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開設開放型課堂,讓教學熠熠生輝
■王海濤
當前,課堂教學需要學生以開放的視野與胸懷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因此,教師應該努力創設開放型的課堂,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受、表現與創造的契機,激發學生的激情和動力,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以開放的姿態促進學生的內在發展和素養提升,促進學生鑒賞、表現能力的提升。
教師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需求出發,采取引導、啟發的方式,通過創新的教法、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樂于參與,從而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到對美的熏陶的感受之中。
例如,教師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先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入手,設置問題:一年四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有哪些?其中,最常見的顏色又是什么?由于有自身的經驗作為支撐,學生很快進入到教材內容的情境之中。隨后,教師又為學生播放了一年四季各個不同季節的視頻資源。教師則順勢揭示內容,導入新課,學生保持了高漲的興趣,正式進入到教材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去。
教師通過回憶生活經歷,激活了學生原發性的認知經驗,再借助形象直觀的視頻資源,有效地調整了學生的認知動力,為后續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基地,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布魯諾曾經指出:學生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發現者,每個學生都有主動探究和發現的愿望。因此,對客觀世界和事物的感知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對感知的事物進行選擇、轉換,還應該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適應相應的環境,形成獨立且具有個性的審美氣質。
例如,教師首先為學生出示了大量在生活中常見的花朵,引導學生通過各個不同的細節來感受自然界真實之花的美感。將藝術創作的花與自然界中的花進行了對比,讓學生認識到通過藝術化創作手法展現出來的花有著怎樣不同的特點。教師著力引導學生從色彩的和諧、線條的柔美、形態的多樣等不同的角度展開觀察,從而意識到藝術的創作有著作者濃郁的想象和創新色彩,也為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和維度進行了觀察與體悟提供了契機。
教師給予了學生豐富認知體驗空間和開放性氛圍,引領學生不斷深入體悟,有效地歷練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事實上,學生自身的體驗理解與主體性的參與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完全不可分割的。教師可以在體驗理解環節中來獲取相應的美術知識,并在遷移性的訓練中,促進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與感知,從而增強學生的認知體驗。
例如,教師強化學生體驗理解板塊的教學。首先,教師為學生出示了草莓與西紅柿,要求學生觀察其共同的顏色——紅色;而后,在它們周圍尋找出與紅色相近的顏色,如粉紅、玫瑰紅等;緊接著,再為學生出示橙子和卷心菜,讓學生討論它們自身的主色以及相近色。然后,教師則引領學生借助這些自然界天生形成的色彩搭配,感知它們存在的搭配效果,關注色彩的美觀與和諧。
教師并沒有一味機械生硬地強調同一個物體之中顏色漸趨變化,而是借助生活中現有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體驗、理解,形成感性的認知,而后在遷移性的練習中,不斷強化學生的體驗能力,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新課程改革一直都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其中學生之間相互研究、彼此探討、信息交換的方式就是實現這一環節的主要形式。
例如,教師在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相應的要求和知識之后,組織學生進行了這樣的探究與討論:對于每個生命個體而言,“將來”意味著什么?教材中的范例作品中,作者又是怎樣來表現自己“將來的”?你從中學習到哪些思考的方式和表現的技巧?你又準備怎樣來表現自己的將來呢?在學生交流分享自己學習所得的基礎上,他們也將自己預想的表現手法進行了交流與匯總,并在彼此提出建議的基礎上,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教師并沒有生硬、強行地灌輸學生統一的方法,而是引領學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中分享智慧,修改建議,整合了教材、同伴等多種渠道,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學生學習、遷移、練習的基礎上,教師要強化對學習過程和結果的雙重評價,旨在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
例如,教師在學生感知、體驗之后,讓學生利用十二生肖中的一種動物進行富有創意的生肖郵票設計。在學生完成了之后,教師則選擇了幾幅較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通過實物投影的方式加以呈現。在組織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邀請了作者先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介紹,闡述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以及自己的創意;然后,請學生在觀察、聆聽的基礎上進行互評,尤其是在評價的基礎上,針對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議:如果我來展現這個主題,我可能會從怎樣的角度來設計;最后,教師在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的基礎上,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整體性的評價,并對其他學生提出的創意進行完善。
全體師生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不僅關注了學生自身的作品,而且也嘗試著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了不同的建議。這樣的評價過程,不僅對被評價者是一種學習,同時對提出評價的學生也是一種能力的考量與歷練。
總而言之,教學決不能陷入刻板、機械的模式之中,而是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努力開設營造開放的課堂質態,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天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