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
(重慶三峽學院)
校政行企協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探索*
——以經濟學專業為例
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提出校政行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不僅有其實踐背景,亦具備可實施路徑,可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提供借鑒。
校政行企協同;應用型;培養模式
■黃玲
(重慶三峽學院)
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如何培養既具備專業知識,又兼具較強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是中國高等教育需認真探究的課題。然而,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則更加重視立足地方,培養對實際問題做出獨立、科學思考,又具有理論基礎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協同育人”的概念開始被提及。
筆者所在高校多個專業也提出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并正逐步展開實踐,然而,從該模式的實施情況來看,大多缺乏成熟的合作機制、管理制度和較為豐富的合作內容,多為一些簡單的、淺層次的合作教育,例如建立實習基地,安排學生實習等,這與傳統培養模式沒有根本區別。由此,我校應如何搭建校政行企長效合作平臺,從而有效促進協同育人仍是亟需思考的問題,這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了可能。
傳統人才培養方案中,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使學生有堅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知識背景寬廣;使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具備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專業執行能力和學術能力,為企業和政府機構輸送優秀人才,為學術研究機構提供后備人才。這種人才培養目標過于寬泛,為了限制專業口徑,又在專業的基礎上設置了“方向”。如經濟學專業就先后設置了電子商務、貿易經濟、企業經濟等。但是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并沒有充分體現出較強的專業性,導致了培養目標不明確,無法有效適應市場需求。
經濟學專業在課程設置和學生知識結構設計上,仍然過多強調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過少,學生任選課程數量有限。這種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下學生獲取的知識結構不能有效滿足學生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在我校人才培養質量調查中發現,經濟學一些具體的專業基礎課程設置中,學生對經濟學說史、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的認知度較低,而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等課程則被認為偏難;在專業課程設置上,開出的專業方向課程偏少并且系統性不強,通過方向課程的學習無法對該方向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對專業方向的認知仍然比較模糊。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經濟學專業教學過程過于強調理論性,在專業過程結構以及課程安排上又強調學科理論的完整性,導致了在教學中理論與實際脫節的現象。這種培養方式使學生觀察現實經濟問題、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不足。在實踐教學上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忽視了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部分實踐課程并沒有真正付諸實施。而在實踐中,由于缺乏實踐基礎,實踐能力往往較弱。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很難從事專業實踐,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就業。就業后,也往往難以迅速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
基于此,處于轉型發展期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并提出有針對性、具備可復制推廣性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從而適應新的人才培養要求。
校政行企協同育人模式是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強調學校、政府、行業、企業四大主體協同,從而為社會培養專業素養高,適應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其中培養目標的制定是前提。
就經濟學專業而言,以未來的職業需求為導向、以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為目標的知識體系設計較為合理?;诖?,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探索專業課程結構、課程體系設置的規律,本著地方院校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宗旨,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動態要求,對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學計劃、課程體系設置進行改革與創新。在加強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體現出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辦學特色。
綜合素質包含了專業素質和非專業素質,專業素質的培養歷來受到重視,是專業教育的根本。知識體系重構并不是動搖其根本地位,而是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知識教授,通過實訓等提高其專業技能。另一方面,非專業素質的提升通??梢酝ㄟ^開設多樣化公選課、學術報告,組織科技文化、學科競賽等活動來拓展視野、活躍氣氛、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鼓勵學生進企業、去農村,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以了解真實社會,提高服務社會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社會基礎。
本科院校辦學模式同質化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異質化之間難以協同,明確培養目標是地方院校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高等教育模式泛化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背離,本模式提出的知識體系重構、專業技能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三位一體”培養目標是適應社會需要,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理性回歸。
高等教育規模擴張背景下“教本教育”與教學資源不相匹配,向導學型“學本教育”轉變是順利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的方向。傳統精英高等教育階段,毛入學率極低,以教師為中心實施“教本教育”可以滿足學生培養的資源需求。然而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學生的人均教學資源,教學質量必然受到影響。尤其面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多樣化需求,教學資源更顯稀缺。本模式的應用效果表明,以學生為中心,實施以導學為核心的“學本教育”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向。
傳統高等教育重視理論,學生存在學術性和職業性的二元對立,協同育人機制的實施是應用型本科院校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很多地方院校雖然觀念改變,但培養模式依然照搬重點高校模式,培養趨同,缺乏特色,學生就業競爭力不足。本模式倡導的利用三峽庫區資源,對接三峽應用研究,校政行企多層次合作、協同育人有助于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傳統精英高等教育階段,毛入學率極低,以教師為中心實施“教本教育”可以滿足學生培養的資源需求。然而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學生的人均教學資源,教學質量必然受到影響。尤其面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多樣化需求,教學資源更顯稀缺。本模式提出轉型院校應開展“導學型”教學,學生在初步閱讀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教師參與討論,提出指導性意見。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思考并提交相應成果。這一過程中,學生學習主動性加強了,并且能將零散的知識有機地整合,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因此得以提高。
人才培養方案合理,教學方法得當,需要一套有效的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作保證。需要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重點制定實驗、實習、畢業設計等主要環節的質量標準,定期評價教學質量并及時反饋;不斷改進監控體系,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對教學工作進行監督;明確教師參加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工作的責任和相關待遇,以及合作企業兼職導師的身份和待遇,定期予以考核。開展教師評學、教師座談會等工作,聽取各方面對創新模式的意見并進行動態調整。
其一是鼓勵專業教師團隊積極承擔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委托的規劃、調研、咨詢項目。通過科研與教學的相互促進,并把成果進行本地化轉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其二是建立學生實踐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形成相應調查報告或咨詢報告。其三是邀請當地企事業精英“進學校、進課堂”。可根據專業發展狀況,每年舉辦1~2次大型學術交流會議,邀請相關領域專家來校圍繞本專業予以探討,或經常性邀請企事業、政府人員到學校講學、作報告,有針對性地提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待解決的問題并引導師生展開研究。對于研究生培養而言,可聘請地方政府領導、行業精英、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為兼職導師,與多家單位建立合作培養關系,深化校企合作。
[1]蔡堅,嚴飛.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經濟學專業學生實踐模式探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9).
[2]景維民,周立群.經濟學人才培養目標模式創新的實踐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8(1).
[3]王琳瑋.基于校政行企協同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科技創業月刊,2017(2).
[4]劉占柱,尚微微,徐玲.卓越人才培養路徑的研究與實踐——以吉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6(2).
[5]蔡志奇.應用型本科協同育人模式多樣化芻議[J].教學研究,2014(4).
[6]趙鋒.高職院校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9).
G646
A
1008-2549(2017)07-0016-02
重慶三峽學院2016年高等教育研究校本項目“基于我校校政行企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GJ201606);第八批教改項目“微課程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經濟學’課程為例”(JG160822);“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背景下重慶市產教融合機制研究”(JG1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