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珉睿
摘 要:當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工作存在貧困生認定標準不合理、貧困生心理疏導與思政教育不到位、貧困生的跟蹤管理工作不細致、貧困生的動態關注和人文關懷不明顯等問題。文章引入“互聯網+”的理念,在分析問題和新時期資助工作新要求的基礎上,探索符合當代高校貧困生特征的資助育人工作路徑,讓資助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好地促進高校貧困生成長。
關鍵詞:“互聯網+”;資助工作;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同年12月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宣布“十三五時期,‘互聯網+行動計劃將成為中國網絡強國戰略中的重要一環。”由此,“互聯網+” 必將成為未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高校資助工作亦是如此。1952年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正式開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體系。而在“互聯網+” 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優化資助工作,幫助貧困大學生更好完成自己的學業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現在高校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貧困生認定標準不合理
做好貧困生工作的基礎是科學有效地進行貧困生認定,當前我國多數高校貧困生認定的依據是2007年教育部和財政部發布的《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多數高校僅僅根據當地民政部門蓋章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學生自我稱述以及本班同學的民主評議等對貧困生進行認定。由于缺少合理的標準和監督機制,經常出現漏報和謊報的現象,使得真正的貧困生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偏離了資助工作的初衷。
2.貧困生心理疏導與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
貧困生在高校中往往要承受來自經濟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他們屬于特殊群體,在經濟資助的同時應該進行心理輔導,但高校中少有針對貧困生的心理疏導工作。自卑是目前高校貧困生最常見也是最突出的心理問題。由于新環境下各種誘惑和對貧困生生活習慣和消費觀念的影響,加上自身條件的限制,部分貧困生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和不適應大學生活的現象。再如消極依賴心理,部分貧困生得到國家和社會的無償幫助后而變得懶惰,將“貧困”作為經濟來源的手段,消極坐等資助。所以,高校在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應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疏導與思想政治教育,讓貧困生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健康成長。
3.貧困生的跟蹤管理工作不細致
當前,為了能讓貧困生在高校正常地學習生活,除了政府,社會各界也都加入到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隊伍中,然而資助工作重視了社會給予,卻忽視了貧困生的社會回報。部分貧困生沒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濫用資助金,浪費社會資源。部分貧困生受利益的驅使,甚至鋌而走險,缺乏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高校層面雖然緩解了貧困生的經濟壓力,但沒有對貧困生進行細致有效的跟蹤管理,缺少對貧困生經濟行為的監督,不利于培養貧困生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更不利于貧困生今后的發展。
4.貧困生的動態關注和人文關懷不明顯
首先,資助工作一般是在學年初開始,并且后續的資助是以一開始的認定為主要依據,缺乏動態認定機制。但在高校學生現實學習生活中,難免會出現意外導致家庭陷入經濟危機。類似這樣的學生并不能及時納入資助的名單,一學年后,可能會由于經濟和心理壓力而嚴重耽誤學生的學業。其次,需在資助工作的公示階段加強人文關懷。雖然,公示的初衷是為了確保資助工作的公平公正,但將貧困生的姓名甚至是家庭經濟情況公之于世的同時,應考慮貧困生的心理感受,照顧他們的自尊心。
二“互聯網+”對高校資助工作的新要求
1.資助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是關注“互聯網+貧困生思維”
當下,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如影隨形的“伴侶”,貧困生也不例外。貧困生同樣已經習慣用互聯網來便捷地獲取信息與資源;對資助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特征,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學生相對于現實更愿意在虛擬環境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微信、微博、QQ等交友平臺流連忘返。通過網絡,個人交友空間迅速擴大,不同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也在激烈碰撞 。所以,通過互聯網全面了解貧困生的時代特征和實際需求,才能真正完成資助工作,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
2.資助工作可持續進行的保障是審視工作盲點
從之前分析的高校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中可以看出,現階段單一的貧困生認定模式;機械的貧困生管理方式;虎頭蛇尾的運作機制;閉塞的宣傳渠 道、有限的資金來源渠道和單一的資助平臺大大削減了資助工作的成效。所以,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管理資助各項工作,突破工作盲點,才能有利于資助工作的持續高效運轉。
3.資助工作改進的有效途徑是選擇“互聯網+”的工作路徑
依據貧困生新的特征,利用“互聯網+評議”“互聯網+思政教育”“互聯網+跟蹤監督”“互聯網+動態管理”等模式,改革貧困生管理與監督工作,創新資助工作的實現機制與路徑,將會大大提高資助工作的成效。
三、引入“互聯網+”創新資助工作的路徑
1.“互聯網+大數據”完善貧困生認定體系
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貧困生家庭情況的動態變化不同,對大學生貧困程度的認定沒有明確的標準,因而在貧困生認定的工作量大,效率低。準確掌握貧困生的家庭情況、生活方式、心理狀況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做好認定工作的關鍵。
“互聯網+大數據”為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帶來了新的契機,大數據在這項工作上的運用,通過采集、整理和分析大學生的交友、學習、消費、活動等方面的數據,可以得出大學生實際的經濟狀況,為貧困生的認定提供依據。大學生的數據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消費、消遣記錄獲得,也可以從大學生日常的生活表現、學習情況等方面獲得。另外,這些整理的數據應建立專門的數據庫,并由專人維護,定期更新數據,運用專業軟件為每位貧困生打分,對學生的貧困程度進行分類與評估。
2.“互聯網+資助平臺”整合社會資源助力資助工作
互聯網是當代大學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也深深影響著貧困生的生活、學習、價值觀和人生觀 。通過互聯網搭建資助平臺,向貧困生提供國家政策解讀、申請資助流程解析、社會資助信息、心理疏導、兼職信息等,可讓他們能夠及時了解各方信息,緩解經濟壓力,也能為未來的就業作準備。資助平臺能夠實現資助者和被資助者面對面,資助資源和被資助者面對面,相關資助信息也能及時公示。
資助主體不僅僅只是政府和高校,還應包括社會組織、慈善人士等在內的所有社會力量。資助的形式可以是直接資助,即直接向已經確定的貧困生進行資助。也可以是間接資助,即提供資金、物品和相關服務等,再由主管部門依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和學生申請進行統一分配。正是網絡將不同空間和時間的資助主體和資助資源聚合在一起,最大化資助成效。
另外,政府和高校還應將工作重點放在為貧困生提供心理疏導、思政教育、學習輔導、提供兼職機會上。首先,通過打造專業的心理中心,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與貧困生多交流,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動態。同時通過微信、QQ、微博等網絡平臺為貧困生建立交流空間,使他們能夠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其次,政府應作為媒介,加強高校和企業之間的溝通,將相應的兼職信息發布在資助平臺上,指導貧困生根據自己的專業愛好選擇合適的崗位兼職。最后,還可以通過資助平臺招募志愿者,為貧困生提供線下的學習輔導,考慮到部分貧困生心理較脆弱,輔導的形式和地點由志愿者與貧困生自定。同時,也可通過資助平臺搜集整理各學科的學習資源,供貧困生網上自學。
3.“互聯網+動態管理”保障資助工作的可持續性
高校應成立由校領導直接負責的資助工作監督管理機構,管理貧困生認定,資助,兼職幫扶、心理疏導、資助平臺運營管理等工作。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工作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用動態的思維及時更新資助對象信息并給予應有的幫助。首先,資助金是政府向貧困生直接發放的經費,為了監督資助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可將一部分資助金以校園卡、購物券、餐券的形式發放,另一部門的資助金可作為專項基金,支持貧困生以后的就業與創業。其次,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團,通過社團模式,加強區域貧困生的交流,教育貧困生學會感恩,在獲得幫助的同時應該積極發展自我素質,早日回饋社會。讓貧困生做到資源共享,共同進步。最后,通過資助平臺定時定點將資助信息發布在官方網站和公告欄內,接受大眾監督。
另外,除了管理,建立必要的監督機制也是資助工作的重點內容。通過建立政府、高校、社會的三級監督體系,有效地確保資助發揮最大作用,即政府監督高校,高校監督學生,社會全面監督。通過網絡聯合社會設立共通的舉報渠道,方便管理者與監督者溝通,管理者應及時將舉報及處理信息告知監督者,保證監督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4.“互聯網+隱性資助”保護貧困生隱私
我國公民都享有隱私權,即自己的隱私不受侵犯的權利。但在實際資助過程中,有的高校為了保證資助的公平性,將貧困生的所有個人信息公之于 世;有的企業為了提高知名度,甚至將貧困生搬到銀幕、報紙上。這些做法都是不妥的,保障監督者知情權的同時,必須保護被資助者的隱私權。首先,應該取消現有的張榜公式的做法。其次,通過互聯網的數據處理技術進行隱性資助,通過互聯網數據分析,專家會談認定貧困生,略過申請公示環節,直接為貧困生提供資助。同時,定期向社會公布高校資助工作成果,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隱私權,也能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增加資助工作的人文關懷。
四、結論
高校貧困生資助是一項復雜而又必須做細的工作,關系到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等多個方面。在現階段的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傳統工作方式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資助工作。依據當代 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特征,結合“互聯 網+”的理念,探索一條新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路徑,涉及貧困生的認定、幫扶、管理監督等多各方面,可為貧困大學生緩解經濟、心理壓力,使高校資助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 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2]劉玉霞.大數據背景下高校精準資助路徑探析[J].未來與發展,2016(9):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