不同的人面對同一事件的督查結果會出現較大的差異,相互之間難以進行交流,無法達成一致。從長遠來看,一套行之有效的督查制度,在遇到爭議時,能夠對人為主觀的消極性程度起到良好的約束作用。
公開透明化。在政府績效管理結果與獎懲掛鉤的前提下,當前在過程管理的考核過程中,應加大督查的透明度。過去某項任務完成的好與不好,完全由數據采集單位決定,評定過程具有一定的封閉性,督查工作開展也多采取定性的方法,較少采用定量的方法,部門推諉扯皮的現象時有發生,“干好干壞一個樣”的聲音不絕于耳,削弱了政府的群眾基礎。民生項目存在進展緩慢的問題,應引入群眾監督機制,讓公眾有更多的知情權,增加公眾對政府決策的參與度和影響力,有利于引導部門的集中力量,實現本職工作的突破創新,有利于績效管理的可持續循環。
3.2 傳統督查檢查模式的改進策略
3.2.1 建設并完善績效系統信息數據庫
建設包括指標考評數據庫、進展情況數據庫、項目分布數據庫等在內的若干子數據庫。子數據庫之間既相互獨立,又互通共享,為實現績效管理工作向科學化、數據化的發展提供歷史參考和數據支撐。
3.2.2 提升原有績效傳統的功能定位
一方面,建設績效督查決策支持系統,以日常的績效管理和過程考評業務數據為基礎,利用系統化的數學分析能力,對督查過程產生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對業務工作未來的變化趨勢實現大致預測,并給出預期結果。在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部署、重點項目建設的問題上,為領導提供決策幫助和數據支撐,對一些由客觀因素左右的決策實現量化處理以及量化模型分析。另一方面,建設側重分析能力的專家系統,改變信息系統的錄入、收集、傳送、存儲的簡單操作,將督查評估與專家評估、服務對象評估、社會公眾評議有機地結合起來,定性輔助決策和定量輔助決策相結合,實現系統的智能化。
3.2.3 拓寬績效系統線上督查渠道,從網絡化管理走向移動化管理
一是實現市本級、市所轄縣區的“聯動”數據自動報送。各縣區直屬部門或鄉鎮一級通過縣區績效系統在線錄入、審核、報送相關業務數據的同時,實現市級績效考評機構的實時跟蹤、篩選、抓取及線上直接督查,精簡縣區績效管理考核部門的中間報送環節,實現市、縣區兩級的直接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市級部門對縣級部門直接實時追蹤、監察考評的聯動功能,確保市、縣區部門的績效信息無縫對接。
二是實現部門數據遲報的自動扣分。其對應指標內容補充若干工作進度的督查監控字段,如每季度完成值比例要求、形象進度階段性要求等,使各部門報送的原始工作進度自動進行篩選和評估,依據系統設定輸出的數據回避了主觀隨意性,彌補人為造成的主觀失誤,有效地糾偏、糾錯。將現代信息系統的自動監督管理功能與人工檢查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結合,構建督查信息的“雙保險”,保證過程管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三是完善績效系統的督查提醒功能。在原有的重點項目的分布圖上,系統以紅、黃、綠三色亮燈等級,直觀地顯示出被考評責任單位重點績效指標的進展和狀態,不同的亮燈結果對應不同的督查等級要求,強化過程導向和結果導向雙管齊下的考評目的。同時,增設利用移動端口實現數據報送和進度查詢的功能,直接通過微信公眾號或移動APP實時傳輸現場督查收集的文字、聲音及影像資料等,提升督查項目精準定位和形象進度實時展示的一體化信息處理能力。
4 結 語
未來政府的績效管理在督查制度上的設計,必須通過建立健全督查檢查各環節的連接及相關配套設施,從而通過具體的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模式創新推動建立新的督查機制。進一步明確政府績效考評機構和人員的工作責任,把黨委、政府的政策要求和績效管理的實踐經驗轉化為具體有效的措施,以制度監督落實,以科技豐富手段,來增強績效管理對政府工作的推動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澤中,候永平.績效導向的城市目標與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2]劉旭濤.政府績效管理:制度、戰略與方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3]吳丹.中國政府績效管理的制度性障礙分析[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8.
[4]范柏乃.政府績效評估與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5]藍志勇,胡稅根.中國政府績效評估:理論與實踐[J].政治學研究,2008(3).
[6]陳天祥.政府績效管理研究:回歸政治與技術雙重理性本義[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