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是明
摘要:大數據具有“體量大、類型多、速度快、價值大”等特點,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催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環境、主客體及載體的變化。為此,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更新觀念,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意識;增強數據處理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數據化水平;創新機制,發揮大數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以適應大數據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大數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2-0102-03
治教育的新變化,借助大數據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值得我們積極思考和深入研究的時代課題。
一、 大數據的概念及特征
對于“大數據”概念,目前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已有研究主要從體量、多元、價值三個角度對之進行了界定。最早提出“大數據”概念的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從“體量大”的角度,把大數據描述為“大小超出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抓取、存儲、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數據集”;[1]研究機構Gartner從“多元”角度提出“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2] 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則從“價值”角度把大數據界定為“為了更為經濟地從高頻率獲取的、大容量的、不同結構和類型的數據中獲取價值,而設計的新一代架構和技術”。[3]從上述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大數據不僅僅是一個體量龐大和種類繁多的數據集,并且這樣的數據集是無法用傳統數據庫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擷取、管理的,需要借助新的工具和手段對其進行整合、挖掘和分析,從而獲得新的知識和更大的價值。
與傳統數據相區別,大數據具有顯著的“4V”特征,即:Volume、Variety、Velocity、Value。
1體量大(Volume)。指大數據數據量的龐大性與數據的完整性。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基于4G、5G 技術的移動網絡終端設備的普及應用,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產生、存儲、擴散著數據,使數據信息總量呈指數級爆炸性增長,在量級上數據已經從TB躍升到PB甚至ZB級別。不僅如此,大數據中的數據信息是以最原始的狀態保存下來的,而不是通過模擬信號轉換的,這樣就避免了數據在轉換中發生遺漏和丟失,使得大數據的數據信息具有完整性。
2類型多(Variety)。指大數據來源紛繁復雜,數據類型和格式豐富多樣,既包括結構化數據,還覆蓋了文檔、網頁、郵件、音頻、視頻等大量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并且非結構化數據增速快,其在數據量中所占比例呈越來越大的趨勢,因此,如何在種類繁多的數據中挖掘出其內在的關聯,就顯得尤為重要。
3速度快(Velocity)。指數據產生和更新的頻率快,需要實時快捷處理。數據在“量”和“類”上的急劇膨脹,對數據智能化和處理的實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極短時間內給出海量數據的分析結果。
4價值大(Value)。指在呈指數增長的數據洪流中盡管有用信息的密度稀疏,但潛藏的價值量卻很大。大數據“大”的核心要義,并非其產生并增長的“體量”之“龐大”,而在于其承載的“價值量”之“巨大”。[4]在海量異構的數據中蘊含著豐富的高價值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挖掘分析,有助于未來科學的預測和精準的決策。現如今,大數據已成為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同等重要的戰略資源,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二、 大數據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變化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催生了社會生活的深刻變革,也不可避免地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巨大影響。這些影響主要顯現為育人環境、主客體及載體等方面的新變化。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環境的變化。在大數據時代,量大、繁雜、速變的數據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環境變得更為復雜。首先,學校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對接越來越無縫隙。大數據突破了學校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隔絕狀態,學生的生活環境更加開放、多元,社會上的很多熱點問題,如就業、反腐、食品安全、收入差距等問題,通過網絡的快速傳播、發酵,很快就會反映到學生中并對他們的思想觀念產生影響。其次,把控難度加大。互聯網數據在以幾何倍數增長,面對每天大量無國界、良莠不齊信息的“狂轟濫炸”,如何對其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甄別篩選,撥開云霧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給予有針對性的引導,并非易事。再加上大數據固有的多樣性、多源性、開放性,使得大學生接受信息更靈活、更自由。相比之下,課堂上居高臨下、泛泛而談的“硬性灌輸”教育方式就顯得枯燥呆板,缺乏吸引力。第三,校園主流文化受到沖擊。不同訴求和不同價值取向的數據信息以多樣化的文化方式滲透進校園,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消費理念。特別是一些低俗文化和西方的腐朽價值觀的大舉入侵,不僅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消極影響,而且也對高校主流文化形成了巨大侵蝕。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變化。從學習工作到娛樂生活,大數據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著,大數據在空間上的全覆蓋、時間上的全天候,消無聲息地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產生影響并帶來變化。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大學生而言,一方面,大數據為大學生認知自我與世界提供了一個廣闊而豐富的平臺,大學生在第一時間獲取到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視角的數據信息,既滿足了大學生的好奇心,也開拓了他們的思維視野。他們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內在需要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取舍,增強了他們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意識。另一方面,大數據海量的信息,使得缺乏理性判斷的大學生不知所措,容易產生數據焦慮、數據疲勞、數據依賴等負面心理,導致他們在大數據中迷失自己。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海量信息雖然極大滿足了大學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同樣容易導致一些大學生受到多元思潮沖擊,被各種看似“自由、民主”的數據信息所迷惑,從而理想動搖、價值觀混亂。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教育者而言,一方面,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的零距離對接。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迅速、及時而便捷地搜集到學生不同方面的思想信息數據,及時發現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問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另一方面,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受到了挑戰。現如今的大學生是伴隨網絡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運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獲取數據信息的能力往往比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強,加上他們身處改革開放的成長環境,對是非榮辱擁有自己的判斷力,對課堂上老師講的并非一味認同,甚至還會有所質疑。這勢必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者話語的權威性和主導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變化。所謂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5]它是聯系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橋梁和紐帶,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大數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載體,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相比,具有明顯的數據化、動態化特性。[6]目前在校大學生手機的普及率已經是100%,使用手機上網已經成為常態。寬帶無線接入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方便了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娛樂、生活、交往和互動交流,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搜索、閱讀、轉發、發布包括文字、圖片在內的各種信息。同時他們的刷卡、購物、就餐、上網、駕車、對話、視頻等活動信息都會以數據化的信息被記錄下來,并且這些信息不是靜止的,而是瞬息萬變的,每天都會隨著大學生個體活動的變化而不斷累積增加、更新。在這些繁雜速動的數據流中,承載著許多反映學生思想、情感、價值觀波動狀況以及社會交往活動的重要信息,這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時了解學生真實思想、意愿、需求,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現的思想問題實施同步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防患于未然,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技術支撐。
三、大數據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進與創新
適者生存,這是大自然的運行法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面對大數據浪潮的襲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從轉變觀念入手,著力培養良好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創新機制,切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與創新,從而適應大數據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1更新觀念,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意識。大數據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樹立新的理念意識。第一,樹立敏感性意識。當代大學生既是數據的生產者,也是數據的記錄者。學生上課、運動、交往、刷卡、自拍、購物、網上聊天、瀏覽或在微博、微信、飛信、QQ上傳或收發信息等,都會產生大量數據信息。對這些數據信息的挖掘,有助于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對這些數據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善于在數據中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精神風貌、關注熱點、價值取向和行為愛好的真實信息,及時發現問題,給予引導解決。第二,強化開放性意識。在大數據環境下,數據產生與信息傳播具有廣闊性、多元性、動態性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利用大數據的這些特點,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思維,不斷接受新數據、新信息,增強數據信息的感受力以及價值的判斷力。第三,注重個性化意識。大數據技術把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行為習慣、情感變化、思想動態以數據的形式反映到教育者面前,這為做好一人一事思想工作,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分析數據,在摸清學生個性特點、性格差異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的思想矛盾開展有的放矢的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宏觀群體向微觀個體的轉變。
2增強數據處理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數據化水平。面對海量化、高速化、多樣性的數據,如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具備良好的數據收集、存儲、分析和處理運用能力,就不可能分享到大數據帶給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和效益,最終還可能因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活力、信服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無效、無為。大數據時代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僅思想政治素質過硬,還需具備良好的數據素養和大數據分析能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學習數據采集、篩選、分析、處理和運用等相關信息技術,盡快提高自身運用大數據技術的能力,將大數據中的思想信息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以便及早發現學生中的思想問題,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同時,還應加強與一些專門數據收集部門和相關專業技術部門的合作。集合他們的數據資源和人力、技術優勢,獲得有關學生思想脈搏的“全息影像”,切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合力和技術合力。
此外,還應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技術平臺。通過物聯網技術和微信、微博、QQ、博客等數據終端,實時擷取大學生群體的數據信息,及時、全面、準確認識學生,并開發專門的云計算服務平臺,對思想政治教育數據信息進行即時性分析處理,把握學生的“活思想”,進而針對他們的特點、成長訴求和困惑實施引導和教育。同時還要加強高校黨、團、學生處、宣傳部以及馬克思主義學院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題網站和論壇建設,通過開展網上互動交流活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通過發布一些精短意賅的語言、文字、圖片或微視頻,傳遞弘揚中國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共筑中國夢、踐行核心價值觀、堅定“三自信”的正能量、正氣息,使學生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精神境界,塑造優良的人格品質。
3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大數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良好的機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良好運行的保障。[7]為推進大數據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運用,彰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高校應從以下方面嘗試機制創新。第一,建立多部門協調機制。大數據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數據收集、過濾、分析、存儲和管理,單純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門是難以完成的,需要學校各部門的密切配合。高校要樹立立德樹人和合力育人的理念,探索構建以思想政治教育部門為主體,宣傳部門、團委、學生處、招就處、網絡信息中心等相關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的運行機制,整合各部門、各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數據資源,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據系統有效運轉。第二,建立和完善數據信息的科學管理機制。大數據讓人們看到了其潛藏的巨大價值,但隨之也帶來了個人信息安全問題。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學生個人信息數據收集和使用的權限范圍、原則和安全保密制度,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據信息的匯總、存儲、管理和共享,在確保學生個人信息安全和防止被濫用、惡意使用的前提下,實現數據搜集、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集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決策提供有力參考。第三,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在數據“井噴”的時代,如何掌握有效的數據信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有效性,數據人才及其運用數據技術的能力是關鍵。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不具備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能力,這無疑是一個能力缺陷。要彌補這一能力上的不足,就要通過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相關大數據知識的培訓,激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學習掌握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郭曉科.大數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5.
[2]姜浩端.大數據的本質及其可能的影響[J].中國經濟報告,2013,(6).
[3]劉智慧,張泉靈. 大數據技術研究綜述[J].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14,(6).
[4]周淑敏.淺談大數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
[5]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99.
[6]胡子祥,余姣.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變革及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7]王瀟斌.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問題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