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民+葉威
摘 要:本課題研究《控制測量實訓》課程引入微課程這種新型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為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的課程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的建設思路和改革途徑,為《控制測量綜合實訓》教學課程改革提供了新契機和可借鑒案例。
關鍵詞:控制測量實訓;微課程;技能培養
中圖分類號: O35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2-141-2
0 引言
高職院校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培養面向公路橋梁工程、市政規劃等建設行業測量測繪生產第一線,從事工程施工測量等高級復合型技能人才。《控制測量綜合實訓》課程是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的一門技能訓練核心課程,該課程培養學生通過控制測量理論和方法,掌握工程控制網的技術設計、數據觀測和數據處理的方法,提高學生測量實踐綜合素質,具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并重的特點。該課程具體要求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①通過控制測量課程的理論指導,完成施工工程控
制網的布設、定點等過程,使用水準儀、全站儀、GPS等測量儀器,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完成控制測量數據的采集工作。
②利用相關控制測量實訓軟件,對采集的數據進行數據整理和數據分析,進行內業處理;并編制出符合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的控制測量報告手冊。
課題組通過走訪相關測量企業、施工單位等方式,了解到測量企業控制測量工作和學院控制測量培訓課程之間的具體工作要求和工作步驟是類似的,但在測量環境、測量所用設備等許多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工程測量單位在控制測量過程中的測量過程程序化、測量數據數字化、測量處理模塊化、測量高精度,特別是工程測量新技術、新知識、新工藝更新使高職院校在控制測量方面有著明顯的差距。《控制測量綜合實訓》教學成功的關鍵,課題組認為就是把控制測量理論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講解和控制測量實踐教學中的新知識、新技術實踐能力拓展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實際工程項目的控制測量動手能力。而微課程這種新型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出現,為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的課程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也為《控制測量綜合實訓》教學課程改革提供了契機。
1 微課程在高職教學中的作用與優勢
微課程,主要以教學視頻為信息的主要載體,通過視頻、聲音等信息傳遞方式,對教學過程中的重點知識、疑難問題、重要步驟、操作方法等進行直觀、動態、實時的知識講解,滿足學生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要求,成為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因此在高職院校控制測量實訓教學中逐漸得到應用,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微課程在高職教學中主要有以下作用與優勢:
1.1 微課程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控制測量實訓》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先把實訓過程中的難以表達的理論、需要模擬的實驗實訓操作步驟、控制測量現場安全情況等因素,把動畫、文字、圖片、聲音等形式制成分模塊的視頻,無論在工程設計階段測圖控制網的建立,還是在工程運營階段,建立構造物沉降變形為目的的專用控制網,都能夠把枯燥的實訓課堂變得生動起來,增加了學習方法的多樣性、生動性和可預見性。微課程的教學方法可以大大拓展教學視野,微課程的教學方式可以加強學生對實訓步驟、實訓要求、實訓標準和規范的理解程度,教學效果形象化、具體化。教師明確學習任務、學生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控制測量實訓的效率和課堂效果。
1.2 微課程的教學手段可以體現學生主體作用
高職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的教學理念,《控制測量綜合實訓》是培養學生通過全站儀和GPS等符合規范和標準的儀器,進行平面和高程控制網選點布設、外業觀測數據采集的能力;分析判斷觀測成果質量和處理超限成果數據處理的能力;估算平面、高程控制網精度、進行誤差分析、方案比較、優化設計的數據比對能力,這些過程更是呼喚個性化的自主學習能力。微課程的教學手段,通過6-8分鐘集中講解某個教學知識點或實訓步驟,通過視頻(最好是網絡共享視頻)的方式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隨時進行學習,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搭建了良好的學習平臺。微課程教學手段的出現,打破了學習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生靈活自主地學習是高職微課程最突出的優點,也是高職教育學生主體作用的一個切入點。
1.3 微課程的教學效果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控制測量綜合實訓》課程具有課堂理論知識容量大、操作步驟緊密、實訓過程重、難點突出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控制測量實訓的具體任務進行模塊化的分割,按照實訓要求理清每一個模塊的重點和難點,最后采用微課程的教學方式對重點和難點詳細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注重控制測量綜合實訓的內容相通性。每一個模塊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要求教師在課題導入過程中事先明確。連續、自然地由一個重點模塊過渡到另一個重點模塊,通過現場演示、邊講邊練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實際的控制測量項目為課堂知識載體,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等問題,增強學習自信心,增強自我效能感,從而激發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體現微課價值的最大化。
2 《控制測量綜合實訓》課程微課建設的措施和建議
微課程這種嶄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為課題組如何在課程建設過程提高專業建設內涵、如何進行該門課程的課程改革、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測量素養提供了一個渠道,課題組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利用微課程提高教學質量。
2.1 加強領導重視和注重教師培訓
微課程資源的建設是一項比較艱巨的系統化、持續化過程。在微課程資源建設過程中,學院、系部和相關教研室要充分重視,把微課程的建設和使用作為課程建設的重點工作,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微課程學習、研究、調動每一個教師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院給予微課程資源的建設團隊保障支持。微課程教學的迅猛發展對任課教師在專業教學的理解上、專業課程的把握上、微課程視頻制作的技巧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任課教師對微課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直接決定了微課程的運用程度,直接決定了微課程教學效果的成敗。
2.2 微課程的系列開發,提高專業競爭力
當前高職院校對于微課程的應用,是由一線任課教師針對一門課程個人錄制或者團隊錄制,導致單個的微課程不夠系統,對于專業的支持力度較差。微課程將來的發展應該針對專業的系統化設計,搭建微課程網上平臺,支持學生可持續性的個性化學習。同一專業的若干課程科目的優秀教師組成微課程開發團隊,站在專業的角度上,從學科的重點內容進行模塊化微課程設計,形成本專業微課程重點難點的目錄清單,利用系統化設計的思想,持續化、標準化、循序漸進、由簡入難地開發出本專業系列化的微課程,專業課程構建微課程體系,把所有重點專業課程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微課程整體,充分發揮微課程方便、快捷的學習作用,服務于教學過程,服務于師生進步,進而提高學院相關專業的競爭力。
2.3 采用“項目導向”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和微課程教學手段相結合
微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應該根據課程的實際情況和內容來進行。授課教師可以采用“項目導向”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來提前下達任務清單,讓學生對于本節課程的內容進行預習和了解。課題組在學院《控制測量綜合實訓》課程微課建設按照控制測量實際生產項目作業流程,應用拓展與工程案例教學相結合,本著開放有序的原則構建課程模塊體系,采用“項目導向”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安排的課程,同時兼顧控制測量新工藝、新技術、新知識的發展趨勢,提高學生的應用拓展能力。在課程結束后,任課教師需要打破模塊的束縛,帶領學生進行重點難點的串講,使學生的模塊知識成為有機整體,如果采用或引入最新工程案例開展教學,更能提高教學效果。
2.4 注重微課程建設過程中校外專家和企業人才的作用
建設工程項目唯一性的特點迫切要求測量實訓教學項目的開發與工程測量企業保持一致,這就要求學院和企業有著良好的溝通能力,保證在測量工作方面資源共享,在微課程建設上面,同樣要求必須有一支測量理論強、操作精湛的校外專家、企業人才、專業教師等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
校外實訓基地、施工、測量等合作企業派出測量一線工作人員,到學校進行控制測量實訓教學,按照微課程的制作要求和標準,將校外測量工程師的控制測量布設方法、測量工作準備、測量數據采集、測量數據整理結果等方面的要求進行微課程制作;校內校外教師定時召開測量實訓課程教研活動,交流測量知識和教育教學方法,并將教研活動中課程改革歸宿點為微課程教學改革,實現了微課程建設多頭并舉,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特別是在“訂單培養”和“工學交替”的校企合作項目中,教學效果會更進一步。
3 結語
微課是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的產物,成為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目前已被高職院校深入學習和開展微課程的資源建設活動,國家也積極推動微課程大賽的比賽,微課程教學已初見成效,成為學生“第二課堂”教學模式,成為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教學資源,給現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本課題組也在積極探索微課程在《控制測量綜合實訓》課程當中的應用,不斷總結和完善資源及模塊劃分,并逐步應用到教學之中,進一步推動高職院校課程建設和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深度融合,形成可借鑒教學模式,推動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為微課程教育教學模式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