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晗 劉昱良
[摘 要]遼寧省的高校在不斷地探索創業型人才的培養與管理模式,但目前遼寧省普通高校創業型人才的培養還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著對創業型人才培養的認識不夠、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以及創業教育實踐活動單一等主要問題。本文從遼寧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問題入手,從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創業教育服務平臺的建設以及創業導師的配備等方面,提出了遼寧省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與管理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創業型人才;人才培養;遼寧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46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2-0-02
1 創業型人才培養概述
1.1 創業型人才的含義
創業型人才是一個混合概念,由創業和人才兩個詞組合而成。創業的含義是創業者通過對現有資源的運作,達到更高的經濟收益的過程。人才指的是有才華、有能力,在同等情況下能夠創造更大價值的人。創業型人才是在創業領域中能夠運用自身的能力與優勢,以小博大,創造高收益、高回報的行業精英。
1.2 培養創業型人才的必要性
1.2.1 培養創業型人才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創業型人才是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遼寧省人才的總體量大,但符合新時期發展需求的卻不多。目前,遼寧省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房地產、鋼鐵等支柱產業發展進入“瓶頸期”,很多企業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洪流一步步被淘汰。所以,遼寧省急需一批擁有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的人才打破現狀,在新興領域做出突破,通過自主創業,引領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浪潮。
1.2.2 培養創業型人才是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基礎
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而言,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各領域精英們的力量與智慧,可以說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創業作為當下的主旋律,不但能夠實現自我價值,更能全方位地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創業型人才的創新精神及創業技能,是在為全面推進創新國家的建設做基礎,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才做準備。
1.2.3 培養創業型人才能夠緩解就業壓力
隨著普通高校的擴招,高等教育在急速發展的同時,大學畢業生的人數也在急劇增加,而社會上的對于各個工作崗位的需求卻沒有太大的變化,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雖然遼寧省一直在進行宏觀調控,但由于畢業生人群太過龐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培養創業型人才,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創業能力與創業成功率,有助于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
2 遼寧省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的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因此,現階段,加強創新型、創業型人才的培養與管理,是促進大學生創業、緩解就業壓力、推動社會經濟進步的重要途徑。全國各高校紛紛推行了創新創業教育,提升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不斷地嘗試了新的創業教育模式,推動了我國創業教育的發展。
2.1 遼寧省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現狀
2.1.1 大學生創業課程的設置
目前,遼寧省普通高校針對在校大學生大都設置了創業課程,開設大學生創業課的目的是全方位地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課程致力于教授學生系統的創業流程、專業的創業知識、培養成熟的創業理念與理性的創業意識、樹立一個良好的創業觀念,構建完善的知識理論體系,注重對創業精神的培養。
2.2.2 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
遼寧省曾在各高校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創業教育交流會、大學生創業論壇、大學生創業成果展示、大學生創業直通車與創意作品展示等大型活動,并在多所高校舉辦了大型年會,進行了創業教育的研討,各高校紛紛響應,在校內建立創業孵化項目、創業實踐中心等創業機構服務平臺,豐富了大學生創業的實踐活動。
2.2.3 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
為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提高對創業項目的支持,優化創業教育,遼寧高校從實際角度出發,推行了大學生創業活動,遼寧省各相關部門給予普通高校畢業生部分的工商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及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便利。并在營造寬松、便捷準入的環境、培育創業創新的公共平臺、拓寬創業融投資渠道、減稅降費力度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全方位地鼓勵了大學生創業。
2.3 遼寧省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3.1 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課程的設置不合理
當前高校設置的創業型人才培養課程,重視理論缺少實踐,知識性教學比例過高,缺乏綜合素質方面的培養,注重引進案例進行理論教學,研究學術問題,卻忽略了創業教育中最重要的實訓、實踐環節,使創業教育向應試教育的方向偏移。創業本身并不是學術研究,開設大學生創業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實際的創業的能力,而不是應付考試。
2.3.2 創業型人才創業實踐活動流于形式
高校內開展的各類創業活動,例如創業比賽、設計創業計劃書等活動,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創業比賽及設計創業計劃書的活動,其設計之初是為了從實踐的角度開展教學,培養創業實踐的能力,但考察標準卻只形成了文字,反映在“紙上”,沒有從實際的效果上進行分析與必要的點評,導致創業實踐活動取得的效果不理想。
2.3.3 對創業型人才培養的認識程度不夠
就目前來看,遼寧高校對創業型大學生培養的認識程度不夠。首先,大多數高校依然認為創業教育就是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開展創業教育的手段也僅有大型講座、舉辦創業大賽、提交創業計劃書、創業類征文比賽等,對創業型人才的指導還停留在技巧傳授、市場分析、風險評估等階段,沒有對創業意識、創業精神進行有意的培養與鍛煉。其次,沒有意識到學生的性格、所學專業、個人愛好、特長等方面的不同,對創業的方向及成功率的影響,忽略了人的可塑性,沒有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2.3.4 創業實踐導師的師資匱乏
遼寧省高校創業教育的師資數量嚴重不足,且整體師資水平較低,無法滿足創業教育的需求。目前,遼寧高校實踐導師總體分兩類:曾從事經濟管理類教學和就業指導的教師。這兩類教師對創業教育專業知識的掌握有限,且大多數是學術專家出身,不能恰當地把握實踐與理論的關系,專業從事創業教育研究的專業教師更是鳳毛麟角。參加過學習的學生對創業的理解沒有實質性的提高,對于創業仍然停留在一個模糊的概念階段,不具有創業能力和創業意識,學生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導師。
2.3.5 缺乏創業文化氛圍
對比國外大學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實踐,不難發現文化氛圍對創業有著巨大的影響。遼寧省大多數高校缺乏創業文化的氛圍,大學里充滿了慵懶、嫻靜的氣息,教育方式也比較封閉、循規蹈矩。就目前而言,社會傳統文化的慣性給大學畢業生在創業的人際環境上帶來了負累,希望穩定工作的人占大多數,缺乏對創業的積極態度。
3 創業型人才培養與管理策略
3.1 改革優化課程體系的設置
改革課程的設置、優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應作為創業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應貫穿于整個創業人才的培養計劃。創業型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及技能與就業型大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不能使用相同的培養方案來培養兩種類型的人才,應以傳授實際創業經驗,改革實踐課程的設置,以完善實踐教學的內容及方法為目的,摒棄以往只注重基礎知識教育的教學方法及不完善的體系,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創業精神、創業能力。
3.2 加強創業實踐導師隊伍建設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是教學環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想要改善創業教育的水平、培養優秀的創業型人才,就必須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質并掌握創業相關實踐經驗的教師團隊,充實創業實踐導師的隊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2.1 提升現有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將已有的創業課程授課的教師集中起來,令其參加封閉式培訓,邀請社會上創業成功的人士講述自身創業的經驗和遇到的問題,使參與培訓的教師進行總結、記錄并討論,將自身的體會和學習成果在課堂上分享,并應用在實踐教學中。
3.2.2 聘請創業成功的人士進行教學
由各高校領導出面,運用學校的影響力和社會資源,聘請社會上有創業經驗的成功人士和企業家為客座講師,在校內開設公開課,運用自身的經驗和優勢進行教學,分析實際案例的解決過程或失敗原因,提高學生對創業的縱向認識,開闊思維和眼界,學習成功人士的創業經驗。
3.2.3 學校間要加強聯系
要加強高校間教師的交流學習,各所高校應加強聯系、分享教學經驗,互相借調能力突出、經驗豐富的教師,并派遣實踐教師到外校進行交流學習,取長補短,開展公開課,經常舉辦交流會,由各高校的精英教師帶領能力突出的學生參加,交流經驗,解答疑問。
3.3 加大創業投入,完善創業服務平臺
創業作為實踐性極強的一項活動,創業實踐活動是培養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要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業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高校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構建。
3.3.1 設立創業基金會
高校每年可以拿出一筆專項費用,設立創業基金會,由參與創業課程教學的教師組成團隊直接領導,允許學生自行組成團隊,向全校范圍征集創業計劃書,挑選優秀的創意,讓團隊進行演講,并設置獎項,對設計優秀作品的團隊進行獎勵,選拔出可行性高的項目進行完善,由教師帶領起草優秀計劃書的學生小組,進行創業實踐,真正的從實踐的角度進行教學。
3.3.2 舉辦創業大會
仿照招聘會的模式,利用學校的影響力和各種社會資源,邀請社會上擁有成功經驗的創業團隊和企業家,設置不同產業類型的分會場,對學生起草的創業計劃書進行篩選和點評,全面的分析優勢與不足,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自身的優缺點,為畢業后的成功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3.3 在校內設置創業實踐中心,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
在校內組建創業實踐中心,由各專業的資深教師帶領,各專業有創業想法和創業意識的學生組成,經常開展創業研討會,互相交流想法與意見,各專業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并由實踐導師總結專業的優勢和市場需求,從實際角度出發,歸納總結出最適合學生的創業方向,并設置創業意見箱,接受并學習全校師生對創業的想法,解答相關的疑問。
3.3.4 設置創業法律援助中心
設置創業法律援助中心,幫助解決學生創業過程遇到的法律問題。組織法律專業的教師與學生建立創業法律援助中心,對國家的相關法律與政策進行總結與分類,挑選出容易被忽略或造成嚴重后果的項目進行標注,并制作微信公眾號,對學生創業方面的法規、稅收政策、福利等問題進行解答,給予學生有效的法律援助。
3.4 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實現協同創新創業
創業教育的良性發展,不僅要進行教育方面的改革,更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高校應與各相關部門、企業等相關組織建立大學生創業基金會,對大學生創業方案進行審核,并對創意好、可行性高的方案進行輿論、資金、技術上的支持。鼓勵企業在高校設立創業孵化項目組,推進企業、政府與學校間的深入交流與合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政策與服務平臺。
主要參考文獻
[1]黃先軍.基于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J].中國市場,2009(23).
[2]孫緯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0(1).
[3]李萍,王建平.高校創業教育師資的現狀、原因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0(35).
[4]呂瑩瑩.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基于創業型大學的考察剖析[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4.
[5]魏麗紅,陳忠衛.創業教育模式比較及創業型人才培養[J].教學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