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思賢實驗小學 袁秀英
開放式課堂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效率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思賢實驗小學 袁秀英
數學是中小學教學的基礎課和重點課,但是很多同學都覺得數學難學,究其原因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多是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論說教或枯燥的題海戰術,這樣的教學方法看似能訓練學生的數學能力,其實與實際應用脫節,也沒能照顧到學生的興趣,長此以往,就會讓成績中下的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淪為后進生。為此,新課改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它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針對性地設置課堂,這樣才能從封閉的課堂模式中走出來,以開放、靈活的形式引導學生體驗和運用知識,進而實現共同進步和提升。鑒于此,我就結合教學實踐,從下面幾個角度說一說如何結合學生認知規律,設定開放靈活的數學課堂來提升課堂效率。
不同的知識點講解方式不同,學生們的認同點也不一樣,所以,教學之前我們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選取適合學生認知和發展的教學角度。這樣才能成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才能將知識變抽象為形象,進一步吸引孩子們深入學習。
比如,“長方形的面積”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能運用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小學生剛接觸面積的概念,甚至不能從理性上理解為什么長乘以寬就是面積,這就對后面的實踐運用帶來了困難,這就需要我們結合小學生以形象認知為主的特點來選取恰當的教學角度:先提供一些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紙片,讓學生拼成3個不同的長方形,把每個長方形的長、寬、所用正方形紙片個數和長方形面積填入相應的表格中后,對比數據,觀察數據,讓學生初步發現、真實體驗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間是有一定關系的。再提供給學生一個長方形,比如長8cm,寬5cm,讓他們嘗試將此長方形平均分割成邊長是1cm的正方形,經過分割,學生就會發現長邊能分出8個,寬邊能分5個,數一數一共分成40個。這時我們再次引導他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是與長和寬有著緊密聯系的,由此得出面積公式,同學們就會將面積的概念和運用聯系起來,為后期進行實踐運用奠定基礎。
數學知識邏輯性比較強,許多知識點對于以形象認知為主的小學生來說比較困難,或者對一些相似的概念或知識點,學生們容易混淆,這種情況下我們都可以通過設置鮮明的對比來讓學生產生深刻印象,完成對知識的精準理解。
之前聽課時,見一位老師在教圓錐的體積時,給學生擺出同底的圓柱和圓錐模型,讓大家觀察,然后就給出了“大概是三分之一”的概念。這樣的引導模棱兩可,不能有效解除學生的疑竇。為了給學生帶來形象的認知,我們應該給學生演示,讓他們通過觀察和體驗來產生鮮明對比:在教室里給學生進行實驗,首先展示同底同高的一個圓柱形容器和一個圓錐形容器,在圓錐體中裝滿水,然后把水倒進圓柱形容器中,如是三下同學們會發現正好裝滿。這樣通過近距離地觀察、真實地體會,學生們就有了鮮明的對比和深刻的印象。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直觀的形式來理解,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可以借鑒。
問題是探究認知的驅動。數學知識有很強的邏輯性,許多知識點之間是相互關聯和擴散的,而小學生多是線性思維。所以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設置問題來啟發學生連貫不同的知識點,這樣才能連點成面,生成完整的知識脈絡。需要注意的是,問題設置不能太難,要結合學生認知規律設置梯度,這樣才能啟發孩子們層層遞進,拾級而上,達到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效果為佳。
小學時期也是對簡單幾何圖形的認知初期,幾何圖形如果只用語言來描述,那肯定更加抽象。為了形象學生認知,我們需要用問題的形式來驅動學生通過動手體驗來完善理解。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許多老師覺得本課沒有可探索性,直接讓學生記住“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就行了。其實不然,我們需要通過問題來啟發學生認知到該知識點在實際應用中會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問題啟發思考,深入引導:有一個5cm的吸管和一個3cm的吸管,要圍成三角形,第三個吸管配9cm的行不行?這樣的問題看似沒有深意,其實能引導同學們思考該知識點與現實的聯系,便于同學們及時轉化知識,生成運用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識到運用不是憑空生成的,要有一個實踐體驗和遷移轉化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從小學階段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樣才能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比如,低年級學習除法時,我們可以設置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里擺出實物,讓同學們體驗分一分。比如擺出12支鉛筆,平均分給同學,可以怎么分?該問題啟發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認知除法的數學原理,同時鍛煉了學生靈活、開放的思維能力。
此文是我結合這些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如何結合小學生認知規律設定開放性數學課堂的幾點嘗試和探索。總的來說,數學教學不能停留在題海戰術的落后模式,要能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學情和認知規律來整合教學資源,讓知識的呈現契合學生的認知和發展,這樣才能吸引孩子們深入探索和學習,才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