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思政部)
高校思政課如何應對慕課帶來的挑戰
■趙蕾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思政部)
目前,慕課這一全新的在線教育形式已經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并得到了廣泛認可。針對慕課給高校思政課教學帶來的挑戰,教師應當積極面對,把傳統教學與慕課進行積極有效的結合,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步伐。
慕課;思政課
慕課(MOOC)是一種新型的在線教育形式,是任何人都可以注冊使用的在線教育新模式,被稱之為人類印刷術以來關于教育的重要發明。這種以數字化、網絡化為特征的全新教學模式,在中國發展勢頭迅猛。Coursera是全球最大的開放式在線教育平臺,2015年Coursera上注冊的中國用戶已經超過100萬人。2013年,被稱為中國慕課的元年,清華、北大、復旦等國內一流院校紛紛宣布加入慕課的行列。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內大學課程加入了慕課的行列。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慕課大潮中,如何迎接挑戰、抓住機遇,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是值得我們思政課教師深入思考的緊迫課題。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90后”大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已經不滿足于僅僅“以教為主”的課堂講授。“大班授課”“出勤率低”“抬頭率低”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如何讓思政課教學效果真正達到入耳、入腦、入心,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都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當今時代,人們的利益日益多元化,思想觀念也隨之多元化。國內外的各種思潮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學生在教學環節接受教師傳遞正能量的同時,也會受到其他途徑種種非馬克思主義乃至反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的影響。在各種思潮和復雜的社會現象背景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多樣中求得共識,加大對理論和現實問題的闡釋力,在思想多元化中確立主導,這些都是思政課教學面對的現實難題。
當今時代,知識急劇增長,網絡呈現“信息爆炸”之勢,學生在信息獲取方面并不遜色于教師。思政課教學作為公共必修課,要面對各種不同專業背景的大學生。授課內容不僅要與時俱進、常講常新,而且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科背景進行講授方式的微調,這就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針對學生提出的一些網絡新名詞及現實新問題,常常更使得思政課教師面臨“新”知識短缺的嚴峻挑戰。
慕課的教學模式包含講授、討論、作業、反饋、評價、考核等基本環節,具有開放程度高、可重復收聽收看等特點。這些特點不同于以“教”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體現的是以“學”為主的教學價值取向。研究慕課的新技術和新手段,與時俱進,改革思政課陳舊的教學形式,是思政課適應新形勢的必由之路。
由于慕課上在線講授的教師團隊通常是由知名高校的教授主講,對普通高校學生而言具有更強大的吸引力。如果思政課教師不能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手段,仍然按照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就會產生“既然網絡上有更高水平的老師的講授,那在教室里聽講還有什么意義呢?”的想法。所以,教師不僅要提高理論講授深度,還要想辦法提高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在課堂講授中加入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鮮元素”。
怎樣有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強教師教學方式的時效性,一直是廣大思政課教師教學改革關注的熱點問題。在信息化、網絡化的大背景下,拓展慕課在思政課教學領域的應用是大勢所趨。對于高校思政課而言,慕課是機遇也是挑戰。慕課背景下的思政課程是通過更廣闊的互聯網渠道向網民介紹真實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是一種崇高的理想信仰,更是一個嚴謹的理論體系。在此背景下,思政課應該主動出擊,宣傳馬克思主義真理,大力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占據網絡主陣地。
高校思政課教師要認真研究慕課帶來的新變化,積極應用現代教學技術,在實際教學中探索慕課與學校課堂的有機結合,探索如何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傳統的思政課教學,強調教師主體地位,側重在“是什么”等知識傳授層面,較少關注“為什么”“怎么樣”等學生認知層面。思政課教學不僅要解決教師“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還要解決學生“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在預習環節,讓學生觀看慕課相應內容,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的解答學生預習中發現的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師生間進行深入的分享、探討,達到真正解決問題的目的。慕課問題導向式的教學設計模式以及對學生問題的高度關注是我們應該借鑒學習的重要方面。思政課教學要讓學生覺得有意義,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激發他們學習理論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技術改革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服務的,對于高校思政課而言,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根本教學目的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目標是要結合學科本身內涵和網絡資源共享這兩大特點,實行混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式不是簡單的課程研討,是這兩種方式有機結合。在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開展小班化的學生研討,達到“傳馬克思主義真諦、解理論現實之惑”的教學目的。
慕課的教學方式一般以微視頻為主。根據知識點設計視頻,時長一般在15分鐘以內,符合學生的記憶曲線。教師需要重新進行教學設計,將原有知識點打散,再進行串聯,并且在其中穿插練習和討論,增強師生間的互動。通過設計不同的專題,把“微課”串聯整理形成一個個內容精短的知識鏈。有些“微課”設計由多個小問題連貫而成,模仿網絡游戲里的通關設計模式,每隔幾分鐘視頻會暫停,彈出問題。學生如果回答錯誤,就無法繼續新知識點的學習。這種設計模式,能檢測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學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隨時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每一專題既要合理地控制時間,又要巧妙地設計問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大數據時代,“以學為主”教學理念的貫徹,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高超的信息梳理能力。
目前,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教育等課程。這些課程涉及眾多學科的理論知識,擔負的教育職能遠遠超出一般課程。思政課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往往要扮演“萬事通”的角色,這就使得教師只有具備這些“復合”技能,才能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里明辨是非、去偽存真。
慕課的制作耗時耗力,需要教育部門、學校的政策扶持和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絕不是靠一個教師“單打獨斗”就可以完成的。共享課程采用的是混合式的教學模式,慕課教師們采取團隊作戰的形式。教學團隊由主講教師、教學點負責教師和助教組成。主講教師的職能是指導團隊建設,在網絡上集中回答學生提問,適時開展面授。教學點教師負責常規班級教學,指導助教工作。助教負責組織班級討論。[1]由此可見,想要打造精品思政慕課絕非易事,除了教師自身的努力外,還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技術支撐和團隊協作才能真正實現。
高校各門思政課是面向所有的本科學生都要開設的基礎理論課程,適宜開發成共建共享的精品慕課。按照課程內容設計出一個個短小精悍的“微課程”,每一節“微課”像一粒粒珍珠,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串聯起它們,形成一串串光彩奪目的“項鏈”。在校園網絡學習空間平臺,除了讓學生觀看“微課”視頻,加深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外,還可以通過網絡討論、網絡答疑、每章測試、提交作業等形式,讓學生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教師指導學生課下觀看“微課”課程,課堂教學以“答疑解惑”為重點,回答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后產生的問題,對課程內容進行分析總結。采取混合教學模式,實現翻轉課堂。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在課堂外接受思政理論課的新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學生的課程參與度,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實現知識內化。“混合”教學模式以學生問題為導向,可以增強思政理論課的互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思政理論課的興趣和成效。[2]
在慕課社區里,由于學生多采用化名,反而容易使得他們敞開心扉,提出一些尖銳問題,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的解答,從而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鼓勵學生拍攝一些微視頻,與大家分享;鼓勵他們在慕課社區平臺發表自己的觀點,嘗試解答同學疑問,積極參與討論。在慕課的“自媒體”上,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交流,不時會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的“思想火花”,教師及時的肯定會極大地提升他們的學習成就感。
總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過程是復雜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需要在摸索中前行。面對新挑戰,以深化改革的思路妥善應對。只有科學合理地利用慕課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在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的積極作用。
[1]繆晨霞,孔悅.探索“中國式慕課”[DB/OL].http://news.k618.cn/attention/201310/t20131005_3977540_4.html.2015-07-28.
[2]郭蕓,白琳.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研究—慕課對教學模式改革的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4(06):61-64.
G642
A
1008-2549(2017)07-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