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明
【摘要】 我國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財富,這也是我們民族可以不斷汲取精神文化的重要源泉。而古詩文就是傳統文化重要的載體之一,因此,教師可以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把傳統的文化滲透在其中,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也能夠較好地體會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吸取其中的精華,不斷滋養學生的心靈。本文通過分析初中語文中的古詩文的特點,然后提出傳統文化的滲透方式。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文 教學 傳統文化 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2-150-01
0
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初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需要能夠誦讀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同時有意識積累與感悟古代詩文中所包含的文化性,然后能夠在實踐中進行應用,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古代詩文中所蘊含的優秀文化滲透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吸收民族智慧,結合當前的核心價值而關心社會發展以及文化生活。
一、結合語文教材內容,提取傳統文化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編者并不是把語文教材作為品德教育的工具,而是在選擇古詩文中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知識,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結合初中教材而認真地分析、進而提取出傳統文化中的內涵,然后把這些優秀的文化結合教材中的內容更好地貫徹在學生知識的傳授中。
例如初中語文課本中選擇《觀滄海》(作者曹操),這是曹操抒情言志的作品之一,從詩文的表面觀察,似乎在描寫景物,而教師需要透過詩文中所描寫的景物而體會作者在其中所蘊含情感,然后在教學中把詩人雄心壯志傳遞給學生。在詩中所蘊含的這種情感則可以幫助學生體會詩人的偉大志向。通過學習這首詩學生能夠較好地感受到一位具有偉大志向政治家的氣魄與心胸,進而激發初中學生能夠樹立志向。再如選自《孟子》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兩個章節,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如在文章中十分強調道義的作用,以至于在爭奪天下中都需要把道義放在關鍵位置,同時指出了人心的重要性,這反映出了儒家思想,但是其中關于道義的問題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后一章節主要是闡述了一種憂患意識,告誡人們不能一味地貪圖與享樂,這會給人們帶來的后果是死亡,因此,人們需要樹立居安思危的思想,這對當前的學生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以及價值觀。
二、掌握古詩文的內容,啟發學生的認同感
愛國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精髓之一。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找準詩文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然后把這些作為教育的切入點,更好地啟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感。因為古詩文的語言和當前的語言表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古詩文中的基本內容,進而使得學生可以較好地理解古詩文。例如教師在教學《過零丁洋》(作者:文天祥)時,首先是疏通文意,然后對于詩文中的重點內容進行深入地學習,尤其是啟發學生對這首詩歌中的名句進行理解,體會詩人為了祖國大義而蔑視生死的偉大情懷,能夠坦然地赴死。通過學習可以較好地幫助初中學生樹立高度的愛國目標,然后指導學生能夠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尋找當前生活在和平年代報效祖國的途徑,實現對初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目標。
三、教師巧置教學情景
離鄉之情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的內涵。教師在語文教學方式中,則需要通過巧妙地方式設計教學情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進入文化學習氛圍中,通過感受古人的情懷以及內心,而更好地體驗古人高尚的情操。因此,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對詩文的理解,然后巧妙地設置恰當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進入古人生活空間中與古人在思想上產生較好的共鳴,進而受到高尚情操感染,促進學生重構他們的人生價值觀。例如在學習《渡荊門送別》(作者:李白)時,根據李白出川開始,引導初中學生一步步體會作者為了能夠較好地實現人生理想而離開家鄉難舍的情意,讓學生思考自己的今后為了求學而需要離開自己家鄉奮斗的情景,充分地把握此時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幫助初中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情感。
結束語
初中的語文教材中所選擇的古詩文,都包含著我們民族在發展中所形成的優秀文化。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就需要充分地把這些優秀的文化滲透在教學活動中,從而激發初中學生更好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教師則需要根據初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情況,更加主動地探索古詩文實踐教學中滲透這些優秀文化的方式以及途徑,進而使得教師能夠將育人和教書結合在一起,提升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
[ 參 考 文 獻 ]
[1]羅先慧,李金云,王勤.2015年初中語文教學研究的探索與反思——基于《復印報刊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論文轉載情況的分析[J].語文知識,2016,05(07):34-39.
[2]鄭百藝,王彤,周燕妮.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功能性認識——以長春市部分初中學校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6,08(20):171-173.
[3]王芳,王媛.疆內初中班古詩文教學分析——以烏魯木齊市第六十七中學漢語教師調查為例[J].雙語教育研究,2015,01(2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