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國
摘要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發展至今,課堂教學已有了較大的改觀,但在課后作業的設計及評價上依然較為普遍地沿用著傳統作業的模式,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何充分發揮高中數學作業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有效功能,讓學生通過做作業親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而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習效率,是當前課程改革過程中每一位教師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當前高中學生數學作業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旨在為探索更適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作業設計及評價模式提供真實、可靠的背景材料。
關鍵詞 數學作業 作業設計 作業評價
一、調查背景及方法簡介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促使課堂教學在內容、學習方式及師生交往等方面有了積極的轉變。但在學生作業的設計、評價及管理等方面依然較為普遍地沿用著傳統作業的模式,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何充分發揮高中數學作業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有效功能,讓學生通過做作業親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而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習效率,是當前課程改革過程中每一位教師應思考解決的問題。
基于此,課題組全體成員在學習研討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了如表1所示的問卷結構,展開調查。
二、學生數學作業現狀及分析
1.學生對作業的認識
對于學生而言,能否通過做作業達到提高學習質量的目的,并不僅僅取決于學生是否按時完成作業和作業完成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學生認識和對待完成作業的態度和方法。
調查顯示,學生對作業在學習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認識不夠全面,對待作業的態度不夠積極。其中,樂于完成作業的學生占44.9%,不足一半;對做作業感到厭煩只能抄襲或不完成的學生占8.7%;認為做作業可以鞏固知識、提升自己的占92.9%,認為做作業對學習數學非常有幫助的占68.5%。
2.學生做作業的習慣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一點說,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再往小一點說,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沒有好的作業習慣,就不能發揮作業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最大功效。
調查顯示,學生普遍沒有養成科學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有較強的依賴心理。能堅持復習后做作業的學生僅占4.2%,有25.3%的學生從不復習便寫作業;能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生占45.9%;能獨立解決困難的學生占33.6%,有66.4%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選擇依靠其他因素完成作業;對待錯題能整理成錯題集的僅占2.9%,有29.4%的學生不更正錯題。
3.數學作業的形式
傳統的作業形式主要包括書面作業、口頭作業、實踐活動作業、閱讀等。高中數學作業則主要以家庭書面作業為主。
調查顯示,教師在作業布置環節中所發揮的作用還有待提高。有29.4%的學生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選自課本,2.5%的學生認為選自練習冊,0.5%的學生認為作業是老師自編的;學生在老師沒有布置作業的情況下,能進行復習、預習的占19.1%,看課外參考書的占24.6%,視情況而定的占46.5%,無所事事的占9.8%。這充分表明,學生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自主學習的能力普遍不強。
4.學生做作業的效率
作業效率是衡量作業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只有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才能提高學生數學作業的有效性。
調查顯示,學生較為普遍地存在一定的作業負擔。學生做數學作業的時間在30分鐘以上的占83.2%,有85.5%的學生認為數學作業量適中,有46%的學生認為數學作業較難或很難。
5.作業的批改
學生作業的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師生交流的重要渠道。教師通過作業了解學生知識、能力的掌握情況,學生通過作業評價查漏補缺,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調查顯示,學生在作業批改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積極性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有70.0%的學生希望老師全批全改;有50.4%的學生表示愿意參與數學作業的講評環節。
6.學生對數學作業的期望
現代數學教學觀和作業觀要求數學作業的設計要遵循興趣先導原則、針對性原則、實踐性原則、發展性原則等。
調查顯示,學生更喜歡做能夠激發他們潛能的新型作業。有89.0%的學生對數學作業的趣味性、針對性、挑戰性持積極態度。
7.學生對數學作業的滿意度
學生對當前數學作業的現狀是否滿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調查顯示,只有31.3%的學生對當前數學作業表示滿意。這說明當前的作業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課程改革對教育的新要求。只有改革和探索新的數學作業模式,才能更大程度地發揮作業對知識鞏固、培養能力的有效功能。
三、改進學生數學作業現狀的策略
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當前的高中學生數學作業模式并沒有充分發揮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有效功能。針對這一現狀,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改變高中學生數學作業現狀的策略。
1.更新觀念,以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教學觀和作業觀指導數學有效作業的設計與評價
作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交匯點,作業設計與評價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關鍵環節。對學生而言,作業是課堂學習內容的鞏固和運用,體現了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形成知識技能、提升數學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對教師而言,作業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手段,是有效調整和改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之一。傳統的作業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把作業當作學生獲取考試分數的主要訓練場,作業的功能也就固化為單一的實用功能,成為一種鞏固知識、強化技能的手段。現代數學教學觀在強調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還強調要優化數學作業的設計與評價,正確把握數學作業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有效功能,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知識規律,提高學習技能。
2.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
有調查表明,好的作業習慣是提高作業效率的重要因素。做作業之前,先復習回顧相關知識內容,再動手完成作業,遇到困難不翻書,盡量獨自完成。這樣做既可以提高做題效率,也能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教師要不斷強化對學生作業習慣的培養,提高作業效率。另外,對于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教師與學生要及時溝通交流,督促學生及時訂正作業并建議學生將錯題及訂正情況整理成錯題集,教師要對訂正情況作出積極評價。
3.立足學生實際。精心設計體現科學性、層次性、形式多樣的數學作業
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作為學生數學學習最主要的訓練系統,數學作業應根據學生當前學習和長遠發展的需要進行整體設計、系統安排,形成綜合效應。因此,數學作業是需要精心設計的。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教師布置的作業要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能體現教學內容的差異性,新授課重基礎、復習課重能力。數學題目的選擇、編制要嚴謹、科學,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同時,要把握作業的量和難度。
(2)一致性原則
教師布置的作業要與教學內容的課程要求相一致,要與學生學習的內容相一致,要與學生的學習水平相一致。
(3)多樣性原則
教師布置的作業應在題目形式、內容和解法上力求多樣化,注重變式訓練,擴展學生思路。
(4)層次性原則
教師布置的作業要有一定的梯度,能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發展,體現因材施教。
(5)發展性原則
教師布置的作業應圍繞發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這一目的,適當選擇一些包括科學方法運用、反映邏輯素養、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題目。
4.重視發揮作業的評價、反饋功能,體現數學作業的過程性評價
數學作業批改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渠道,也是幫助學生強化正確、修正錯誤、改善思維的重要手段。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要重視學生做數學作業的過程,充分發揮數學作業在學生評價中的作用。”這說明作業的批改和講評是開展教學以及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實踐證明,有效的作業批改,可以幫助教師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為教學策略的調整提供依據,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搭建通向成功的平臺,讓學生從中獲得樂趣,樹立自信。另外,教師應做好學生作業批改的記錄,為學生的學習經歷積累過程性資料,使其成為學生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
5.豐富數學作業形式,保持作業的新穎性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作業類型的多樣性,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要努力做到作業形式的多樣性,保持數學作業的新穎性。高中學生數學作業的形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增加選擇性作業,發展學生的多元智力
數學作業可以按難易程度和能力要求設置不同的等級,由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水平進行自主選擇完成。
(2)設計開放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為我們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供了理論依據。教師在作業設計時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設計一些能激發學生創造力的作業,為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
(3)增加實踐型作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高中新課標教材習題設置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非常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這一變化使抽象的數學問題顯得更加貼近生活,也有助于學生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這也充分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