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芬
【摘要】 城鄉結合部初中生的學習習慣是制約教學質量提升的瓶頸,而課前預習開展是否到位又是影響課堂效率的關鍵。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喚和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本文通過調查了解城鄉結合部初中生課前預習的現狀,并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分析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培養城鄉結合部初中生良好預習習慣的策略:激發學生興趣,為開展數學預習提升內動力;理清教師角色,為開展數學預習提供方向引領;根據上課內容編制恰當預習學案,為開展數學預習鋪設橋梁;建立評價機制,為開展數學預習注入推進劑。
【關鍵詞】 城鄉結合部 數學預習習慣 現狀 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2-091-02
0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進入數學課堂。這說明了數學課中課前預習的重要性。縱觀城鄉結合部初中數學課堂,有部分學生上課不能集中精神聽課,不能自覺、按時、按量完成作業,還有很多學生課堂上不善于發言,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等等,這可以說跟學生課前預習開展不到位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要提高數學的課堂效率,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就有必要積極地采取措施培養城鄉結合部初中生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
一、城鄉結合部初中生數學預習的現狀和歸因分析
筆者以我校3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部分訪談的方式,對目前城鄉結合部初中生數學自主預習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總結如下:
1.學生方面
學生對預習認識不夠,在主觀上有如下幾種誤區:第一,課本上的知識老師是要講解的,沒有必要預習,況且有些內容看不懂,預習也沒什么實際效果。第二,經過預習直接獲得了問題的結果和結論,思維活動就會受到牽制和束縛。第三,預習常會使部分學生自以為懂了,上課時注意力難以集中,對似懂非懂的問題不引起重視,對知識的理解比較膚淺,甚至產生錯誤。調查中發現有近70%的城鄉結合部初中生沒有養成自覺的預習習慣。究其原因,既有城鄉結合部自身社會環境復雜,學生容易沾染不良風氣,無心向學;又有家庭教育功能薄弱的因素,如家長的學歷普遍較低,教育意識淡薄,一部分外來工家長忙于務工,疏于對孩子的教育管理等。
2.教師方面
調查顯示:教師在預習方面能夠做到有準備、有布置、有檢查、有指導的平均只占50%多些。教師對預習只滿足于一般性的號召,很少有人做深入細致的工作。雖然一些教師課前要求學生做了預習,但預習內容單一,往往只要求看教材;預習的形式單一,布置的預習內容千人一面,沒有關注學生的差異;預習目標不明確,沒有明確的預習任務,難以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反饋。這些表明:一些數學教師的教學觀念仍然受到應試教育和功利主義的制約,素質教育的目標意識較為淡薄,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在中學數學教學中仍然大有市場,預習對數學教學的潛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
二、培養城鄉結合部初中生良好數學預習習慣的策略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開展數學預習增添內動力
預習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第一步,是上課之前布置學生自己學習的,這個學習過程沒有教師的參與,這種沒有在教師指導下的感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對很多學生來說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情。而城鄉結合部初中生由于主動學習意識薄弱,家庭又缺乏適當的引導和監督,這就決定著很多學生不能鍥而不舍地一直做好這項工作。只有學生對預習產生興趣,他們才會積極去做、才會努力把它做好。因此,在每次布置預習時教師都要花一定時間引導學生發現可使他們產生預習欲望的元素,讓他們自覺地進行預習。
如教學《完全平方公式》我布置了如下預習:“一位老人非常喜歡孩子,每當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時,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們。如果來1個孩子,老人就給這個孩子1塊糖;如果來2個孩子,老人就給每個孩子2塊糖;如果來3個孩子,老人就給每個孩子3塊糖……假如第一天有a個孩子一起去看老人,第二天有b個孩子-起去看老人,第三天有(a+b)個孩子一起去看老人,那么第三天老人給出去的糖果和前兩天給出的糖果總數一樣多嗎?為什么。”這樣設置了有趣的具體情境,把疑問拋給學生,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增強了預習的動力。
2.理清教師角色,為開展數學預習提供方向引領
教師是預習活動的開發者、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是將預習活動的開展落到實處的關鍵所在。
(1)在培養預習習慣的初始階段,教師要做好“領”
城鄉結合部初中生主動學習意識不夠,自主學習能力還不是很強,他們的學習被動成分更多些。所以,一開始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安排預習時間,盡量讓學生在學校、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預習。對于好學生要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而針對學困生,教師則要進行耐心幫助,使他們在預習中明確方向。
(2)在培養預習習慣的重要階段,教師要做好“扶”
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使用學案,指導學生一些基本的預習方法。“扶”讓學生有了更多自主預習的機會,也擁有了更多自由預習的時間和空間。當然,“扶”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監督和表揚鼓勵。
(3)在培養預習習慣的關鍵階段,教師要做好“放”
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也許要“領”、“扶”一段時間,此后教師可以適當“放手”,給學生一個自主的機會,讓學生努力去搜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分析新知識,讓他們敢于質疑。預習就是尋疑的過程,在預習中關鍵是要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一定非要在預習時解決疑難,發現問題才是預習的關鍵所在。有了問題,學生新課的學習才更有目標。
3.根據內容編制學案,為開展數學預習鋪設道路
數學預習學案是引導學生自主預習的一個有力抓手,借此為學生的數學預習搭建一個合理的平臺。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情況,認真編寫精細、合理、形式多樣和富有挑戰性的預習學案,分發到學生手中,讓學生依據預習提綱進行有目的、有重點的預習和研討,使學生的預習有明確的方向和具體的要求,克服和杜絕“放羊式”預習,形成課堂教學之前的一個最佳預備狀態。
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預習學案可以針對概念課、習題課、復習課、作業評講課和建模課等五類課型進行設計,不同類型的學案目標設定要具有差異性,問題引領要體現方向性,活動設計要有利于互動性。例如,編制概念課的預習學案時應關注“為什么要研究這個概念”即“從何來”和“這個概念可以得到什么”即“到哪去”的問題,側重于引導學生關注數學概念發生的過程、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可利用問題串的形式為學生鋪設臺階,盡量讓學生能調動自己頭腦中的相關知識、方法去經歷對新概念、新知識的探究過程,把握概念的本質特征。
4.建立評價、激勵機制,為開展數學預習注入推進劑
學案的設計要考慮城鄉結合部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因人而異,對預習效果不要強求學生都到達相同的水平。對于學困生,越要重視預習,以擺脫被動的惡性循環。對學習中下層學生采取先扶后放、循序漸進、多鼓勵、多表揚的方式,并開展“手拉手”的活動,讓學困生也能感到預習的喜悅,從而產生學好數學的渴望。
例如,在上《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我布置了這樣的學案:①請你任意畫出一個三角形,并作出這個三角形一邊上的高、中線和對角角平分線。②請你試一試,如何才能將這三條線的距離縮小,此時三角形有什么特點。這樣同學之間就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欣賞,互相啟發,激發預習的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再者,教師還可以把競爭意識引入到預習活動中去。如,可以根據布置的學案在課上用2—3分鐘對學生進行“知識小競賽”,給回答較好的學生獎勵“最強大腦”稱號;而教師在課前必須先瀏覽學案,了解學生在學習新知的時候有哪些困惑,以便及時調整上課的環節。對“我的收獲”、“我的困惑”等環節寫得認真的學生,可以在課上予以表揚,以評價來推動學生預習習慣的持續養成。
總之,構建高效課堂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追求的過程,最關鍵是教師要不斷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培養城鄉結合部初中生的預習習慣,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益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作為教師一定要多研究、多思考、多探索,用好“預習”的手段,讓學生感受到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感受到在學習過程中的改變與成長。
[ 參 考 文 獻 ]
[1]劉俊.養成教育實施策略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7).
[2]吳慶麟.認知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3]李士綺.熟能生厭嗎?[J].數學教育學報,2010(19).
[4]陳曦.高中數學教學中預習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