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磊
摘要:為了更好地提高技工院校語文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本文對技工教育的特點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本質進行了分析,闡述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的明確性、統一性、知識性、實踐性原則,分三個層次設定了主要目標,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技工院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技工院校 語文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 教學模式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由語文課程的內在本質決定的,這既是語文學科的內在要求,又是語文教學過程和發展中不能缺少的。技工教育的培養目標側重于學生的職業技能,在課程設置方面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習能力等。因此,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用能力。而綜合實踐活動課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語文學科知識與適應將來職業的能力。技工院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方向就是圍繞職業發展,緊扣職業需求,以提高學生的實用能力為目標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一、技工院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原則
課程體系的設計是技工院校實現語文實踐課程目標的關鍵手段,組織良好的學習秩序和設計有效的課程體系對學習是有幫助的,學生隨著學習課程難度的遞進,逐漸提高學習能力。技工院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以就業為目標進入學校的,除去在崗實習的時間,他們真正在校的學習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技工院校在設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體系的過程中,既要考慮技工院校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又要符合系統性和科學性。筆者認為可以堅持如下基本原則。
1.明確性原則
在設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時,選擇活動內容、制定教學目標、活動方式等要非常明確,使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帶有明確的目的性,避免盲目開展活動,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
2.統一性原則
從宏觀上,整體協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當中不同的教學內容,保證學生在課程中能夠將多種課程內容和學習經驗聯系起來,進一步將學生的認知、技能、情感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統一起來。
3.知識性原則
在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課時,語文教師固然可以挖掘豐富的跨學科資源,采用多樣的活動形式,但是不能僅停留在資源和形式上,而要體現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色。它只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不能完全取代語文教學,應當符合語文教學的一般規律,讓學生在參加實踐活動的同時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提高語文能力。
4.實踐性原則
在實際上課時,學生必須親自參與設計實踐內容,活躍思維,在實踐體驗中獲得實用技能。這是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根本原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是輔助,實踐是根本。假如學生在課堂上始終游離在實踐之外,就無法獲得知識體驗,更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
二、技工院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的主要目標
設計課程目標是為了讓教師和學生更加明確教學內容的意義和價值。教師借助課程目標,能夠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從學習計劃或學習活動中獲取經驗。所以,課程目標可以幫助教師、學生提高學習效果并預期教與學的情況。
基于此,在設計技工院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過程中,應當從技工院校學生的實際特點、教學內容、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出發,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目標。需要實現的核心目標大致如下。
1.知識目標
讓學生充分參與活動中,體會融入在實踐中的知識和情感,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認識,并培養學生文化傳承及創新的觀念。
2.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和動手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家庭、故鄉、國家的情操,并能夠求同存異,學習多元文化,促進構建和諧社會。
3.技能目標
鍛煉與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形成主動觀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活動中掌握與專業相關的口語和寫作技能。
以上各目標在綜合實踐活動體系中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知識目標為培養情感和發展技能打好學識基礎;情感目標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結和廣闊的胸襟;技能目標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以適應將來的工作。所以,這三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三、技工院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模式
1.教學地點由教室轉向戶外
技工學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打破學科和學習領域的范疇,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生活經驗等方面出發,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在設計課程時,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地點不拘泥于教室,師生可以到戶外完成課程。技工院校的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比較差,這就給教師的教學管理帶來很多不便。所以,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前,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反復斟酌,細心查找相關資料,與同學科的教師共同討論活動方案的可行性,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相關情景,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教會學生整合學科知識,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可以通過模擬演練、作品評比等方式增強社會實踐綜合能力。
2.加強師生互動,充分落實行動教學和活動學習的過程
教學活動是孤掌難鳴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它需要師生具有一定的語文實踐知識和實踐能力,需要學生有很濃厚的學習興趣。無論如何轉變教學地點、怎樣設計教學方案,這些都只不過是教學手段,只有真正把語文實用知識和實踐能力貫穿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讓學生真正掌握相關能力,才能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性。所以,在教學中,要加強師生互動,教師和學生要共同積極參與到課程中,認真探究與分析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課后進行必要的反思,并不斷調整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和學生要樂于分享在課程中獲得的實踐知識、能力和經驗,在交流與分享中產生思維的火花,產生創新的教學理念。
3.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所謂文化資源,廣義上是指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以一切文化產品和精神現象為指向的精神要素。學校的校園,以及校園所在的社區處在同一個文化交流圈內,這個圈層內部的人、物質、精神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交流。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時,應當積極利用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蘊含在校園生活中的校園文化囊括了學校特有的精神面貌、學習氛圍和人文環境,是學校全體師生共同創造、相互分享的精神家園。它既包含有規章制度、行為標準、思想觀念等,又延伸到了校園輿論、人際關系等。對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來說,可以充分發掘和利用學校特有的校園文化資源,開展獨特的有效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
技工院校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有其獨特的特點,學習能力薄弱、組織觀念不強、集體主義觀念較差、紀律意識淡化等。在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加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培養其紀律意識和榮譽感。
技工院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需要許多專家、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反思、總結,樹立開放融合、健康快樂的教學理念,逐步建立科學的技工院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模式,促進技工院校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