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映勇
淺析高中歷史教學新課導入策略
■許映勇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良好的課堂導入是十分重要的,其既能對學生之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憶,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還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歷史學習的進程當中,最終完成教學目標。筆者提出幾種相對較為實用的課堂導入策略,以便于更好地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水平的提升。
故事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不二法寶,在新課開始之前進行故事化的導入,無疑能夠在第一時間有效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在娛樂的過程中完成學習的任務。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必修1中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一新課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講述秦始皇的故事:在戰國后期秦國一統天下,這時候秦始皇認為過去的“君”“王”“帝”等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地位的尊崇和有史以來獨一無二的功績,所以下令讓大臣們討論出一個合適的稱號。大臣們經過了一番議論,認為秦始皇的功績五帝都有所不及,建議秦始皇采用天下間最尊貴的“泰皇”作為稱號,但是秦始皇聽到這個稱號之后,感覺并不滿意。所以,他只是采用了其中的一個“皇”字,隨后又將五帝的“帝”字放在一起,并稱為皇帝。從此以后,皇帝也就成為了對我國封建社會中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在講述這一歷史故事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集中,了解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過程中的功績和貢獻。這一節的新課,主要講述的就是秦始皇所創建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在這樣一個故事的引導下,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夠對教材文本中的內容產生興趣,想要去深入挖掘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的重要原因,也就能夠對于秦朝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的概念和內涵進行深入的剖析,最后有效地完成整個的課堂教學目標。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文本中內容繁多,每節課的內容和結構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在新課導入和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進行有效的區分。一些課程中的人物線索相對來說較為明顯,所以從人物自身或是和與其相關的人物進行導入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述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就可以講述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等人物;在講述辛亥革命的時候,就可以講述孫中山;在講述俄國的十月革命的時候,就可以講述當時革命的指揮官列寧。以人教版必修3的第一單元中的第一課百家爭鳴的課堂導入為例,在教師提出人物的時候,學生就能夠有效地回憶起自己所學習過的知識。在進行初步的人物引入之后,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其中就包括:老子為什么可以被稱之為“圣人”,老子有哪些篇章是比較著名的,《逍遙游》和老子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墨子除了提出兼愛非攻這一思想,還在哪些方面有所成就等。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學生就會感覺到自己所知的內容較少,求知欲也在這一時刻高漲,教師就可以順其自然的過渡到新課的教學當中。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多媒體已經進入到課堂之中,并且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歷史課堂上很多教師并沒有體會到多媒體的優越之處。實際上,多媒體在進行歷史新課導入方面有著獨到的優勢,很多學生感覺歷史枯燥無味和難以理解,但是多媒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進行歷史還原,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眼、耳等多個方面給學生帶來刺激,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的第9課“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的擴展”中的有關于德意志的內容學習,教師就可以采用多媒體設備進行還原當時的場景,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視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講解這一課的時候,必須要展現靈魂人物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能通過視頻等內容,回歸到故事曾經發生的年代,使自己從一個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求知者。在這樣的模式下進行的新課導入就能夠讓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記憶更為扎實。
新課的導入策略多種多樣,重點就在于根據課程的內容和結構不同,合理地進行選擇故事導入、人物引入或者是多媒體引入等不同的新課導入模式,從而使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縣立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