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胥口中心小學 徐 萌
“智趣”數學,學生喜歡的數學“美味”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胥口中心小學 徐 萌
在我們很多學生的眼里,數學是難的,數學學習似乎就是計算、背公式、枯燥解題,學習數學似乎總與“做不完的題”緊緊連在一起,學生幾乎感受不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導致我們很多學生不喜歡數學。究其原因,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老師硬生生地將數學“塞給”我們的學生,學生在這樣的節奏下,無法品嘗到數學內在的“智趣”美味,害怕學數學。那么什么是“智趣”數學呢?“智趣”數學就是要讓我們的數學課堂上妙趣橫生,智慧流淌,學生能主動參與,積極探究,思考、內化、建構,自始至終學生似乎都在玩數學,而且在數學課后,學生還想把數學玩下去。那么,如何在數學課上做到智因趣生,趣因智達,相諧而生呢?筆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教學談四點想法。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一上課,我就呈現了兩組被遮擋了一部分的圖形,讓學生猜猜上畫的是什么。學生看完圖后興趣大增,躍躍欲試,紛紛說出自己猜測的圖形。指名讓多個學生猜測后,學生都覺得第一組(軸對稱)圖形很容易判斷是什么,而第二組(非軸對稱)圖形卻不容易判斷出來。于是、我問學生:“誰愿意來說說這兩組圖形的異同?”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這樣的情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又孕伏著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在認同學生興趣愛好的同時,更蘊含著數學思維的空間,增強思維的興奮度,引發學生思考,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這樣富有童趣的情境,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好玩、有趣,學生就會形成積極的“心向”去玩數學,學生喜歡數學了,也就有了“沉溺其中”的樂趣了。
現實世界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豐富源泉,應讓抽象的數學在“教學狀態”中變得鮮活有趣,充滿活力。在教學時,我們教師要充分運用和善于創設來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的、學生熟悉的素材和情境,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促使他們參與學習,引導他們借助具體形象的“生活思考”完成抽象的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初步理解,誘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
在新知識的教學時,可以利用小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得到的題材,誘發他們學習數學的動機。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可以以“汽車的輪子為什么都做成圓形,而不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引入這一問題,學生就會被這既熟悉又講不清道理的數學問題所吸引,產生學習動機。在知識鞏固教學時,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去練習。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后,出示小紅過生日送蛋糕的情境,讓學生算算制作這個蛋糕盒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這個蛋糕盒的體積是多少?這個蛋糕盒的包裝帶有多長?這樣的訓練,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然,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還需要把學生的學習空間向課外延伸。如學習完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后,一家人可以來到超市,讓學生去找一些物品,試試自己最多能拎多少千克的物體;再分別稱一稱1千克蘋果、1千克雞蛋,數數分別有幾個等。這樣的訓練,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既便于學生聯系熟悉的現實生活背景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也便于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有解決數學問題的學習動機,讓我們的學生覺得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其實很簡單。這樣的話,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就極大地調動起來,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著“情趣”。
學生的思維是在有效的數學活動中發生、發展的,學生在親自參與探究實踐等活動中,能夠不斷積累活動經驗,提高觀察、分析、推理等數學能力,從而理解數學知識、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形式呆板、內容單調的數學教學活動,難以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
例如在《三角形的認識》一課中,學生在認識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后,教師在課堂上安排了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將準備好的吸管剪成3段,看看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學生動手操作后,有的如愿以償,有的束手無策。學生面面相覷,不禁要問:這里面有什么秘密呢?從而,教師適時提出問題:怎樣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
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安排了下面的教學環節:出示材料,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從中任意選3根,看能否圍成三角形。
要求:同桌兩人合作,一位學生用小棒圍,另一位學生記錄,填寫表格。
根據操作和討論,學生發現三角形中任意兩條邊的長度的和必須要大于第三條邊才能圍成三角形。
這樣的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在比較分析中不斷地解惑釋疑,充分感受了數學思想方法。
當然,豐富多彩的活動還包括數學游戲活動、直觀活動、動手實驗活動等。教學時,教師要善于組織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活動,吸引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數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展開思維,培養能力,讓數學課堂充滿“理趣”。
例如在學習了比例以后,教學《大樹有多高》這一綜合實踐活動課時,可以問學生:“不登高,你們能量出教學樓和旗桿的高度嗎?桿高和影長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從而把學生的興趣引向探究與尋找結論的途徑上來。再如在學習了分數加減法后,讓學生分別計算:1/2+1/4+1/8;1/2+1/4+1/8+1/16+1/32;最后計算1/2+1/4+1/8+ 1/16+1/32+1/64+1/128,學生計算完后,讓學生觀察這些分數的分母有什么特點,從中可以發現什么規律。當然,還可以介紹神奇的數學知識,如學習了認識分數后,可以介紹分數產生、演變的過程,從原始人分物體到古代中國用算籌表示分數,接著印度人發明數字,阿拉伯人發明分數線等。
挖掘數學的內在魅力,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美妙。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感受到了數學思想、數學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增長了數學智慧,感受到了數學的好玩與奇妙。
讓學生享受“智趣數學”并不難,關鍵是我們教師要有這樣的意識,努力將數學的內在“智趣”魅力展現給學生,并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使我們的學生愿意學數學,喜歡學數學,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