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漢 趙焱焱
摘 要: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很多,而斯大林模式的弊病—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則是其解體的根本原因。蘇聯的崩塌對社會主義國家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帶來了惡劣影響,因此我們需以史為鑒。
關鍵詞:蘇聯解體;斯大林模式;啟示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1-0034-02
1991年12月8日,伴隨著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簽署“明斯克協議”宣布成立獨聯體,至此,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宣布解體。盡管我們感到惋惜,但是歷史不會回流,重要的是分析蘇聯解體這個政治悲劇的原因,及其背后相關聯的因素,給當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啟示。
一、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分析
近年來對蘇聯解體原因的研究文章很多,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蘇聯的解體是“諸多因素的社會合力作用的結果”[1]。但是在探討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時出現了分歧,分歧最大的便是“斯大林模式說”—一種歷史問題和“蘇共蛻變說”—一種現實問題。
“斯大林模式說”即蘇聯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導致了蘇聯的解體。斯大林模式在戰時取得了快速建設國家基礎設施和重工業的偉大成績,但是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就顯現出了極度僵化的缺陷,并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這種體制使得蘇聯的思想理論滯后,沒有科學的理論做指導,長期處于教條主義,沒有正確的實踐活動。從斯大林開始一直到戈爾巴喬夫等蘇聯領導人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建設上各有一套,沒有科學的認識。經濟方面,得力于早期斯大林模式的優勢,故步自封,在后期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矛盾。政治方面,體制僵化,以黨代政,政府形同虛設,這嚴重挫傷了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削弱了政府的政權基礎。此外中央高度集權,個人專權現象嚴重,干部隊伍老化,老人政治現象嚴重。這種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積重難返,導致了蘇聯的解體。蘇聯作家斯拉波夫斯基認為,整個20世紀的“俄羅斯”一直處于變革和轉型狀態,因為斯大林、赫魯曉夫等蘇聯執政者盡管實行的都是社會主義,但實際上歷屆執政者的政策并不具有繼承性,斷代甚至否定,這對蘇聯來說是一大災難。而戈爾巴喬夫剛上臺時,“蘇聯經濟改革的主題就已擬定(安德羅波夫已開了個頭,契爾年科也沒有表示反對)”[2]。戈爾巴喬夫也曾多次強調,“由黨的第二十六次代表大會和隨后召開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制定的戰略方針的繼承性”“永遠都不改變”[3]。從蘇聯作家和戈爾巴喬夫的觀點和發言對比可以清晰發現,關于斯大林模式以及蘇聯政策的斷代及繼承性問題,二者在認識上是存在著分歧的。我們從蘇聯的歷史可以發現,蘇聯的政策還是存在著繼承性的,比如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其他諸如以黨代政,領導人職務終身制等一直延續著,說明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經濟體制一直延續著,否定斯大林并沒有推翻斯大林模式,所謂的徹底否定斯大林也是對斯大林在任期間施行的大清洗,冤假錯案等的否定。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作的《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也并沒有否定斯大林模式,因此,斯大林模式在戈爾巴喬夫改革之前是一直作為政策延續下來的?!皬目傮w上看,如果把斯大林執政時期的蘇聯政治經濟體制看作是極端型的蘇聯模式的話,那么,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等領導人執政時期(戈爾巴喬夫執政之前)的蘇聯政治經濟體制,則可以看作是改良型的蘇聯模式?!盵4]“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改革只是去掉了極端型蘇聯模式中的一些極端的東西,蘇聯模式的框架和精神實質基本上保留了下來?!盵5]在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改革之后,斯大林模式算是被否定了,雖說戈爾巴喬夫也談繼承性,“由黨的第二十六次代表大會和隨后召開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制定的戰略方針的繼承性”“永遠都不改變”[3]。但是這是黨的第二十六次代表大會以后的繼承性,并沒有關聯到斯大林以來的政策繼承性,這是“改向”了的繼承性??墒歉隊柊蛦谭虻母母镫y道不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推動嗎?“戈爾巴喬夫的上臺是歷史的選擇,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也是社會的需要。”[6]蘇聯社會發展已經到了不進行改革就難以為繼的歷史關頭?!案母镆殉蔀橐环N生存需要,沒有別的辦法能使國家擺脫這種魔圈”[7]。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倒逼著蘇聯進行改革,只是歷史的重任落在了戈爾巴喬夫的身上。身為蘇共領導人的他,已經蛻變成了特權階級和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他的“新思維”改革核心是人道主義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改革,實質已經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指導地位,成了追求西方普世價值——承認全人類的價值觀的優先地位,即成為人類的生存、人權的代言人,成為葬送蘇聯的罪人。這也是另外一個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說法“蘇共蛻變說”,即從赫魯曉夫集團到戈爾巴喬夫集團逐漸脫離、背離乃至最終背叛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顛覆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從赫魯曉夫開始徹底否認斯大林,走上修正主義的道路,到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的改革,蘇共已經徹底變質,從一個為蘇維埃大眾的黨,逐漸變成維護特權階級的黨,最后干脆“改向”,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喪失了政權的合法性。本人的觀點則傾向于第一種觀點,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積重難返,后期的改革未解決實際問題,在真正解決問題時,卻又出現了嚴重的偏離,直接導致性質的根本變化,不再是馬克思主義堅持的社會主義,喪失了政權的合法性。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受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推動的,蘇共的蛻化變質,也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就了一大批特權階級,只知道維護自身的利益,放棄了國家利益、黨的利益,正是這些蛻化的精英階層,在實施改革的過程中,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放棄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因此,“蘇共蛻化說”也只是其他諸如民族沖突、政治腐敗等原因中的一個。
二、蘇聯解體的啟示
(一)社會主義國家必須牢牢抓住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
蘇聯解體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戈爾巴喬夫的“人道主義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改革,從赫魯曉夫開始的修正主義到戈爾巴喬夫拋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轉向資本主義,本質就是拋棄原有的意識形態,這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就是要堅持意識形態的繼承性,牢牢抓住指導思想不動搖。馬克思曾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社會意識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盵8]蘇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解體導致了蘇聯人民思想的混亂,最終導致蘇聯的崩塌。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上,我們還必須在其原要旨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創新,否定修正主義和“轉向”,要避免馬克思主義的僵化和教條模式。從蘇聯解體的教訓我們可以知道,意識形態作為指導思想,在社會上具有強大的社會整合和社會動員能力,如果引導不暢,導致意識形態在社會上的傳播扭曲或者意識形態的傳播失靈,這對社會的穩定、國家政權的穩固會有致命的打擊。對于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必須加強意識形態的建設,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使廣大人民群眾堅定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
(二)正確處理穩定與改革的關系
人們常說穩定壓倒一切,但是故步自封的穩定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激進的改革處理不好則會斷送舊有的發展成果,這就必須正確處理穩定與改革的關系。蘇聯作家斯拉波夫斯基對蘇聯處于變動不安的轉型狀態十分不滿,他認為“當進行沒完沒了的改革(其實不是改革,我把這叫作‘運動,即短期且沒有前途的活動),這對國家很不好”[9]。這也強調了國家長期處于變動時期的危害,穩定的重要性。但長期處于一種穩定的狀態又有不思進取,守舊的嫌疑,如若這種穩定不能跟隨時代的潮流,又會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因此必要的改革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必需的。這種改革應該是一種穩健的改革,且注重歷史,注重歷來的政策延續性,又有創新,社會主義國家需要的是穩定基礎上不“轉向”的改革。
(三)正確看待歷史
歷史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一定時期的歷史是各種環境等綜合造就的結果。自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作的秘密報告開始,全盤否定斯大林,令蘇聯的社會思想混亂,對斯大林的否定也導致歷史虛無主義的興起與發展,各種對蘇聯歷史、社會、工農業成就、領袖人物的懷疑不斷涌起,對斯大林的否定也否定了蘇聯那一段的歷史,否定了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導致了那段歷史的空白,這也是引起蘇聯青年人處境窘迫的原因,“他們不斷地被灌輸這樣一種思想,即: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是一部骯臟的歷史,沒有任何人性、任何英雄和卓越人物?!边@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年輕人進行西化的一個重要由頭,清朝的思想家龔自珍先生就曾論斷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薄笆反娑鴩?,史亡而國亡?!币虼宋覀儽仨氄_看待歷史,辯證地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三、結語
蘇聯解體至今已經二十多年了,導致蘇聯解體根本原因的“斯大林模式”對俄羅斯、社會主義國家、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還未消退,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當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定要認清現狀,不放松警惕,以史為鑒,從各自的國情出發,建設有各自國家特色的社會主義,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開創共產主義事業的新未來。
參考文獻:
[1]梁云僮,郭飛.蘇聯演變與經濟改革研究[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1.
[2]大衛·科茲,弗雷德·威爾.來自上層的革命——蘇聯體制的終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67.
[3]沈志華.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30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498-520.
[4]邢廣程.目標偏移和結構缺陷——從系統的觀點研究蘇聯模式[J].東歐中亞研究,2001(2).
[5]史蒂夫·D·伯拉德.吹口哨的小蝦米:俄羅斯——半路殺出的民主[M]//霍華德·威亞達爾.民主與民主化比較研究.榕遠,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8.
[6]朱秀芳.戈爾巴喬夫現象的歷史詮釋——再析蘇聯解體的深層次原因[J].俄羅斯研究,2009(4):122.
[7]瓦季姆·阿列克謝耶維奇·佩切涅夫.“戈爾巴喬夫現象”的背后[M].田永祥,等,編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269.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9]李新梅.當代俄羅斯作家記憶中的蘇聯解體——俄羅斯作家訪談錄綜述[J].俄羅斯研究,201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