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紅
以發展的眼光構建“生本課堂”
■柳 紅
課堂一直處在發展變化之中,作為生命個體的學生更是在成長中不斷地發展,不斷地進步。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始終持有發展的眼光、動態的思想,不能僵化課堂,不能拘泥于學生眼前的認知水平和知識體系,要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不同于別人的思想和生命價值觀念,更有不同于別人的優勢和擅長領域,也有自己的短板。教師要善待這些差異,用寬容、接受的態度給每一個學生改變、調整和發展的時間和機會,同時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他們發揮潛力,不斷進步。
例如,教師先導入課程,讓學生說出其知道的我國省、市、直轄市的簡稱。學生們表現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平常多留心,能夠說出很多的簡稱;有的學生表現得非常茫然,知道的很少,甚至不知道還有簡稱這個概念。這個時候教師完全沒有必要根據知道的多少給學生加上標簽,而是應該理解學生平常的興趣、愛好存在不同。接下來教師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們根據各省市的地圖形狀,背誦簡稱歌。在這個環節中發人深省的是開始對簡稱了解甚少的學生反而背誦得非常快,并且能夠根據形狀快速判斷是哪一個省市,形象思維和記憶品質非常好,這就充分說明了,在課堂上學生是發展的,那么整個人生,學生更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教師要做的是接納、欣賞每一個學生,給他們留出預存的時間,加以正確引導。
差異是學生存在的形式,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尤其是一些所謂發展比較慢的學生,教師更應該包容他們,不要打壓,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相信每一朵花都有它開放的時節。
教師在認真備課,整體把握課堂內容的前提下,不能固守于教案預設的教學過程和目標,而是根據學生的情況和課堂的進展,用動態的思想、變通的理念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策略,使之更適合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能夠充分地理解、接受,消化課堂內容,并得到發展。
例如,在《海倫·凱勒》一文的教學中,教師依據教學要求,設定了教學目標,體會海倫不屈不撓的精神,然后確定基本的教學思路。但是,當按預定完成一系列任務后,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對老師說:“老師,我長大了要當老師。”老師對學生突如其來的話感到很奇怪,問:“你為什么想到了長大后要當老師呢?”“小海倫,雙耳失聰雙目失明,是老師莎莉文為她打開了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戶,是老師薩勒讓海倫學會了說話,老師真的很偉大。”這樣的回答讓教師出乎意料,教師只好臨時調整教學思路,引導學生怎樣在紛繁的事情頭緒中把握文章的主體線索。
課堂是變化的,學生也是變化的,“以學定教”契合了這個特點,其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要求,變被動、盲目地接受為主動地探索,做到了切實順應學生的發展。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寬容地接受教學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尤其是現在的學生,他們思想活躍,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較強,對好多事情持有好奇心,甚至具有懷疑的想法,表現在課堂上常常會對老師的見解提出質疑。教師要用開放的理念,尊重他們的想法。
例如,在“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教學中,一個學生向老師提出:課文題目是“發憤”寫書,是說司馬遷入獄受到酷刑對漢武帝氣憤了,才立志寫書嗎?老師:是啊,司馬遷受到刑罰,忍辱負重決心著書,成就了偉大的《史記》。學生:為什么課文卻用了很多的篇幅去寫他父親臨終的囑托,我覺得,即便是司馬遷不受到酷刑,在他父親的激勵下,他也能寫成《史記》,就是說我們不應該把《史記》的功勞歸于漢武帝的酷刑。他一方面質疑了課文的結構安排,另一方面又質疑了通常意義上司馬遷受辱著書的說法。教師要保護學生這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要進行正確引導,與他進行平等的交流、探討,找到一個他們可以認可的解釋。
尊重質疑是“生本課堂”的特征;寬容、開放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教師通過學生的質疑,讓課堂保持有效的互動,讓學生們在交流、探究、碰撞中明辨是非,懂得善美。
發展是目的,“生本課堂”是途徑,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發揮好自身的主導作用,為學生搭建平臺,給學生創造機會,全面提升學生素養,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師范第三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