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梳理文獻發現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貴州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首先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法,對貴州省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研究論文的年代分布和出處進行了分析,接著對貴州省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的內容進行了定性分析,包括貴州省少數民族古籍概念的界定、貴州省少數民族古籍概況研究、貴州省少數民族古籍保護面臨的困境及其對策研究。文章總結了貴州省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研究的動態和特點,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 貴州省 ? ?民族古籍保護 ? ?研究綜述
一、引言
少數民族古籍是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少數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文化載體。從全國范圍看,我國少數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保護開發工作開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1984年國務院辦公室頒布的第30號文件指出:“少數民族古籍是祖國寶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搶救、整理少數民族古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國辦發[2007]6號文件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為了貫徹落實這一文件的精神,2008年國家民委頒布了第33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在這些國家政策的指導下,20世紀80年代以來,貴州省的民族古籍的搶救、整理、保護等工作取得較快的發展,民族古籍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學者關注問題的焦點也許各不相同,有的從民族古籍的定義的角度闡述,有的則從民族古籍概況的角度分析,有的從民族古籍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的角度給予剖析,還有的從各個角度綜合研究。通過我省民族古籍保護研究成果的綜述,可以掌握研究的進展和學術動態,可以找到之前研究的重點及不足,為今后開展進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
本文研究的文獻主要來自于1989年以來中國知網、貴州數字圖書館、萬方數據庫,以“貴州民族古籍保護”為主題進行檢索,剔除研究貴州省單一民族古籍的和重復的,共22篇文章。
二、貴州省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研究論文分布情況
1.從論文的發表時間看,20世紀只有1989年發表了1篇,進入21世紀以來,2000年至2009年共發表4篇,2010年至今共發表17篇。由此可見,21世紀之前,對我省民族古籍的綜合、整體研究還處在一個極其薄弱的階段,通過查詢筆者發現,在這一階段,研究者更多的是對某一個民族的古籍展開研究,對整個貴州省民族古籍的綜合性研究極其缺乏。進入21世紀,學者對民族古籍的整體研究逐漸增多,尤其是2011年之后,對我省民族古籍的整體研究迅速升溫,研究成果呈幾何級數增長,2012年至現在共發表16篇,這一爆炸式增長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如上所述,在2011年,民族古籍搶救推進計劃被省政府列入“十二五”民族事業發展十大推進計劃。
2.從論文所載刊物分布看,包括大學學報期刊、民族學期刊、圖書情報期刊、其他期刊、報紙等5種,分別為7篇、4篇、2篇、4篇、5篇,其中大學學報主要以民族高等院校或民族地區的高等院校為主,占據4篇,這說明我國民族高等院校或民族地區的高等院校學報比較關注少數民族古籍研究的動態,這是民族高等院校或民族地區的高等院校的學報有別于其他高校學報的特色之一。民族學期刊刊載了4篇,并且刊載在同一刊物《貴州民族研究》上,少數民族古籍文獻學是文獻學和民族學的交叉學科,因此民族學類期刊理所應當多關注民族古籍方面的研究動態。報紙在傳遞觀點、引導輿論導向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報紙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也刊載了5篇,其中3篇刊載在《貴州民族》上。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研究本來應該是圖書情報類期刊的一個重要欄目之一,但該類期刊僅僅刊登了兩篇,這是值得研究者重視的一個問題。其他人文社科類類期刊刊載了4篇,也是少數民族古籍研究的重要情報來源。從期刊所在地域看,貴州本省的刊物刊載了13篇,超過一半,這充分說明我省的刊物服務地方的這一重要功能,尤其是《貴州民族研究》、《貴州民族》、《貴州民族大學學報》等刊物為我省少數民族古籍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貴州省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研究主要內容分析
1.概念界定
學者們在研究民族古籍時,首先要搞清楚的一個問題就是民族古籍的概念。研究者結合貴州省民族古籍的特點給“民族古籍”下定義。張人位認為,民族古籍屬于古籍的范疇,民族古籍不僅是指用文字(包括漢文和少數民族文字)記載的典籍,還包括口頭傳說故事[1]。文艷認為:“民族古籍的含義不完全等同于現在稱謂的漢文古籍。漢文古籍是指古書而言,不含其他。而民族古籍的含義是廣義的,它不僅指用文字記錄的書籍資料,還包括用口頭語言記錄下來的文化載體。”[2]陳世莉認為:“少數民族古籍,是指少數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獻典籍和口頭傳承及碑刻銘文等,其內容涉及政治、哲學、法律、歷史、宗教、軍事、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地理、天文歷算、經濟、醫學等多個領域。”[3]綜上所述,學者們對民族古籍概念的界定基本一致,尤其是文艷基本沿用張人位的觀點,而陳世莉對民族古籍概念的描述更嚴謹,不僅界定了民族古籍的內涵,還指出了它的外延。但筆者認為上述幾位學者在界定民族古籍概念時忽略了民族古籍的“古”,少數民族古籍從截止時間上說應該與古籍是一致的,以1911年為下限,考慮到少數民族古籍的特殊性,在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時就規定: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在時間上可以視具體情況適當放寬到1949年。《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珍貴古籍入選標準(暫行)》作出類似的規定,凡是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藝術價值的少數民族文字珍貴古籍,在收入時間的下限上,可以放寬到1949年。
2.貴州省少數民族古籍概況研究
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境內生活著48個民族,其中包含17個世居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的數據,貴州的少數民族人口占比36.11%,經過長期的發展,各少數民族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載體——民族古籍。這些民族古籍的數量到底是多少呢?要得到一個比較準確的統計數據是一個很難的問題,目前為止僅有三位研究者給出一個大概的數據。王幼紅認為:“據初步統計,全省民族古籍的收藏數量在20000冊以上,已經翻譯出版了100種。”[4]孟豫筑則認為:“在全省范圍內組織力量,廣泛搜集、搶救民族古籍4000余種,目前已出版各類書籍近百種。”[5]省民委古籍辦的龍小金研究得出的數據應該是最新的,他認為截止到2011年底,我省各市、州已經搜集了苗、侗、彝、水、布依、仡佬等民族的資料共計50000余冊,其中已經出版的有100多種,5000多萬字[6]。綜合以上各位研究者的觀點看,截止到目前,貴州省的民族古籍收藏數量在5萬冊以上,已經出版100多種。
民族古籍種類的劃分歷來是學術界的一個難題,并且給民族古籍的管理和編目工作帶來直接的影響。在貴州省民族古籍的研究史上,范波首先提出民族古籍種類的劃分,她認為:“以載體存在的方式貴州民族文獻可劃分為口碑文獻,文字文獻。在文字文獻中以載體不同可劃分為紙張文獻、金石銘刻文獻、崖畫文獻、碑記文獻等。”[7]這一劃分很好地結合了貴州省地形地貌特殊及金石銘刻文獻、崖畫文獻、碑記文獻較多的特點,是科學合理的。接著龍小金針對貴州省少數民族古籍的種類劃分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論述,他指出,貴州省的少數民族古籍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文獻古籍、金石銘刻類古籍、文書類古籍、口傳類古籍。”[5]筆者認為,這一劃分缺乏統一的標準,要說清楚這一問題,首先必須明確“文獻”一詞的含義,而“文獻”一詞的含義也經歷一個發展過程,最初“文獻”的“文”指的是文本記載的,“獻”指的是口頭流傳的,按照“文獻”的最初定義,龍小金所指的金石銘刻類古籍、文書類古籍、口傳類古籍都屬于“文獻古籍”的范疇。隨著社會的發展,“文獻”一詞的含義發生很大的變化,1984年我國頒布的國家標準的《文獻著錄總則》對“文獻”的定義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這一定義包含兩個關鍵詞,一是“知識”,二是“載體”,“知識”是指文獻包含的各種信息,是文獻內在的東西,也是文獻的核心部分,“載體”是記錄知識的物質外殼,“載體”不僅包括大家熟知的紙張,還包括甲骨、金石、拓片、簡帛、膠卷、光盤、磁盤等。按照“文獻”的現代定義,上述除了口傳類古籍不能歸入“文獻古籍”之外,金石銘刻類古籍和文書類古籍都可以歸入“文獻古籍”。之后,張陶等學者對我省民族古籍的劃分跟龍小金的分類法類似。龍小金對民族古籍種類的劃分一大突出貢獻在于對“文獻古籍”小類的劃分,他結合貴州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特點,把“文獻古籍”劃分為:“1.各種少數民族文字記載的古籍文獻,2.漢文記載的有關少數民族史料,3.用漢字作記音符號記錄民族語言的各種資料。”[8]這一分類法直接被后人給“文字類古籍”分類時借用。
綜上,民族古籍可分為兩大類:有文字類和無文字類,有文字類又包括用漢字記錄的古籍,用少數民族文字記錄的古籍和用漢字作記音符號記錄民族語言的古籍。無文字類古籍又稱為“口碑古籍”,口碑古籍即口傳古籍,是指少數民族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以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具有史學、文學或其他方面價值的口頭資料,內容涉及面極廣,包括政治、經濟、歷史、教育、哲學、宗教、農業、醫藥等方面。有文字類古籍和無文字類古籍不是截然對立的,無文字類的口碑古籍經過整理,用文字記錄下來,又變成有文字類的古籍。貴州省的17個世居少數民族中,只有彝族、水族、布依族等幾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其他的民族都沒有創造文字,因此,貴州省的民族古籍中口碑古籍占據絕大多數,口碑古籍種類繁多,主要包括神話、傳說、民謠、民歌、寓言等。
3.貴州省少數民族古籍保護面臨的困境及其對策研究
由于種種原因,當前我國民族古籍保護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由于普查和征集困難重重,導致民族古籍的底數很難弄清楚;受市場經濟的沖擊,民族古籍保護的環境逐漸消失;民族古籍專業人才極度緊缺,導致大量的口傳民族古籍面臨失傳的境地,等等。張陶認為當前我省民族古籍工作中主要面臨以下幾個難題:民族古籍面臨失傳的境地,收藏民族古籍機構的條件簡陋,人才短缺,資金短缺[9]。敖翔指出,思想上對民族古籍重視不足,民族古籍流傳的條件在逐漸喪失,資金緊缺[10],是我省當前民族古籍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龍小金則認為,“救書、救人、救學科”的任務仍然嚴峻,對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資金十分緊張,開展民族古籍工作的設施簡陋[6],則是當前我省民族古籍保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歐陽偉華針對民族古籍的困境歸納出五個主要問題:民族古籍資源在快速流失、對民族古籍的保存過于分散、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經費短缺、民族古籍專業人才極其缺乏[11]。綜上,研究者對設施簡陋、經費不足、專業人才緊缺是我省民族古籍保護工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達成共識。
針對保護民族古籍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研究者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粟敏針對我省民族古籍的特點及流失嚴重的緊迫狀況,提出六點對策:加強民族古籍的征集工作,抓緊建立民族古籍全文數據庫,加強民族古籍的宣傳推廣工作,增加經費投入,加強民族古籍專業人才培養,加強開發利用工作[12]。敖翔針對民族古籍保護中存在的三大主要問題和困難,提出有針對性的三大策略:加強思想領導,深化對民族古籍的認識;充分利用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或民族地區高校教學和科研的平臺優勢,讓行政部門和高校聯合促進民族古籍的發展;借助現代科技,加強民族古籍的再生性保護,實現民族古籍的數字化[10]。龍小金則認為在民族古籍已被列入貴州省“十二五”民族事業十大推進計劃之一的當下,要解決民族古籍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必須做好以下六項工作:民族古籍的普查,高質量完成《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貴州各民族卷的編纂,搶救口傳民族古籍傳承人,建立健全民族古籍的各項制度法規,加強民族古籍的開發利用,加強民族古籍專業人才的培養[6]。歐陽偉華針對我省民族古籍的困境,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管理上要理順關系,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多渠道籌集經費,不惜重金引進專業人才,民族古籍的保護技術要能跟上時代[11]。綜上所述,思想上重視,法律上保護,經費上支持,技術上更新等是當前我省民族古籍工作面臨的主要任務。
四、結語
1.研究成果的數量與政策的支持力度是緊密相關的,因此政策和經費的大力支持是民族古籍這樣的“冷門”學科興起和繁榮的必要條件。
2.從貴州省民族古籍保護研究者的單位分布看,大多數研究者來自于文化宮、黨校、圖書館等行政管理部門,而來自于高校一線從事科研的人員相對較少。高校聚集大量掌握扎實基礎理論的高層次人才,理應發揮他們在民族古籍研究方面的引領和主導作用,所以省民委在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設立民族古籍研究基地這一決策無疑是正確的。
3.從研究論文發表的刊物級別看,除了發表在貴州省內的《貴州民族研究》是核心期刊之外,還沒有發表在其他核心期刊上的,我們的研究成果只有發表在更多、層次更高的核心期刊上,才能擴大貴州少數民族古籍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張人位.貴州民族古籍工作的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1989(4):143.
[2]文艷.民族古籍在貴州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魅力中國,2014(2):97.
[3]陳世莉.論貴州省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J].貴圖學刊,2014(4):78.
[4]王幼紅.論貴州民族文獻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6(01):121.
[5]孟豫筑.貴州民族古籍出版的傳承與發展[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2(02):40.
[6]龍小金.貴州省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文獻保護現狀研究[N].貴州民族,2012:7,8-9,9-10.
[7]范波.試述貴州民族文獻[J].貴州民族研究,2005(05):117.
[8]龍小金.貴州少數民族古籍種類[N].中國民族報,2008-08-20(10).
[9]張陶.貴州民族古籍的探索與思考[J].文史月刊,2012(07):33.
[10]敖翔.貴州省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文獻保護現狀研究[N].貴州民族,2012:14,15.
[11]歐陽偉華.保護民族古籍,守望民族文化——貴州省民族古籍的困境及對策[J].紅河學院學報,2015(03):41-42,42-43.
[12]粟敏.貴州民族古籍文獻搶救整理的緊迫性和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2(2):43-44.
貴州省2014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一般項目“貴州民族古籍發掘利用研究”(課題編號:14GZYB55)階段性成果之一;凱里學院苗族侗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2016年專項課題(課題編號:XTYB162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