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明
摘要:德育課程是技工院校對技校學生進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技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必不可少的環節。本文探討了案例教學法的內涵和運用于技工院校德育教學的意義及方法,以期提高技工院校德育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技工院校 德育教學 案例教學法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定義有了更加廣泛和清晰的認識,只重視操作技能的掌握,而忽視思想、文化及道德素質的觀念,已被大多數職教工作者所摒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表現在職業態度、職業形象、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四個方面,而職業態度、職業形象、職業素養的養成都與學校教育密不可分。
因此,作為培養中、高級技能型人才主陣地的技工院校,自然也應將技校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如何提升技工院校的德育課堂效果,始終是困擾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者的一個難題,只有破解了這個難題,讓學生在德育課堂上學有所悟、學有所用,才能真正發揮德育在技校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為此,筆者學院思政教研室的教師將案例教學法運用于德育課程教學中,嘗試創新教學理念,引入新的教學方法、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案例教學法的內涵
技工院校傳統的德育課程教學模式基本上是照搬普通中學政治課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片面強調對學生的灌輸,完全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喪失了興趣,在課堂上被動地記筆記、做作業,對所學理論、觀點不求甚解,根本達不到預期教學目的。如今,這種教學模式已被素質教育的新模式所取代,案例教學法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和探究,選用鮮活生動的案例,為學生提供體驗、感悟、實踐的載體,充分刺激學生的眼、耳、腦、手等多個感覺器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得到提高。
二、德育課程教學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首先,案例教學法把握了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從技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同階段的德育需求出發,建構教學內容,從而做到了因人施教、因時施教,體現了技工院校德育課程的“實際、實用、實踐”的特色。其次,案例教學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往影響技工院校德育課堂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教師在講臺上照本宣科,學生在底下睡覺、玩手機,課后作業一抄了之,考試也僅僅滿足于及格,這不僅導致學生培養目標無法實現,而且使教師的教學熱情和積極性受到打擊。而采用案例教學法,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入手,抓住了技校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與興趣點,讓學生從最初被動地“要我學”迅速轉變到積極地“我要學”,學生的積極性也必然影響到教師的教學熱情,從而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最后,案例教學法可以有效地以現實的社會生活、職業活動和價值觀念作為學習和探究的領域,啟發學生從適應自我發展出發,轉向適應社會生活,進而適應職業活動,為學生走向社會服務,為學生就業服務。
三、案例教學法在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1.選擇合適的案例
以往在德育課堂上選擇的案例過于追求“高、大、上”,與學生的感受、感知、感悟脫節,學生很難產生共鳴。為此,筆者學校選擇的案例有營業員張秉貴硬是將賣糖果做成了“燕京第九景”;來自貧困山區、原本身無所長的張曉煒逐步成長為所屬企業的工程部長、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焊工高風林以技校畢業的學歷、特級技師的工人身份與總設計師、院士、研究員、工程師同席研討“長征系列”火箭發動機的焊接難題等。
2.采用影視案例
影視劇的直觀性與教育性是其他教育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學校組織學生觀看了電影《焦裕祿》《楊善洲》,以及《感動中國》等欄目,并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聯系影視劇中人物的事跡,暢談高尚道德情操養成的方法與意義。
3.案例、討論相結合
德育課堂上的教學案例切忌為案例而案例,應該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選取案例,并帶領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例如,在講到“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中的“慎獨”這個知識點時,我們選用的案例是同仁堂作為創建于1669年的中國中藥行業的老字號企業,始終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享譽海內外。要求學生結合案例討論:“怎樣理解同仁堂百年老店的這些訓示?”學生通過討論這個案例,很容易就能理解“慎獨”的內涵與要求,從而懂得了如果真正領會“慎獨”的真諦,就能夠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將工作做好,并將自己鍛煉成為一名具有高尚職業道德水準的優秀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