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梅
持之以恒督查 推進養成教育
周紅梅
從班主任的角度而言,我們“主要培養(中學生)智慧型習慣,主要涉及思維方式、情感反應、心理反應傾向等,如做事有計劃、三思而后行、實事求是、質疑等。”這里,筆者試圖探討一下督查對于習慣養成的效用。
班級里總有些學生或者小組不能完全執行班級管理意志,致使班級工作受到影響。粗暴的批評不是最佳選擇,在恰當的時間進行恰當的督查則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一旦在特定的時間節點連續持久地完成某種事物,就會形成條件反射,發展成潛意識,最終養成自然而為的習慣。
初一年級學生剛入班時,由于他們來自不同的學校,又懶散了一個暑假,所以,他們打掃衛生的習慣還沒有形成。筆者一開始怒火中燒,但轉念一想,這一群孩子到底還是頑童啊。于是,我讓班干部為全班學生分好工,規定了打掃、檢查時間。而我不動聲色地按照預設的時間點督查,一天兩天,最終發現了常常“忘記”打掃的學生,再重點督查他們。不出一個月,學生們再也沒有因為這點而影響整個班級形象了。以至于后來,一到督查時間點,我一旦出現在此時此刻,有的學生不自覺地問:“班主任您來督查衛生啊?”我回答到:“是啊,我養成習慣了!”
由此可見,一件瑣碎的管理細節,我們按照同一個時間點,反復地督查,就會形成強烈的刺激,從而助力學生養成習慣。
同一個督查目的,選擇不同的場合,其效果會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這一方面考驗班主任的管理智慧,一方面考驗學生的忍受度。如果二者不能和諧地統一起來,必然產生對抗,影響師生關系。
張鳳林同學老是拖拉作業,各科教師都對他失去了耐心。其實,從張同學的實際情形看,他反應機敏,常常找理由為自己開脫,他的成績本應該名列前茅,因為他拖拉、丟三落四的壞毛病,已經漸漸拉大了與優秀學生的差距,科任教師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為班主任,我必須采取措施,挽救張同學。我針對張同學拖拉作業的情況,加強督查。考慮到他的自尊心特別強,督查時,我總是把他悄悄地找到僻靜處,和顏悅色地詢問他的作業情況,一科一科地盯,一次次地查,一點點地把他往前推。就這樣,張同學的作業終于與其他學生同步了,學習態度也端正起來。如今,張同學再也沒有拖拉作業,總是按時完成,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假如選擇公開場合,勢必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必然會招致學生要么自暴自棄,要么激烈對抗的后果,這當然不利于好習慣的養成。
督查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督查什么,如何評價和利用督查結果,這些問題都需要班主任認真對待,以從中找到切入點和突破口。因此,我們針對學生某種行為需要分析其成因、表現,發現其錯誤或不妥之處,然后才會對癥下藥。
課間操進行中說話、打亂是初中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常犯的壞毛病。我們不能一味地采取壓制的方式,這容易引起學生的消極反應。那么,又如何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呢?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從本質上分析,“孩子不專心,通常表現為兩種情況:其一是注意力飄浮不定,專注的目標會經常轉移;其二是心不在焉,常沉浸于白日夢而忘記眼前的事情,后者其實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只是將注意放錯。”所以,我們首先不妨將這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筆者一方面觀察,一方面拍攝,隨機在當天抽時間反饋。不守紀律的學生看到自己的表現也情不自禁地笑起來,等待他們笑過后,我讓他們說說心里話。我自己也養成了習慣,一旦課間操時,便拿出手機進行拍照,并且收集起來,上傳網絡空間。學生們自然也會開心地圍觀,看看自己有沒有上鏡。就這樣,不需要我多說什么,孩子們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老老實實地做好課間操。
習慣養成當然不是一日之功,班主任必須付出足夠的智慧和耐心,采取最貼近學生實際的策略和方法,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但是,無論哪一種,都離不開督查。經常性的督查既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特殊的陪伴,會因為陪伴而促使學生的好習慣逐漸養成。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新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