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利娟
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問題越發突出,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生態”一詞就理所當然地進入人們的視野,“綠色化”成為人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更加突出地介紹了綠色發展的重要性,綠色發展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介紹了綠色運動興起的背景、發展歷程、中國綠色發展的演進,通過對西方綠色運動及中國綠色發展的研究,結合中國當前具體實際,提出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綠色發展的相關方法。
關鍵詞:綠色運動;綠色發展;啟示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1-0007-02
自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人與自然之間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聯系,人類經歷了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及生態文明時期,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也從原來的敬畏、利用、掠奪轉變為如今的保護,這種態度的轉變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對自身行為的不斷總結。工業社會以前,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斷在自然界中尋找資源,憑借自己的智慧一步一步揭開自然的奧秘,對山林的開發、草原的開墾、動植物的捕獵和采集等等,人類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自然的破壞、環境的污染,但是那一時期的破壞并沒有超出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因此人與自然一直處于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但是工業社會之后,人與自然的問題逐一顯現,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更加深刻,人類追求和諧發展的愿望也更加強烈,正是這樣一種愿望使得綠色運動嶄露頭角,人們對環境的保護也由此展開。
一、“綠色運動”的背景及發展歷程
工業社會時期,各種新型機械設備、技術不斷涌入市場,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人們利用新的科技大肆開采煤礦、掠奪森林,不斷排放廢氣廢水等污染物,嚴重超越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生態系統遭到極大破壞,全球性的環境生態危機逐步浮現。面對一系列危機的出現,人們開始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綠色運動由此開始。
綠色運動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一種綠色生態運動,是人們為緩解環境問題所采取的一種保護運動。綠色運動者大多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他們認為“不僅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存在根深蒂固的矛盾,而且生產過程據以同整個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矛盾”[1]。認為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新型生態社會主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綠色運動將生態與環境問題展現在世人面前,喚醒了人們的危機意識,是對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時期出現的環境問題的思考。
綠色運動從萌芽到發展再到完善經歷了艱難的歷程。最早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的海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遜無意中發現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再像以前那樣生機盎然,不再有鳥語花香,我們的春天變得異常寂靜,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這一切都與農藥的使用脫不了關系,因此她花費大量的時間著作了《寂靜的春天》一書。該書以大量的事實揭露了農藥污染對自然環境中一切生命包括人類的嚴重危害,給人類發展敲響了警鐘,喚醒了世人的環境意識。這本書揭開了“生態學時代”的序幕,也為綠色運動奠定了基礎。
到了20世紀70年代,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國際性民間學術團體——羅馬俱樂部,提交了它的第一個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對處于高增長、高消費的“黃金時代”的西方世界發出了關于“人類困境”的天才預言。如果西方世界仍以現在這種方式發展下去,那么西方的“黃金時代”將很快消失,世界也將陷入不可挽救的困境之中。這一預言在當時引起了一片嘩然,更多的人加入到環境保護中去,綠色運動也得到較為廣泛的發展。70年代中期,法國批判思想家安德烈·高茲發表了《作為政治的生態學》一書,第一次試圖把政治生態學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從生態學的角度批判了當代資本主義。高茲的主要任務就是促進社會主義和生態學的和解,反對資本主義的環境主義,而不是創建一套完整的生態或綠色思想[2]。這一思想促使許多社會主義者把改善環境列入社會主義構想中,促進了現代環境保護的發展。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綠色環境事業走向全面政治化。綠色運動向政黨政治轉向,即從以群眾運動為主體發展到以政黨政治為主體,生態問題開始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3]。綠黨政治的發展將綠色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綠黨組織的介入使得綠色運動不僅在西方國家內部而且在國際上也發揮了較大的影響,各國都開始注意到綠色運動,開始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至此,綠色運動發展到完善的階段。
當時的綠色運動一般采取生態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主張人類的一切運動都要以適應自然和自然法則為出發點,反對一切現代技術,否認任何形式的人類中心主義[3]。在今天看來這種思想是有很大局限的,但對當時的世界來說,特別是在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幾乎一片空白的階段,綠色運動的蓬勃發展為世界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借鑒,在人類環境發展史上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中國綠色發展的演進
在全球生態問題彰顯的時期,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經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有發展就會有污染,中國的環境問題也相當嚴重。20世紀80年代西方綠色運動開始引入中國之時,便得到了中國學者的關注,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被廣泛接受和認可,中國人民也開始采取各種政策措施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2015年,“綠色發展”一詞被正式提出,但是在這之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這兩種思想可以說是與其一脈相承,可以被認為是綠色發展的前身。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于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簽署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有關環境保護問題的協議,中國政府也向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與發展報告》,系統回顧了中國環境與發展的過程與狀況,同時闡述了中國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立場和觀點。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由此展開。在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生態文明被寫入大會報告,生態文明作為一個理想目標,指引著我國政府做了大量的實踐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其講話中給出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其中,最重要的是“經濟發展決定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態環境決定人們的生存條件”[4]。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是其他國家前所未有的。在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提出來,并開始被人們重視。隨著環境問題的突出,綠色發展刻不容緩。
從可持續發展到生態文明再到綠色發展,中國的環境保護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色發展思想基于全世界范圍內的綠色發展潮流,是在我國資源危機與環境惡化日趨嚴峻以及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背景下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綠色技術、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發展綠色消費、改善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等都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也對中國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當今環境問題頻發,全球性災難也越來越多。全球環境變暖、溫室效應、沙塵暴、水土流失、酸雨等等問題,使人們更加重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全球生態危機的背景下,綠色發展理念應運而生,指導著我們朝著人與環境共贏的方向發展。
三、中國綠色發展的啟示
由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我們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是自從人們開始意識到環境問題時,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東方國家都表現出對環境的重視。環境遭到破壞已是既定的事實,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采取措施遏制環境問題的繼續惡化,在實現人類經濟發展的同時,尊重和保護環境。環境問題實質上是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消費模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改善消費模式[5]。從多個角度采取多種措施實現綠色發展。
1.政府方面。政府作為主導力量,發揮著強有力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尋求綠色發展。這些政策的推行促使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綠色發展,也使綠色發展面向廣大群眾。但是政府在發揮指導作用的同時,應該加大立法執法力度,建立完整的政策體系,彌補法律空缺,對遵循綠色發展的行為予以鼓勵,對不遵循綠色發展的行為實行嚴格的懲罰,只有立法與行政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推行新的政策。
2.公眾方面。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的主體,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各項政策的實施,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才能更好地發展,只有人民群眾全面參與才能取得更大更好的效果。因此,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加大對人民群眾的教育宣傳力度,讓每個人充分了解綠色發展,讓人民群眾成為政策的主要實踐者,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
3.企業方面。21世紀以來,各類企業為推動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企業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對環境的破壞,各種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成為如今環境形勢嚴峻的主要源頭。因此,要實現綠色發展就必須從源頭抓起,對各種嚴重破壞環境的企業進行整治,嚴格限制污水毒氣的排放量,加強企業改制,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行為,實行污染與治理同時進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嚴格保護環境,自覺踐行綠色生產。
4.技術方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展,任何一項政策的推行如果沒有科技作為支撐都很難發展下去。我們要重視對知識分子的培養、對高新技術的研發,勇于嘗試新的技術,用先進的技術作為綠色發展的保障。
5.媒體方面。現如今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各種新聞娛樂消息都可從中獲得,傳媒輿論成為主導人們思想的重要手段。正確的輿論可以引導人們走向積極健康的生活狀態,我們應充分利用傳媒的作用,引發人們對綠色發展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加入綠色發展潮流。
當然,綠色發展絕不止于此,我們應該吸取綠色運動的經驗與教訓,繼續學習其中符合當代發展的理念方法,在實踐的基礎上繼承與發展,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方法論,不斷指引我們朝著綠色發展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加]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2]余維海.生態危機的困境與消解:當代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表達[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徐艷梅.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綠色發展與創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5]郇慶治,高興武,仲亞東.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