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驟風
【摘要】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會關注,而人生目標不明確、學習缺乏毅力、不適應挫折、封閉自我等心理問題較為普遍地存在于當代中學生之中。歷史課堂教學應當擔負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并在這方面擁有獨特的優越性。歷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利用教材和課堂教學中的豐富資源,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歷史課堂中得到充分運用。
【關鍵詞】 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 歷史學科 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1-056-01
0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中國正處于轉型時期。當代中學生賴以生存的社會、學校、家庭的客觀環境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升學的壓力,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溺愛,離異家庭增多帶來的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使中學生心理問題比以往更為突出。學校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各門學科都應當擔負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當然歷史學也難辭其咎。“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作為新時期的歷史教師,也應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利用歷史教材和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豐富的資源,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歷史學科中充分施展其功能。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與當代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有調查表明,當前中小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比例也相當高。天津師大教育學院對1782名中學生的調查表明,有心理問題的比例平均為35.31%,有明顯問題的比例為16.72%。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王極盛教授歷時多年,對北京500多個班、兩萬多名學生進行測試所得出的結果表明:當今中學生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現在的中學生有什么樣的心理問題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觀方面:由于現在獨身子女居多,父母整天以孩子為中心,過分關愛或溺愛孩子,往往致使中學生們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延伸到性格上,又表現為自私、自大或自卑。
2.意志方面:一般為優柔寡斷、虎頭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當學習中碰到困難時,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就表現為悲觀、失望,甚至退縮,意志崩潰,經不起挫折的考驗。
3.青春期閉鎖:其主要的表現是趨于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存于一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
二、歷史學科要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做好德育工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人才基礎。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工作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有著不可推卸的職責,古往今來,歷史一向被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歷史是永恒的建設性的道德遺產”。當代的中學生是祖國的明天,培養一批不但有豐富學識,而且有理想、有道德、有健全人格的中學生是保證社會在相當長時間內安定的牢固基石。
其次,為素質教育的繼續深化鋪平道路。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它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宗旨與任務。從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要求看,素質教育勢在必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應當具備的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
最后,在新課程形勢下,是實現歷史課程三維目標的必然要求。
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
三、如何發揮歷史學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一)從教學內容出發,提取教材中的有效資源,提出“醫治”學生“心病”的治本之策。
1.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第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歷史課中歷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學生的情感,以古今中外歷史名人為典范,如鄧世昌以不屈之精神抗擊日本;孫中山以不懈之毅力引領中國民主革命;周恩來以無窮的個人魅力帶領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蘇格拉底以不朽的哲學智慧啟迪人類;馬克思以無以倫比的創造開辟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找出自己內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對象,能激發起中學生“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情壯志,點燃中學生立志的熱誠,建立堅定的信心。
第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適應挫折的能力。歷史與現實有著密切的聯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續,是正在譜寫著的歷史。
第三,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樹立學生接受挑戰的意識。當代中學生一般在長輩幾乎過分精心的呵護下成長,成了“溫室里的花朵”。當學習中碰到困難時,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他們就表現為悲觀、失望,甚至退縮,意志崩潰。
2.仔細分析教材的編排方式。在新課程形勢下,高中歷史新教材改變老教材單純以時間為序來編寫教科書,代之以政治、經濟、文化等為主題線索的模塊型教材。這種編排本身就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歷史認識空間,提高學生思想境界。
(二)從教學方法出發,充分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出“醫治”學生“心病”的治標之策。
在課堂內,多開展討論課,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從而改善人際關系。以前的課堂教學也有討論,但在操作中,往往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
(三)從教師自身出發,不斷提高各方面素質,做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白衣天使”。
教師必須內外兼修,才能成為合格的“白衣天使”。完成普通心理學的課程是成為專業教師的必備條件,但這還遠遠不夠,必須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多接觸專業心理學領域的知識與技巧。教育是為了培養人的心靈的豐富性、多樣性,教師的最大的悲哀過于眼看原來天真活潑的,對世上萬物充滿熱情的生命。而要培養心理健康、感情豐富的學生,作為從教者必須具備更為豐厚的知識與情感。在知識傳授中經常引用的一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同樣也適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