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佩玉+石燕+沈婷
摘 ? ?要: 蘇北農村一些留守兒童性格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穩定性和自卑感,形成這些性格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長年不在身邊及學校與社會的忽視,所以父母應該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學校與社會應盡快建立留守兒童的支持系統。
關鍵詞: 性格發展 ? ?留守兒童 ? ?蘇北農村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蘇北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他們一般交由其他監護人照顧,因此對兒童性格的影響很大。2013年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1]。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新的關注點。本文主要研究蘇北留守兒童的性格發展狀況,分析其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蘇北農村留守兒童性格發展狀況
(一)蘇北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格特點
調查發現,大部分蘇北農村留守兒童活潑、淳樸,但仍然有部分兒童性格發展狀況存在某些問題。
1.蘇北農村留守兒童性格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照顧,一定程度上學會了獨立自主,很小時候就承擔起一部分家庭責任,具有一定的責任心,比同齡孩子更有擔當感。
在調查中我們結識了蘇北農村留守兒童李某,十歲,她常年與奶奶在蘇北農村生活,在我們調查的中午,她還獨自主動給我們準備午飯。并且能夠獨自一人照顧年邁的奶奶。同時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有76%的留守兒童需要獨自照顧年老的爺爺奶奶。
蘇北農村留守兒童在自己需要被保護的年齡階段離開了父母,使他們更快地成熟起來,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2.蘇北農村一些留守兒童性格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
早期的親子關系決定了孩子的行為模式,塑造出孩子日后的一切行為[2]。留守兒童缺少父母對他們的管束,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下成長,但是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又沒有父母正確的引導,容易增加他們性格的不穩定性。
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乏的客觀條件下,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學校和社會更要關注他們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發展,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對一名留守兒童來說,如果家庭教育的缺失能在學校和社會教育中得到補充,就能避免性格方面問題的出現。
(二)蘇北農村留守兒童性格心理狀況
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性格有很多種,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由于生長環境的千差萬別,沒有兩個人的性格是完全相同的,我們依據心理學的性格分類理論,對蘇北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格狀況進行了調查。
1.從心理活動傾向于外部還是內部,調查蘇北農村留守兒童性格外向型和內向型狀況。
調查問卷第五題:你是否喜歡一個人待在角落,不喜歡見陌生人?有63.53%的選擇了“是”。可見父母的離開對他們的影響還是存在的,讓他們開始不那么自信,總是獨來獨往,因為長期一個人,讓他們開始把自己的內心鎖起來,不愿意見陌生人,喜歡自己一個人待在某個角落。這樣長期的孤獨感讓他們不善于交際,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動。
2.從個體獨立性程度,調查蘇北農村留守兒童性格獨立型和順從型狀況。
獨立型的人善于獨立思考,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干擾,能夠獨立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順從型的人,易受外來因素的干擾,常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意見,應變能力較差。問卷中第七題:你是否在意老師同學或他人的看法?有64.12%的同學選擇了“很在意”,再結合我們和他們的一些口頭交流,發現他們容易看人臉色講話。當我們提出一個觀點時,他們很容易受到我們的影響,覺得我們的肯定是正確的。長期的獨處使他們漸漸地選擇觀察別人的反應做出相應的答復,由此看來大多數的留守兒童屬于順從型。但調查中我們還發現,也有部分蘇北農村留守兒童有相當強的主見,他們能夠根據別人的話做出判斷及自己的答復,獨立自主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比較明顯。但這種主見較強的兒童在蘇北農村留守兒童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只有19%。
3.從社會生活方式及由此而形成的價值觀,調查蘇北農村留守兒童性格經濟型狀況。
從我們在蘇北五個市的走訪情況來看,大部分留守兒童的父母是因為家庭經濟情況不理想所以選擇外出打工,常年生活的拮據讓留守兒童學會了勤儉節約,家庭環境對他們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從這一方面看來他們大多屬于經濟型。
4.從人際關系,調查蘇北農村留守兒童性格的情緒狀況。
兒童的情緒一般分為A、B、C、D、E五類。A型,性格情緒穩定,社會適應性及向性均衡,但智力表現一般,主觀能動性一般,交際能力較弱;B型,性格具有外向性的特點,情緒不穩定,社會適應性較差,遇事急躁,人際關系不融洽;C型,性格具有內向性特點,情緒穩定,社會適應性良好,但在一般情況下表現被動;D型,性格具有外向性特點,社會適應性良好或一般,人際關系較好,有組織能力;E型,性格具有內向性特點,情緒不穩定,社會適應性較差或一般,不善交際,但往往善于獨立思考,有鉆研性。
調查問卷第三題是詢問他們的朋友多不多?其中,54.12%的同學選擇了很少,24.71%的同學選擇了一般,結合我們和他們的聊天過程,認為他們大多屬于C型,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在家庭方面覺得有缺陷,由此引發的自卑導致了他們性格的內向性。但是在訪談中,我們感到長期的獨立生活讓他們具有了較強的獨自生存能力。另外,調查發現有少部分留守兒童的情緒屬于B型,他們性格偏激,和他們聊天時會覺得不懷好意,缺乏信任感,說到敏感話題會突然變得十分暴躁,甚至拒絕我們的調查。
二、蘇北留守兒童性格現狀的產生原因
(一)家庭教育功能的失效
這些留守兒童對于家庭的歸屬感較其他兒童而言較為強烈,這種歸屬感更多來自父母的陪伴和關懷。而父母長期外出使孩子得不到足夠的情感交流,久而久之造成親子關系失衡、父母親的榜樣作用得不到很好地發揮,從而造成他們的性格發展異于其他兒童。
青少年時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和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其性格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使得他們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人傾訴,在遇到困難時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在這種長期影響下形成孤獨感和失落感,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
另外,監護人對留守兒童人格發展的影響相當重要。長時間的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對于留守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具有阻礙作用,祖父母教育由于時代的不同教育方式也會有差異,調查發現祖父母都有溺愛孩子的現象,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出,父母的陪伴式教育對于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
一方面當今社會農村的經濟發展還相對滯后,家庭收入與消費之間的矛盾使得一些父母為了改善家庭的經濟條件,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好的生活,選擇外出打工,使得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里長大,造成了他們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另一方面由于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后,導致農村沒有諸如少年宮這樣的促進兒童健康發展的場所。
(三)農村學校教育的不足
問卷中第六題:你是否在學校接受過心理輔導?其中88.24%的同學選擇了“沒有”,可見學校對學生的性格發展并不重視,在了解學生的情況,發現學生的問題時不能及時地對其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導致心理壓力增大,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四)法規環境的保護作用缺失
由于尚未建立相對完整的法律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導致他們在留守農村的學習、生活中不易得到相應的保護。
三、蘇北留守兒童性格問題的解決措施
根據對留守兒童的人格發展問題的原因的深入分析,我們認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格發展問題,需要政府、家庭、學校、社區及留守兒童自身之間的協調合作,共同努力。
(一)留守兒童父母和監護人的教育觀念及教養方式有待改變
監護人對兒童成長有著密切的關系,監護人的方方面面對兒童性格的發展有著直接影響。所以要想引導留守兒童性格的發展,首先要使監護人有正確的教育方式。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兒童的父母及監護人往往注重他們物質方面的需求,而輕視他們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與兒童的溝通交流少之又少,尤其在隔代教育中這方面的問題更為嚴重。對于這一方面的問題,我們建議多渠道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及監護人,普及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可以借助廣播、報紙和網絡等大眾媒體進行宣傳和講解。學校方面可以定期舉辦相應的講座普及相關知識,政府有關部門可以派相關人員進行走訪,以糾正落后的、不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
(二)盡快分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系統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根本是解決兒童的留守問題,使留守兒童不再留守。要出臺政策,鼓勵打工人員把孩子帶到打工所在地上學,特別是要通過立法,使打工人員子女與打工人員工作地兒童一樣,具有就近進入學校學習的基本權利,并嚴格規定任何學校不得收取或變相收取打工人員子女的擇校費,必要時應給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優惠入學,譬如減免一些費用,以減輕外來務工人員的經濟壓力,對他們對城市的巨大貢獻給予應有的回報。兒童跟隨父母生活有利于二者之間的交流,更有利于兒童良好性格的形成。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一個難題,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所以社會各界應當提高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利用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
(三)鼓勵留守兒童發揮自身作用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環境因素僅僅是影響他們的客觀因素,要想留守兒童真正形成健康的性格,重要的是鼓勵兒童自身努力。要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引導兒童積極地思考問題,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2013.5.
[2]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320.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蘇北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發展狀況的調查與研究(項目編號: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