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崇真小學 封美君
運用前置性學習策略,讓小學數學課堂更有效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崇真小學 封美君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倡導“前置性學習”,是生本理念指導下的教育實踐,重在強調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使課堂教學更高效。因此,教師應巧妙設置“前置性學習”,讓學生積極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前置性學習;學生
“前置性學習”,亦稱為“前置性作業”或者“前置性小研究”,是教師在教學新的內容之前,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進行的嘗試性學習,旨在讓學生對新知有了感受和理解之后,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這與《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的“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相吻合,這樣的學習模式使學生不再局限于課堂,而給了學生充分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獲得了更加豐富、更有個性的學習體驗,積累了基本的活動經驗,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為后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提到“前置性學習”,很多人想到就是課前預習,是占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學習,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前置性學習是對過去傳統“注入式學習”、“填鴨式學習”的顛覆,旨在扭轉“教”與“學”的關系。讓學生課前進行探究性、嘗試性的學習,習得知識,發現問題,這樣的學習不必局限于課堂,更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從而最大化課堂教學效益。
例如在教學“簡易方程”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前置性學習:①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②等式和方程有什么關系?很多學生跑到實驗室借來了天平,稱量物體的重量,并學會用等式來表示天平的平衡狀態,學生在稱量物體的過程中,也碰到了不平衡的狀態,有時向左傾斜,有時向右傾斜,加強了學生對等式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生認識了等式和方程之間的關系,并重點掌握了“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準確地判斷等式和方程:一個算式被認定為是方程,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這個算式必須是等式;二是這個算式中必須含有未知數。用集合圈表示方程與等式的關系,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在新課講解中,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教師在課上進行引導、點撥,就可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上述案例中,教師運用導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手腦并用,積極嘗試,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豐富了學習的體驗,這遠比教師課堂中的直接告知效果要好得多。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方法是數學的行為,而思想是數學的靈魂。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內化新知,提升數學能力,注重方法的指引,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前置性學習的能力。提問、畫圖、實驗、觀察、游戲等活動,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法,學生靈活應用,可以進一步提升前置性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時,有例題:“王大叔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在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時,學生首先提出了問題:①圍成的花圃周長是多少?②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③面積最大是多少?有問題,就有研究的方向,為了更好地找出這些不同的圍法,有的學生想到了小棒,用小棒來擺,很多學生將自己圍成的圖形記錄了下來,這樣的方法很直觀,便于豐富學生的表象。也有很多學生想到了用畫圖的方法來進行探究,爭相畫出示意圖。前置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體現,學生積極運用提問、實驗、畫圖等策略,感悟每種學習策略的特點和優勢,享受前置性學習探究的快樂。
上述案例中,學生面對探究性的問題,進行前置性學習,積極調動已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以積極的狀態進行探索性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都有自己的想法,提升思維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在開展前置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建立多元的激勵評價機制,增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確保前置性學習取得預期的效果。
例如在完成“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前置性學習后,教師讓學生談一談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有學生是這樣匯報的:先求前、后兩個面的面積:長×高×2,再求左、右兩個面的面積:寬×高×2,然后算上、下兩個面的面積:長×寬×2,最后相加的結果就是長方體表面積。學生們點頭表示同意,教師也點頭肯定,微笑鼓勵。也有學生匯報:還有其他的算法,先算出前面、上面、左面的面積之和,再乘2,這樣算會簡便一些。教師說:“很了不起,不但探究出了長方體表面積的算法,還學會了比較。”正當教師準備總結學生們的算法時,有個學生站起來說,他在完成前置性學習的過程中探究出了新的算法。老師和其他學生感到很意外,但并沒有打斷那個學生的發言,微笑著聽那個學生說完自己的意見:用長方體的底面周長乘高,再加上、下兩個面的面積。這是一個值得捕捉的閃光點,為了喚醒更多學生的潛能,教師繼續追問:能不能說說這樣算的理由?那個學生繼續說道:“因為長方體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寬,就是長方體的高,長就是長方體的底面周長,側面積就等于底面周長乘高。”教師伸出了大拇指,帶頭鼓起掌來,發散了學生的思維,鞏固了前置性學習的效果。
上述案例中,教師關注學生的前置性學習過程,教師開展及時評、激勵評、生生評,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深刻性、創造性,提升學生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能力,使前置性學習與評價渾然一體。
總之,前置性學習是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是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師應當合理運用前置性學習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1]邊登清.小學數學生本教育中的“前置性學習”[J].青海教育,2015(Z2).
[2]季園園.小學數學前置性學習設置策略探微[J].小學教學參考,2015(32).
[3]李印清.多元化教學視角下的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研究[J].學周刊,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