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東生
【摘要】 發展個性教育也是教育的本質和職能所決定的。教育是一種生產,是一種創造,是關于“人”的生產,關于“人”的創造。教育的第一職能是使個體的人自兒童到成年濃縮地經歷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在這個基礎上,再通過教育繼續推動人類的再發展。這是人的個性的歷史化過程。教育的第二職能是根據社會的需求和人的個體成長的規律,通過各種社會組織形式按照不同的社會素質標準,把個體的人塑造成負有一定社會義務與責任的社會成員,這也就是人的個性的社會化過程。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個性 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1-113-01
0
總之,教育的職能就在于將人的自然屬性根據社會的需要,逐漸改變成具有社會屬性的過程。因此,尊重人的精神和個人價值觀的多樣化,是現代教育的基點。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結果。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采取的是制造“標準件”的劃一的教育方式,這使個性化教育受到了限制和壓抑。這種偏向給語文教學造成的惡果尤為嚴重,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目標錯位
語文教學是應當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這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所決定的,但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又決定了它是一個豐富感情、鍛煉意志、激發興趣、樹立信念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充滿著情感作用,可以說這是語文教學區別于其他教學活動的重要標志之一。語文教學這種強烈的感情色彩,無所不包的心理因素互相滲透的特征就決定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發展學生的興趣、才能、愛好,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語文教學如果不按照學生的情意系統,也就是情感、意志、興趣、動機、精神需要的發展規律來培養學生對社會、人生的領悟能力,對客觀真理的探索精神,而只注重多讀多寫的話,那是舍本逐未。
就語文教學內容來說,編選在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本來就是文道統一的產物,只有引導學生遵循著“以文悟道,因道學文”的規律才能使他們在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學到表達技巧,做到認知系統與情意系統的有機結合。因此,發展情意系統本應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中須臾不可忘記的。然而實際狀況并非如此,不少語文課上仍滿足于對課文的肢解。
人們在進行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強化訓練時,卻割裂了形式與內容的關系,造成文道脫離、知情分家,背離了“情動而辭發,披文以入情”這一基本規律。
這恐怕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費時費力而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從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出發端正培養目標,擺正情與知的關系。
二、功能錯位
語文是“工具”,就個人來說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就人與人的交往來說是社會交際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應當注重運用。語文這種交際的工具在運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交際目的、場合、對象的制約。所以,能否適應社會環境的要求應當是衡量語文工具掌握得優劣、語文學習質量高低的主要標準。我國傳統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恰恰就表現在這里。以封閉性為主要特點的傳統語文教學,其表現是重死的語言,輕活的語言;重語言的形式,輕語言的內容;重語言的組合,輕語言的運用。結果把最富有形象思維的、最富有表現情態的、最富有活力的、最富悟性的語文教學槁得僵化了,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沉重的負擔。
盡管閱讀課的課時最多,學生照樣不會閱讀。盡管學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的呼聲日漸高漲,但閉門“造”作文的局面依然沒有多大改觀。其實一個人語言能力的高下,主要不在于他語音知識掌握了多少,而在于運用,也就是要看語言的“社會功能”。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人們言語文際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
就語文應用人才來看,象播音員、解說員、節目主持人、廣告人、經紀人、公關人員、商品推銷員等等,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特長和應用技巧,而且明顯地表現出對本行業人才的個性素質方面的要求。這一嚴峻的事實表明發展學生的個性,注重語言的“社會功能”是語文教學改革面臨的又一重要課題。
三、角色錯位
語文學習得好壞,成績的高低,關鍵在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在尊重、理解、關心和相信學生的前提下,應給他們提供寬松的語文學習環境,給他們創造盡可能多的運用語文工具的機會,這是培養學生學習個性的重要條件,也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核心。這種良好的學習境界必須在教師尊重學生個性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在“教”與“學”這一對矛盾中,學生始終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教師如果不增強自己的“角色”意識將會使學生無法為自己選擇最佳學習境界、最優學習途徑、最好的學習方法,自然也就不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語文課堂上那種滔滔不絕的講解、分析往往擠掉了學生使用“工具”的時間,這就好比烹飪學校的學生上不了灶,技工學校的學生上不了車床。教師的講解再完美,學生背得再純熟,總歸是花拳繡腿,并無大用。這種現象確是困擾著語文教學的一大頑癥。其病因就在于否定學生學習個性的主觀主義的教學思想。
造成這種錯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師的影響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
培養健全的人格和發展個性的關鍵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思維定勢。可是長期積淀下來的陳腐的教育觀念在教師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凡事習慣于“一刀切”。比如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教師們多半考慮的是學生的年齡層次和思維的共性,很少從培養學生的學習個性出發,這就很難使具有不同語言素質的學生真正得到提高。
再如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多習慣于群體活動形式,不了解學生個性完美的發展主要依靠學生自覺的意識和自身的努力,因此個人的或小組的學習形式就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迷信課堂、迷信書本正與這種個性發展的趨勢相悖。教師的封閉保守必然要影響到學生,不解放教師的教學個性,學生的學習個性也無從談起。就此看來,語文教改要打開新的局面,健康向上的心理環境比其他方面似乎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